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时机的把握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凸显数学本质,促进思维进阶。提问时机的选取要助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让寻常的课堂提问产生不寻常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时机;思维进阶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問时机的选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提问不仅对课堂教学有驱动意义,而且还会影响学科、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问题[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缺乏捕捉提问时机的意识和能力,无效提问、低效提问较多,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不能有效发展高阶思维。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名师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让看似平静的课堂再次泛起思维的涟漪,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质,促进思维进阶,把教学带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境界。可见,在教学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重新审视提问时机对数学思维发展的影响、探寻提问时机的选取策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而数学知识往往蕴含在某个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当学生对学习情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探求现实情境背后的数学道理,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的学习状态时,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通过提问可以驱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深度思考,探寻现实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这时的提问就实现了由生活情境到数学探究的转换,学生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思维过程。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对策问题———田忌赛马”时,开始时学生认为,田忌在上、中、下三种马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会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孙膑却仅仅依靠调整出马的顺序,就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胜利,这个巨大的反转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急切想探究出获胜的原因。这时教师适时提问:“请你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双方出马的顺序,看看孙膑获胜的奥秘是什么。”这时的提问就让学生从对故事的模糊感受转入到了背后的数学探究中,学生罗列出了所有的出马顺序,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到了策略起到了反败为胜的决定性作用。课堂氛围由热闹的议论切换到了冷静的数学思考中,学生的学习也由对表面现象的感受转入到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探究中。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旧知是新知的生长点,新知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延展和深化,这为学生的同化和顺应学习提供了便利。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固或者知识间思维跨度较大时,学生就不能快速调用知识经验、有效对接研究方法,导致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当学生出现思维无序时,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通过提问让新问题和旧经验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激活相关的知识基础、数学活动经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探究思路上。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时,要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该选用什么样的测量标准呢?这时再用观察法已经不能明确比较出大小了,需要创生出新的体积单位作为测量标准。这个看似不难的问题,却让学生一筹莫展,课堂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滞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从认知层次上看,这是由一维、二维概念过渡到三维概念的难点和转折点,思维跨度较大;从教材编排上看,本课的知识基础“认识周长”“认识面积”分别编排在三年级上、下册,而本课内容则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的学习间隔过长。基于上述原因,教师适时提问:“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那时的经验和方法对今天的学习有没有启示呢?”在这个问题的导向下,激活了学生的相关认知经验,学生借助之前周长、面积的学习经验自然地类比推理出了体积的有关知识。这时的提问不仅实现了不同学段度量知识的有效勾连,打通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量,起源于量”的数学本质,实现了知识、方法、思想的有效迁移,让看似已经陷入困境的教学再次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学习时往往只关注到知识点本身,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单一认知点的学习,不能关注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往往会固化思维方式,不利于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因此,数学学习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阔数学思维,在得到基本的结论后,教学要再进一步。通过适时提问,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经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过程。这时的提问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知识得以延展和升华,还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延伸。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时,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出一个长方体,然后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长乘宽算出底层的个数,再乘高就是小正方体的总数量,同时也数出了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用长×宽×高就可以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学生发现这个结论后,教师适时提问:“这是从下往上数的,还可以怎样数,又会得到怎样的公式呢?”学生借助刚才的活动经验,通过操作、辨析后发现:可以从前往后数,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还可以从左往右数,长方体的体积=宽×高×长。这个提问,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和有效串联,不仅体会到了“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的知识本质,还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解构长方体,探究出了另外两个教材中没有呈现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提问不仅实现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通透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把知识探究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在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路径,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表征方法。而这些表征则对应着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操作表征侧重于动作思维,图像表征侧重于形象思维,符号表征侧重于抽象思维。在学生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时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通过提问有助于聚合思维,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历程,从而更好地突出不同表征背后相同的数学本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于怎样表示出“一半”,学生出现了操作展示、画图表示、语言描述、符号书写等方法。在学生阐明各自的思路后,教师适时提问:“大家的方法都很有道理,那这些方法的背后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在这个问题导向下,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辨析后发现,虽然这些表征方式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但都表示出了“平均分”“两份”“一份”这三个关键词。这时的提问不但有效聚焦了不同的表征方式,实现了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效勾连,而且始终紧扣分数的核心内涵,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过程,学生在辨析中深刻领悟到了分数的本质,感受到了符号表示的优越,自然落脚到了数学符号的表达方式,有效建构起了分数的数学模型。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当学生面对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的内容时还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抽象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多样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动作思维,并以此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需要转换思维方式时就是最佳提问时机,通过提问让学生在具体感性的实践和抽象理性的思考之间建立起联系、转换思考路径,帮助学生从直观感受逐步过渡到抽象分析上,让存在的思维断层自然消失,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小括号”时,教材编排了“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还剩几个”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10-(2+3)=5。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符号化的小括号过于抽象,学生对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更是理解不清[2]。为此,教师设计了全班学生表演的活动情境:姐弟两人各有10颗无籽樱桃,姐姐依次吃了2颗、3颗;弟弟则把2颗和3颗合起来一次吃掉。对于弟弟的吃法,学生列出了10-2+3的算式,教师适时提问:“这个算式要先算10-2,和刚才表演的意思一样吗?怎样才能先算2+3呢?”这个提问让学生把动作和符号联系在了一起,引导学生经历了小括号的生成过程,突出了小括号的独特价值。这时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动作思维自然转换到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相互验证、有机融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深刻和灵动的。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习内容多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分散编排;囿于呈现方式,知识点多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无法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如果在教学时只关注到某个知识点,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局限,不能从整个知识体系的角度审视所学内容,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学习境地。所以,随着学习进程的递进,在学完一个知识体系后,要以整体教学的视角组织教学,把学习内容融入到整个数学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应的结构关系对新旧知识进行观察比较,通过类比迁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3]。通过适时提问,让一块块独立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互相联结、互相内化,从而凸显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结构及方法体系,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时,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适时提问:“在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已经全部学完了,虽然它们编排在不同的年级,在计算时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在这个问题的導向下,学生通过回顾、辨析后发现:整数和小数的加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分数加法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相加,但都是“相同计数单位数量的累加”。这时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三类加法计算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度思考,深刻感受到了随着数系的不断扩张,加法计算也由最初的整数加法不断扩展出分数加法、小数加法,但这些加法运算的本质是一致的。正是由于把握准了提问时机,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运算一致性的深刻内涵,实现了对加法运算本质的深度理解,还帮助学生建立了立体化、整体化的认知结构,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总之,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是课堂提问的关键,课堂提问要把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作为着力点,要把数学思维发展作为选取提问时机的原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无异于思维发展的“催化剂”,不仅让数学学习从浅层次的表面学习走向突出本质的深度学习,还让传统的教学方式绽放出发展思维的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晨艳.课堂提问的结构化:内涵、价值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
[2]李祥军,吴建芬.借助动作思维发展逻辑能力[J].中小学数学,2018(9).
[3]林爱村.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8).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