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阶段,而初中语文是一门育人功能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为未来更好地建设祖国,为祖国、社会和谐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爱国情怀 初中语文教学 策略
“立德树人是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语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的综合性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引领中学生爱党爱国、体力和智力上充分且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未来。由此可见,强化德育功能、提高国人素质,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感知人物思想感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直接感知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形象各异的人物的情感能够直击学生心灵最深处,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利用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去体会他们的爱国热情,让爱国主义教育事半功倍。[2]
例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赴日求学的原因是学习日本先进的西方医学,回国后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病痛。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我”的思想转变:先是到东京后对中国留学生的失望,然后遇到良师藤野先生,经历匿名信事件,感受看电影事件带来的冲击,“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候把重点放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上,由医治身体到拯救国人灵魂的转变,让学生感受到“我”对祖国强烈的爱。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与课文人物产生共鸣,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品味课本诗人诗歌,感悟爱国主义情怀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艺术投影,可以说,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社会及美丑、善恶、是非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语文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感悟诗人与诗歌,才能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宋代文人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君为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在国难当头时“人生自古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赴死的勇气,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不屈之歌、生命之歌。学生了解了他的生平,感悟了他的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自然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感染。“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将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和自比孙郎的磅礴之气融入诗词之中,更能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爱国诗人艾青面对战火喧嚣、满目疮痍的国家山河,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我爱这土地》,使读者深刻地感知其凛然正气来源于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获得丰富、愉悦的心理体验。
三、领略祖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还有不少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这些文章则从另一个角度倾注了作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论是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登黄鹤楼远眺所见的美好景色,还是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的西湖风光;不论是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携滁人游历滁州山林,还是陆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表达了乡村景色的喜爱,无一不倾注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满腔热爱之情。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巴陵胜状、飞泉瀑布、古祠松柏等等所构成的雄伟景象,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去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使人在思想上得到提高,认识上得以深化,心理上得到愉悦,精神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净化。中学语文课所独有的审美教育作用,使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替代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应将理性分析和感性熏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4]
四、坚持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的“知行合一”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上。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应积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其健康成长。
处于12~16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学和心理學上称之为“少年期”的初中生有以下特点: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解释开始产生质疑,学会思辨与质疑;注意力与思维水平有一定提升,但自制力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农村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动机,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来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的时候,学生不能理解张岱大雪天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也无法体会“痴”的深意。我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明清历史,并播放了张岱的生平故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理解了张岱对明朝怀念的原因,也明白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之后我让学生学以致用、忆古思今,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材为蓝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适时地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融合,对于提升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将发挥极大作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狄得禧.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讨[J].学周刊, 2022(10):92-94.
[2]费玉香.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路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2(24): 110-112.
[3]王文湘.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J].学周刊,2022 (07) :189-190.
[4]王佩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J].科幻画报,2019(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