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音乐在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09-05 23:53华夏
艺术评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实践路径

华夏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蒙古族音乐作品应用于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点内容展开探讨,意在进一步优化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从蒙古族音乐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展开,通过对蒙古族音乐进行深层次剖析,充分了解不同类型蒙古族音乐的元素内容、审美意蕴等,从而为下文如何设计实践教学打好基础。对此,建议教师从主题、内容、场合和环境的适配度及唱法技巧掌握三个要点构建乐团合唱教学的整体框架,然后,基于“以学生为本”原则,将教学设计回归到学生学习需求的层面上,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为主,以此检验合唱教学落實情况。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  高校乐团  合唱教学  实践路径

蒙古族作为音乐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之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能歌善舞也是他们的民族标签之一。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留存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仅从这些音乐作品之中就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文化底蕴之深厚。蒙古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形式是基于其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所形成的,难以被模仿。如果没有深刻把握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只能止步于形似而非神似。蒙古族音乐艺术基础的奠定与其群众淳朴、热情、豪放的群体性格特征有关。从蒙古族音乐的整体性艺术风格与音乐特征来看,可以集中概括为“旋律、曲调高亢,而唱词意蕴深远”。蒙古族音乐元素丰富、风格独特、类型多元,是现代高校艺术教学的重要素材,也常常被运用于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中。但是,因为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有一定难度,并且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所以如何充分满足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的专业要求,还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

一、蒙古族音乐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长调悠扬

蒙古族音乐合唱的艺术特征重点体现在“声音”的美学层面之上,但是其美学特征并不是直接、具象化的。毕竟音乐合唱演绎对美的表达、体现有一个“发声”过程,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可以通过色彩、造型、直观的内容呈现出来的。而蒙古族音乐的艺术样式比较丰富,其中,“长调”最早列入“世界非遗”。“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美学特征的代表之一,主要体现在“发声”基础之上的意境优美、开阔,以及在持续演唱状态下声音的连续连贯,会产生一种“悠长舒缓”之感。“长调”的形成是基于蒙古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蒙古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因此构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长调”类的蒙古族音乐作品都具有篇幅长的特点,在演唱风格上也多表现出气息宽广、情感深沉的特征,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蒙古族音乐作品来说,有一种“宁静中的悠然自得”。“长调”的题材类型覆盖了礼仪宴会曲目、咏情思想曲目、摔跤歌曲、叙事型曲目、宗教型曲目,以及潮尔。蒙古族“长调”的合唱常常采用无伴奏合唱形式,在领唱、合唱、独唱部分都可以运用长调,但是讲究展现出旋律变化和呼吸音过渡。近年来,随着蒙古族音乐的创新融合发展,出现了汲取西方合唱技艺的长调无伴奏合唱处理,在保留蒙古族音乐纵横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合唱效果进一步立体化。

(二)呼麦“极音”

“呼麦”是蒙古族音乐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又称作“潮尔”。呼麦的美学特征在于演唱者发声不同于“唱”“说”“念”“哼”的形式或发音特点,与一种乐器——马头琴发音相似。呼麦的一发双声具有较高难度,要利用呼麦进行合唱更是难上加难。况且,呼麦的音色还超越了传统的单音形态,可以做到“极高音”和“极低音”相伴的状态,这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肺活量,能够灵活运用气息发声技巧,让口腔和声带同时发声,进而产生交互感和共鸣音,此时演唱者的喉音音色类似于大型鼓乐器的轻捶发声,即“极低音”。当演唱者利用口腔发声模拟鸽子呼哨声,逐渐升高音域达到顶峰值时,会出现明亮、清晰、飘扬但不刺耳的“极高音”。结合蒙古族音乐作品特点来说,可以比喻成草原上的景色:极高音代表着宽广辽阔、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一只展翅的鹰,滑翔时惊现一声鹰唳,如惊空遏云;极低音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在游牧时,望着远方的山坡和晴朗的天气,微风阵阵催人驻足休息,但是为了赶路,主人只好沉声轻哼曲调保持清醒。呼麦技法是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仅需要学生本身专业素质过硬,还需要教师予以全方位科学指导,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正确发出“极高音”和“极低音”。

(三)潮林哆优美

“潮林哆”可以当成“潮尔”的多声部形态。“潮林哆”的演唱一般是以一人负责领唱长调旋律,由3—5人使用潮尔演唱形式进行,并且潮尔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进行持续低音发声,从而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又壮丽辉煌的合唱效果。例如蒙古族音乐中的经典宴乐作品《六十个美》,以淳朴的民歌形式阐述六十个代表美好的事物,并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蒙古族的风俗文化。歌曲中列举了蒙古族的草原、牛羊、军民、生命与青春活力、明月繁星、山川大海、由山脉而下的清澈流水、父母恩情等。“潮林哆”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利用无伴奏的多声部交互式合唱,增强音色音效的立体化、丰富性和醇厚感。多声部下的音色变化更能向听众展示出蒙古族音乐作品的主要概念,让人沉浸其中,可以从不同视角想象音乐作品中的内容画面,形成动态、连续性的交互体验。蒙古族音乐中有不少关于上声部和下声部交叉、结合的优秀作品,通过领唱和持续极低音或极高音的互动,让听众直观感受到音域变化和音程变化。“潮林哆”的优美和意韵主要来自多声部协同下的立体音效,每一个声部的音色并不会被其他声部所覆盖,各个声部的音色都明亮清透,直穿骨膜,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效果。

(四)短调欢快

“短调”在蒙古族音乐中并不少见,具有曲调短小、节奏较快的特点。针对蒙古族音乐进行划分,除“长调”以外所有形式的民歌可以统称为“短调”。与“长调”的音乐形式不同,“短调”的艺术特征有:曲调简洁简短、较少用装饰音、旋律起伏不明显、带有宣叙性。“短调”还有一定的节奏规范,多采用相对单一的节拍,并且曲式结构讲究对称性、方整性。蒙古族音乐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以上、下句乐段形成对称的完整结构,也有一些作品会在此基础上选择三句、四句,甚至更多乐句的曲式。另外,蒙古族“短调”歌词也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即四句为一段,形成分节歌曲形式,然后在不同的韵部上进行丰富持续的叠唱处理。蒙古族“短调”音乐作品所覆盖的题材非常多,是基于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创作的,包括情歌、婚礼歌曲、祝寿歌曲、摇篮曲、敬酒歌曲等,旋律变化不大,并且整体相对平缓,发声要求不高,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蒙古族“短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欢快的旋律”这一层面上,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意境延伸”的作用上体现出来。如上述所说,蒙古族“短调”音乐作品覆盖了多种题材,如:婚礼歌曲、敬酒歌曲等,可以让人联想到欢乐的宴会,具有使人身心愉悦的效果。

(五)唱词意蕴之美

蒙古族音乐中有不少合唱曲目的唱词都具有独特意蕴、意境。有学者对蒙古族音乐合唱曲目的唱词美学特征总结为“凝聚、涌动,意蕴宽广”。不少蒙古族音乐的合唱曲目在创作之初都是由歌者根据情景进行哼唱得来的,所以带有一种“随性”意味。虽然唱词简单,但是与旋律相结合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还有学者主张蒙古族音乐中的唱词早先是歌者源于对生命的感悟设计出来的,是“源自心底纯净而朴素的呼唤”,所以蒙古族音乐的唱词虽然朴素无华,较少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是却能够通过最真实的语言传递诗意、情感,直击人的心灵深处。蒙古族音乐除了有古朴之诗一样的歌词,还有别具一格的象声词设计。象声词在蒙古族音乐中的运用,一是为了契合音乐主题内容,进一步增强蒙古族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二是为了使唱词和演唱者发声,能够更好地融入旋律之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还能从音效上丰富音乐内容表达。例如,蒙古族音乐中有一些模仿其他事物的象声词,风吹过草原引起的声响;行走时蒙古靴发出的步履声等。根据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到蒙古族音乐的唱词意蕴之美,强调的是“真实、自然、朴素”,折射表达出来的是“美好生活”的诗意。

二、蒙古族音乐在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中的实践关注点

(一)结合教学主题选择蒙古族音乐曲目

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不仅强调传承正统,也讲究创新。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不能止步于某一题材或类型的音乐,更需要不断尝试、循序渐进、扎实基础、丰富内涵。因此,高校乐团合唱教学运用蒙古族音乐进行教学,要尝试蒙古族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基于学生的能力合理扩展合唱训练范围,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合唱练习强度,创新教学教法,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蒙古族音乐的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等,为学生打好基础。对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设计,按照“理解主题—深入内容—深化认识—增强感悟—专业练习”的模式,逐层推进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虽然蒙古族音乐作品众多,但是并非所有音乐曲目都适用于合唱教学与合唱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了解程度和专业基础,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以往尚未系统化了解过蒙古族音乐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一些经典的蒙古族音乐曲目,并且要保证这些蒙古族音乐曲目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按照上述模式,从了解、分析该音乐曲目开始,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主题思想与核心内容,避免学生对曲目缺乏足够理解,合唱练习时“依样画葫芦”。

(二)蒙古族音乐合唱与场合的适宜性

教师在挑选完用于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且完成前期的准备和蒙古族音乐曲目系统化讲解之后,就到了强化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曲目认识的环节,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曲目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帮助学生对蒙古族音乐快速建立起专业认识,实现专业知识点的吸收与内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从“蒙古族音乐合唱与场合的适宜性”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蒙古族音乐,通过紧密联系“合唱的选择与促成原因”,向学生揭示该蒙古族音乐曲目的核心、人文、音乐元素与音乐表现等,促使学生提高对蒙古族音乐曲目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做好合唱练习与合唱演绎。对此,教师要紧密衔接蒙古族音乐曲目的主题讲解环节,向学生强调曲目选择的适宜性,通过合唱的形式来突出这种“适宜性”。教师要促使学生之间基于蒙古族音乐曲目把握整体情绪与节奏,避免出现因个人情绪表达过于突出而造成表演突兀,或者个人的表演速度与整体表演速度相比较快、较慢。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室内合唱表演”和“室外合唱表演”的条件差异,向学生分析如何保持良好的状态,实现与环境相融的合唱演出。例如,在嘈杂的室外环境下,演绎“摇篮曲”形式的蒙古族音乐曲目就是与场合不相适宜的。

(三)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要点

当学生深层理解与重点掌握蒙古族音乐曲目之后,在合唱发声教学与练习环节,教师要重点把握学生对专业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个人在合唱练习中与整体的配合。从技术层面来看,教师教学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呼吸与发声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蒙古族音乐的发声方式与发声特点、呼吸控制、气息控制发声、不同发声部位音色的协调处理等;其二,发声与吐字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唱词的意思,很多比较传统的蒙古族音乐作品中有不少基于蒙古族语言直接引用的,以及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口语词、语气助词等,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对一些特定的字词正确发音、吐字清晰,并且能够用“唱”的方式来强化表达;其三,气、声、字与行腔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气息控制、发声控制、吐字方式和行腔方法之间的协调性,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对“唱句”的正确处理,让学生能够将蒙古族音乐曲目完整、专业地演绎出来;其四,声音与情感表达,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之后,要想促進学生基于“合唱”升华蒙古族音乐曲目主题,就需要促使学生能对本作品真情流露,充分了解不同唱句与乐段的情感基调与情感变化,以及如何实现发声演唱与情感表达的适配处理。

三、蒙古族音乐在高校乐团合唱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去感受音乐

基于上述内容,就蒙古族音乐在高校乐团合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蒙古族音乐代表性作品《八骏赞》为例,展开详细的教学设计探讨。在“主题讲解”环节,重点是要培养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对此,教师要通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活力,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受音乐,增强学生对蒙古族音乐元素的感知力。对此,教师可以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之前,对蒙古族音乐曲目进行“前情回顾”。通过向学生简短介绍该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了解。但是又不至于过多干预学生个人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遍《八骏赞》曲目,让学生赏析旋律、曲式结构、音色音效等,增强学生的乐趣体验。随后教师再开展作品讲解,包括:《八骏赞》属于蒙古族民歌,作品内容主要歌唱了成吉思汗勇敢的八匹黄骠马,实则作品在赞颂蒙古族勇士的英雄形象,作品主题主要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意气风发、英勇气概和雄心壮志。最后,教师再导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教师则用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构建“画面”框架,让学生联想自己回到成吉思汗生活的时代,和其他蒙古族勇士一起策马奔腾。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画面”切换为“骏马”,并引导学生将细节部分口述出来,比如马是什么颜色、多高、鬃毛和额头的部分有没有挂饰品、马鞍上有没有放置武器等。通过让“画面”更真实,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通过听音模仿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蒙古族音乐合唱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促使学生深化理解与认识,对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曲目进行充分吸收与内化。教师在教唱环节可以让学生先听音模仿,让学生自主探索正确的发声、发音方法,增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然后教师再给予指正,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完《八骏赞》音乐之后,先让学生尝试将自己听到的音色、音效模仿出来,以及主旋律哼唱,然后教师再重新播放一遍音乐,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听音模仿阶段有哪些地方与原曲有区别、不一致。同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以及个人理解的本曲目重点与难点。另外,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一句唱一句转向促进学生整体掌握全首曲目,应当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去演唱完整曲目,再进行纠正指导。在学生阐述重点难点时,教师也要做好相应记录,逐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认为这是难点?”“难在哪?”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如何解决、突破,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正确的认识、充分掌握专业技巧,进而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三)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到了《八骏赞》的专业合唱练习环节,教师要更加深入地讲解专业性内容。尤其是在发声技巧、音色处理、音效变化等方面,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要更专注相关内容的专业教学,利用科学、多元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曲技巧。对此,教师要着重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基于蒙古族音乐唱法的特色特点,练习正确的发声方式,以及如何从气息控制、口腔发声控制、胸腔音控制、腹腔音控制等,实现持续连贯地对《八骏赞》进行演唱,包括在演唱的基础上如何增强情感融入与情感体现。《八骏赞》本身就对演唱者的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咬字、吐字、语气词发音等都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是本首曲目演唱必须要掌握的重点。不仅如此,在声部突出与声部平衡的艺术处理层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发声、气息和共鸣之间的内在关系,确保负责不同声部的学生清楚应该发什么样的音,以及何时发音。根据《八骏赞》的声部特点,应当是高音明亮有穿透力、中音浑圆浓厚、低音坚实有力且沉稳。全曲结构为三部曲式,歌词密集,更加考验演唱者咬字吐字发音的功底。

(四)学生团队合作保障表演的完整性

合唱练习的最后环节是面向舞台演出而不断改善合唱的整体效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声部的学生实现整体发声,促使某一声部的所有人演唱达到“合一”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调整好不同声部在曲目合唱中的协调性,达到彼此交融且声部音分明的效果,确保低音部不会被高音部给“压下去”,或者中音部与低音部或高音部相融形成一个整体,三个声部一定要各自分明而整体协调、清明。所以,教师要在歌曲表演练习环节帮助不同声部的学生掌握“进入”和“退出”的时间节点,以及用何种方式“进入”和“退出”。例如,《八骏赞》曲调中大量运用了大二度滑音、装饰音和上下起伏较大的旋律,如果是高声部在中声部或低声部演唱之后“进入”,常见于用爆发式的发音方式来增强对比,也更能模拟出草原勇士策马奔腾的气势压迫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感情体现训练学生的演唱,然后从声部整体协调性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再上升到多声部合唱进行细节把握。在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需要着重把握学生的节奏训练和听觉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整体发声”的时机,以及对比其他声部调整音色音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用蒙古族音乐进行合唱表演非常考验演唱者的专业功底,不仅是发声技巧与音色控制,也包括演唱者基于语言表达的情绪表现等能力。高校乐团合唱教学要想实现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完美演绎,则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培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蒙古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内涵,包括诗词直接指代的事物或者隐喻内容、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悟蒙古族音乐作品,形成深刻认识。然后教师针对演唱的实践教学部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模仿、还原蒙古族音乐的特色音效,以及如何实现长句连贯演唱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节点发音、如何发音。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团体合唱练习,以保证蒙古族音乐合唱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劲盛,佟占文.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尾胡琴伴奏艺术的调性自洽与类型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03):99-106.

[2]侯燕.积淀·意味·尺度:蒙古族“潮尔”多声音乐思维模式的审美经验问题[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03):79-85.

[3]马德望.浅析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J]. 明日风尚,2020(24):106-107.

[4]郭俐俐.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J].黄河之声,2020(12):4.

[5]许洋.从蒙古族合唱艺术角度分析原生态音乐的审美表达[J].百花,2022(01):39-41.

[6]赵璞.蒙古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传承——以长调为例[J].艺术教育,2021(08):92-95.

[7]高爱军,娜仁格日乐.对蒙古四胡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兴安地区蒙古四胡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7):137-138.

[8]马啸.和合大美——合唱艺术在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美育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23(01):139-141.

[9]荣衡.普通高校基于合唱指揮多声部视听唱能力培养的视唱—合唱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2(26):106-108.

[10]包为为.内蒙古地区潮尔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研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大观(论坛),2021(06):126-127.

[11]松布尔.论蒙古族创作歌曲《我从草原来》在混声合唱中的改编及指挥诠释[J].明日风尚,2020(23):102-103.

[12]张月月.合唱作品《蒙古靴》的音乐形态特点分析[J].艺术品鉴,2023(15):125-128.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实践路径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路径探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