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自救策略研究

2023-09-12 02:48常嘉欣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和青壮年劳动力向户籍地以外地区人员流动数量的不断增加,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出现的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的缺位而产生心理孤僻等心理问题,也存在出现一定的行为偏差且学习成绩差等教育问题。这两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缺失。基于此,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缺失的现状,提出通过多媒体、文化下乡、教育三种途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水平,帮助他们进行文化自救,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追求文化知识的权利。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自救

根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的父母双方均离开农村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其中一方留在农村且尚有监护能力的不属于农村留守儿童范围。[1]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聚焦于乡村经济建设,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建设研究更少,更多的是关注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文化水平也要得到提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构建文化基础,助推乡村文化的发展,探索乡村留守儿童文化自救的策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缺失的现状

1.心理不健康,性格易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有些不良情绪无法及时排解,长期积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留守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自卑、敌对等负面心理问题。[2]具体体现为:内向、性格孤僻,行为不当、言语粗俗、暴躁等。他們在情感中也比较冷漠,常常独来独往。

2.沉迷电子网络,学习较差,辍学率较高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跟老年人共同生活,而老年人文化素养比较低,对孩子缺乏管教,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陪伴的不足,会给孩子买一些电子产品,比如手机,为了能更加方便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联系。但是孩子拿到手机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最终辍学,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二)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位,家风传统缺失

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开,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家庭教育缺乏,孩子情感上也有缺失。父母关怀的缺位,让他们缺少安全感和家族温暖。无论留守儿童跟随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还是寄养在其他亲戚家里,他们都缺少家庭的归属感,这种情况会使留守儿童形成自卑的性格,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一般都会存在 “养”重于 “教”的错误观念,家风、乡风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导致本土文化产生断裂。

2.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方式、过程等方面较为系统。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可以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要,但是,农村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条件差。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有的学校才一两个老师,老师的工作量大,很难将心思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学校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3.网络文化引导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尤其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而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5—14岁这么一个缺乏自制力的阶段,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沉迷网络游戏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早早辍学的原因便是因为沉迷于网络。

二、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自救的途径与策略

(一)挖掘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讲好家乡故事

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递需要青少年,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继承和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讲家乡故事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完成了对文化的收集、感知、接受和理解。通过带领农村留守儿童观察乡村、了解乡风乡俗,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认同文化,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例如,山东临沂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让本地的农村留守儿童走入革命根据地,了解英雄的伟大事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诵读地方经典名著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历代能人志士的优秀思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宝贵资源。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等名著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提高修养,因为它们集结了古代圣贤的智慧;读 《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 《岳阳楼记》等散文,可以使我们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因为它们汇聚了体验人生的美好;读 《离骚》我们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在伟人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读唐诗宋词元曲等朗朗上口的诗词,我们体会到了独特的诗歌魅力。这些经典民族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丰富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二)高校与地方衔接,构建志愿帮扶机制

1.制定长期规划,建立工作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及产业振兴等诸多方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致力于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服务,这是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3]高校首先要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责任,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态是一直变化的,而每个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就要保证志愿帮扶的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制定可行的长期计划与工作机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特点和性格特点,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确保真正帮扶,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实质性帮助。

2.丰富内容,提供全方位教育帮扶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综合性的教育。因此,在志愿服务期间,要多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设一些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帮扶。此外,还要多注重他们的心理教育,及时帮助他们排解不良的情绪,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且积极的生活态度。

3.扩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帮扶氛围

高校可以通过公众号、微博或者开通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题网站,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热潮,积极开展帮扶志愿行动,另外也可以联系当地的电视台等进行宣传和报道,提高高校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三)保障文化信息获取权益

1.加强文化类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农村的信息服务水平,国家推出了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家书屋”等多项援建工程,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基础文化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之家,通过儿童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灵慰藉、辅导学习、生活帮扶、安全教育等具体项目。按照幼儿园区域划分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设置不同的兴趣场所,较好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2.传播民俗文化

文化的学习在于耳濡目染、感染和熏陶,因此可以加强民俗产业的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扬民俗文化。当今,很多乡村有着自己多年流传下来的民土民情,如婚丧嫁娶文化、拜年文化,尽管人们对这些文化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当然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应保持对当地文化的认可感、自豪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加入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上来。成立乡村阅览室、图书馆,在阅读服务的过程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4]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1.合理利用网络和手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甚至耽误学业;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通。网络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方便地交流沟通,对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更是一种快捷的沟通方式,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和手机,趋利避害。

2.加强情感沟通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现在基本上每人一部手机,缩短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家庭作为核心,学校与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积极解决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各类问题,引导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五)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辨别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爱模仿,如果学校的法治教育跟不上,儿童法律意识欠缺,那么就很可能会误入违法犯罪的歧途。所以为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率,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学校法治教育一定要受到重视。[5]

首先,教师要发挥能动性。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而教师是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尚未健全,监护人又长年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教师要勤于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加以疏导。

其次,教师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警惕,或者邀请一些法律专家开分享会,并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类的知识竞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最后,教师要将法律知识融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农村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学校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加以补充,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人格。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还可以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为榜样,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最后将其内化为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道德素养。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是城乡差异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当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关系着乡村未来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自救,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多元主体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06):41-42.

[2] 廖传景,吴继霞,张进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3):88-97.

[3] 郁静娴.重塑乡村活力 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N].人民日报,2021-07-09(019).

[4] 杨爱青.文化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1):146-147+149.

[5] 楊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3(07):39-40.

作者简介: 常嘉欣,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分析及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