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经球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我们在新时代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必须步调一致,才能确保这一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其中,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具有特殊的地位。当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村级党的组织力存在“弱化”现象,必须把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地贯彻落实到基层。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6-002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新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无论是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对于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谋划,是因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党和国家历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面貌也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革”。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突破一万二千亿斤”[1]2。 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二千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2.2%,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就整体而言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据笔者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50多个县100多个村的调查,由于人均耕地少,产业规模不大,导致就业岗位不足,这些地方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有的村外出务工比例高达60%以上,劳动力缺乏已成为这些地区的常态。二是农村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发展较快、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慢、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以笔者2016年调研的广西西部喀斯特地区某个自治县为例,该县这两项指标仅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56%和67.52%,特别是其中一个较为贫困的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52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7%。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出行难仍是群众企盼解决的首要问题。据笔者对广西西北部某县的调研发现,该县如要全部解决户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问题,需要投入21亿元,但该县2015年的财政收入仅为5.38亿元,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单靠自身财力根本无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屯到交通主干道的交通难状况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四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除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广东等省开始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对寄宿制困难学生给予补助,推行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这些措施对于稳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师资,仍是农村教育最短的“短板”,尽管国家实施了乡村师资支持计划,因工资待遇较低、发展机会不足、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优秀青年师资还是下不去、留不住,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此外,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再次泛起,农村上高中的比例较低,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城市高中毛入学率为93%,而农村仅为37%[2]。五是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这一点广大农民打心眼里拥护党和政府。当下的问题主要是能报销的费用比例还不够高,分层医疗管理体制本意上是方便群众看病,但因乡镇医院诊疗手段、技术水平所限,加之所用的基本药几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药方,药效不显著,反而浪费了其可用的报销额度,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产生新的“看病难”。六是乡村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一些贫困村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够强;村民自治组织“虚置”,笔者在深入农村调研中发现,不少村部共挂了三十多块牌子,乡镇政府拥有的职能基本上都向村一级延伸;同时农村传统礼制在流失,但法治建设却相对滞后,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多年来党和国家的惠农、支农、强农政策推动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成效是显著的,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二,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我國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突出,这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缩影”。第三,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一种“综合症”。由此可见,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依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因此,从战略层面来谋划乡村振兴,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地、整体地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加快“补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使之更好地与城市加快融合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在新时代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2这一总体要求内涵极其丰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endprint
第一,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要求。“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要求,这实际上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三农思想”的深化和提升。它不仅强调“三农”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要通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使之“优先发展”。这是因为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加干预,各种生产要素将会更加趋于向城市、向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农业的“短腿”和农村的“短板”效应必将会日趋加剧。因此,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将资源配置到农业和农村,使之得以“优先发展”,这是合乎理论逻辑的现实选择。
第二,提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4],这是从当时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目标要求,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应当肯定地说这一总要求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同十二年前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相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做到“产业兴旺”,使其指向更加明确,不仅有量的发展要求,而且强调要有质的提升,因此要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产业振兴,使之兴旺发达;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不仅要求“村容整洁”,还要做到生产和生活的生态化,这表明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功能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细抓实,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做到“乡风文明”,这延续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提法,但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尤其要反对铺张浪费等传统陋习,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让农民的思想道德获得提升,使农村精神风貌整体提升。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做到“治理有效”,强调大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有效推进乡村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社会基础;在生活方面要求广大农村生活要达到“富裕”水平,从“宽裕”到“富裕”,一字之改体现了二者之间有“质”的提升,突出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可见,这是一幅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蓝图,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相契合的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思路、总抓手。
第三,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新型的城乡关系。这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城与乡的发展不仅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必须使之最终形成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新发展格局,使城乡发展差距得到最大限度的缩小。
第四,提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二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让农民又一次吃了“定心丸”。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四是确保粮食安全,做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五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还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六是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三、以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第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级党的组织力具有特殊地位。如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破解“三农”难题以及“补短板”“强弱项”的治本之策,意义十分重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部门都必须上下步调一致,才能确保这一战略得以贯彻落实。在中央各部委层面,急需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着力破解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使之与战略目标要求相衔接、相配套,并从源头上做好各类支农惠农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和必要物质支撑。
就省一级层面而言,迫切需要出台“上接天线”(对接中央决策部署)、“下接地气”(符合基层实际)的实施方案。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呼声,开展扎实有效的专家咨询、民主协商及其他研讨论证活动,惟其如此才能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斷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endprint
就縣一级层面来说,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强化“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来抓落实。要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扎实做好本县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的科学制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加投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好比“针孔”,只有“针孔”畅通了,“千条线”才能顺畅地“穿”过去。换言之,打通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亟需村级党组织增强把“针孔”“凿大”的组织力。由此看来,切实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是把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
第二,村级党的组织力内涵极其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44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笔者认为,村级党的组织力,就是推动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的一种合力,它应包括对农村各类组织(比如村民自治组织、宗族等其他自组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领导力、牵引力,也包括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宣传力、动员力。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村级党组织亟需通过强化自身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力、牵引力和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力、动员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农村中各方面的力量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聚集农村内外部各类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的强大合力,把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近年来,笔者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调研中发现,凡是扶贫攻坚搞得好的,村级党的组织力都很强。如广西凌云县泗城镇隆雅村、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等,都是在村级党的组织力强大牵引下,通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聚集各类资源来推进扶贫攻坚,进而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当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部分村级党的组织力明显偏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尤其是高位推动“拍蝇”行动等,净化了农村基层的政治生态。同时,中央还推动“人往基层走(如在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钱往基层投(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投入)、政策往基层倾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等一系列行动,有效解决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等问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貌焕然一新。但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当下中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相当一部分村级党组织依然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党员年龄偏大,致富带头能力不足。据对广西某市的调研,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农村党员8116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24017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9.7%;农村中的致富带头党员仅占3.3%(根据笔者的调查资料整理,下同)。二是“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比重不小。据统计,该市通过排查摸底,在村级党组织中被列为软弱涣散的有370个,占行政村数量的19.9%。三是村党组织活动不正常。这在偏远地区农村较为普遍。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村内中青年党员基本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党员不仅人数少且年龄老化,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即使党组织活动勉强开展起来,也往往流于形式,顶多是开开会、简单传达一下上级指示而已,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未能扎实有效地贯彻到实处。四是有关部门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疏于培训,从统计数字来看,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期数较多、人次也不少,但实际上多数地方往往只是以会代训,不仅培训时间短,有的就1天或两天,时间缺乏刚性约束,而且培训深度也不够,培训内容随意性大,请到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都不太强等,这必然导致培训质量不高,进而造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素质能力跟不上时代要求。上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欠发达地区部分村级党的组织力弱化。
第四,必须把增强村级党的组织力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基于上述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以此为切入点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是组织开展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基本状况专题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崇尚深入为实的作风[5]。他曾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6]为能真正摸清村级党的组织力的实际,笔者认为,调研应以村为单位并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调研人员建议从省、市机关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抽调。调研前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案,并对参与调研人员开展必要的、扎实的培训,以利于统一标准和方法途径。开展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必须深入到村屯,通过查看相关档案资料、实地考察、对农村不同类别人员开展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来进行,力求掌握到原始的、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逐级汇总到省、到中央,以便各级领导全面了解村级党的组织力现状。
二是开展村级党的组织力建设专项活动。各地应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来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先试点、再铺开”的方式有序推进,突出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全面加强“八个执政本领”建设。今后,此项工作应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不断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路径。
三是加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优化配置。对难以履行职责的须及时调整,对个别村一时难以找出合适人选的,可从县或乡镇机关中选派党性强、热爱农村且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到村里任职。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的制度安排,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对这些村得力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这些地方的乡镇党委以及县委组织部门,必须制定出长短结合的解决方案,力求在三五年内加以解决。
四是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乡镇党委须把加强对村级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作为基层党建的常态化工作抓紧抓实,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同时支持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形式的创新,把思想建党、制度建党落实到基层。
五是规范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县委组织部每年至少组织他们到县委党校培训两次以上,每次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星期,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教育,同时突出加强培训对象的党性锻炼。
六是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各地应在当下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一次群众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教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创新方式,比如推广广西百色市创办“农民讲习所”制度等,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进,务必使农村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实施这一战略的历史背景、目的意义、目标要求、主要任务、方法途径等,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为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罗斯高.为什么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J].世界华人周刊,2017-10-3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7.
[4]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OL/EB].http://news.sina.com.cn/ c/2005-10-12/03077143535s.shtml.
[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2.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6日)[EB/OL].http:// politics.people.com.cn/GB/101380/16350542.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