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指导策略

2023-08-31 15:34:37罗喜灵林崇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

罗喜灵 林崇

【摘 要】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能否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及家庭主要成员持有的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文章就农村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探索农村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综合实践指导策略。

【关键词】农村特殊儿童 家庭融合教育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75-03

罗喜灵 / 广西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林崇 / 广西马山县百龙滩镇勉圩小学,高级教师,校长,从事学校管理工作(马山 530699)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的要求,指出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特殊教育方面,“在校生91.98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3.0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35.92%”。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更少,可能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研究者借助问卷、通过走访等形式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家长持有的融合教育态度是农村特殊儿童是否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关键。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拥有较为专业的特教师资团队,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为指导农村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综合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家长持有的融合态度及影响

(一)家长持有的融合态度

一些农村特殊儿童家长认为,“普通学校不会接收残疾儿童入学”“残疾儿童的能力不及健全儿童,去普通学校学习跟不上也没用”“在普通学校,孩子会为因为残疾而被嘲笑,被欺负”“残疾孩子不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接送也麻烦”等,家长对残障孩子接受融合教育存在不自信、怀疑等消极态度,这会影响家长引导或辅助特殊子女融入普通学校、社区生活的积极性。而仍有少部分农村特殊儿童家长认为“供其吃穿住就行”“天生天养,没有任何期望”“希望政府集中收养残疾孩子”等,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养严重缺乏责任,也完全忽视对特殊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的培养和教育。很少过问甚至放任自流,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又何谈教育?因此一些家长更愿意为孩子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更有甚者希望特殊教育学校取消节假日,实行终身教育。

(二)家长融合态度的影响

特殊教育学校M在开展特殊儿童入学评估发现,对特殊儿童教育抱有积极态度的家长,其子女在劳动技能、生活适应、语文、数学等各维度表现都比持消极教育态度的家长的子女要好。持有的融合教育态度,不仅直接影响着子女接受融合教育及教育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子女本身的身心发展。

1.不能有效地指导特殊儿童学会生活

一些农村特殊儿童家长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虽然勤劳肯干,但是家庭生活水平依然不高。因此,大部分有残疾人的家庭被纳入当地脱贫户、监测户。他们期望特殊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样有出息,但是在忙于生计中不能正确地指导孩子学会生活,平时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偶尔呵斥两三句,没有具体的行动引导,对孩子的能力缺乏培养的耐心和方法。众所周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缺陷,特殊儿童具有一些功能障碍,在学习、生活上存在诸多不便,引导特殊儿童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必将影响到特殊儿童生活技能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

2.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缺乏关注

“他们什么都不懂,和他们讲他们也听不懂。”有农村特殊儿童家长表示。命令的方式和简单的说教是部分家长教育的常用方法,他们很少或完全没有考虑孩子因自身缺陷而面临的各种障碍,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还可能引发心理障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解决特殊儿童面临的问题,还会使一时出现的问题逐渐积压成为长期的心理问题。当特殊儿童因心理问题而产生行为问题时,一些家长依旧无知地将问题首要归因为孩子的“不正常”,其次是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叛逆。家长并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

3.不注重特殊儿童价值观的培养

家長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认知不足,家长心理压力大,情绪消极。有些家长将特殊儿童当成家庭的“累赘”,“重养不教”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家长为了逃避责任,在孩子损坏他人东西或乱拿他人物品时,不仅不教育,而且会暗示孩子“你是残疾人,他们拿你没办法”,使得孩子变得自私、蛮横、为所欲为等。有些家长虽然会教育子女,但是并不会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品德的修养,也不会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家庭融合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正向引导,改变态度

现在,农村家庭也有电视机、智能手机,不少家长把大部分空余时间用在看短视频这样的娱乐活动上,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家政策,关注教育问题。一些农村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点依然停留在教育费用和就业等方面,对于特殊儿童的品德、习惯养成的问题并不关注。

1.加大教育政策宣传力度

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颁布,到2017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印发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再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确保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平等的权利。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设计宣传小册,向家长科普我国随班就读转向融合教育的历程、融合教育的价值等,通过节假日派发宣传小册、学校的宣讲教育等活动,引导家长主动了解融合教育的政策。还可以借助“村村通”广播电视和乡村广播站,定期进行融合教育的宣讲。引导特殊儿童家庭理解政策目标和融合教育的价值,让特殊儿童家庭明白接受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的权利,是特殊儿童教育今后的一大发展趋势。特殊儿童不仅应与普通儿童一样有学上,上好学,而且特殊儿童还享有差异化教学的权利。当家长和家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政策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家庭会更重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2.注重教育观念转变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的教育观念融于特殊儿童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首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特殊之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和医院合作,深入村屯的特殊儿童家中讲解病理缺陷和生理缺陷的形成,借助基层部门定期入户帮助特殊儿童家庭认识到部分康复的儿童可以走向社会的新观念。其次,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一些家长依然无法接受已经形成的残障事实,也无法意识到特殊儿童个体还具有很大的潜能。学校需要借助家长会、融合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家长明白:特殊儿童发展会经历比较漫长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只有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才能认真地分析其不足与问题,才能积极评价与支持其进步,并引导特殊子女克服缺陷,扬长避短,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自信,就会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重视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

3.创设良性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家长的一言一行对特殊儿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帮助农村特殊儿童家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借助媒体,通过播放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方式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普通学校可以利用地方文化,制作并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包括特殊儿童养成习惯、行为表现、道德品质等方面。通过家校联系方式共同探讨教育方式,探索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则深入家庭,丰富家庭教育内容,解开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二)技术指导,改善行为

解决农村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除了要解决家长的思想、态度问题,还要教會家长做好融合前期指导工作,助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顺利进行。通过访谈评估得知,农村特殊儿童家长希望获取康复训练、知识技能等技术指导。

1.沟通交往能力

沟通交往是特殊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基本能力。首先,家长不能给孩子贴上“特殊儿童没有沟通或平等交往的能力”的消极“标签”。特殊儿童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不当观念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他可能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社交恐惧,使孩子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因此家长要给孩子灌输“你行,我也行”的精神。其次,引导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殊儿童通常面临语言和沟通障碍,表现为不能正确使用和理解语言。因此需要家长多与孩子相处。通过交流、游戏等引导孩子爱说话,会说话,会准确说话,会流畅说话。在交流过程中父母要做出表率,不说脏话、怪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后,家长应耐心引导孩子的人际交往。可以从带孩子到亲戚家串门或请孩子的同龄人到家里做客开始,引导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学着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交流时注意语音、语速等要符合交流环境。教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同伴遇到困难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从而获得同伴的认可。通过以上方法提升特殊儿童的沟通交往能力,使特殊儿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交友中体会到融合的乐趣。

2.生活技能习得

根据农村特殊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及家庭结构特点,因人而异地帮助家长制订教育计划,使家庭教育观念趋同,指导教育方法一致。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形成独立意识后,特殊儿童更容易关注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借助正向案例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能力。孩子做了擅长的事情应给予表扬,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特殊儿童做事的欲望,促进独立意识的形成。其次,家庭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想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就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耐心引导。就算孩子经过多次的练习依然做不好,家长也要有耐心和时间慢慢地辅助孩子去完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面对反话、不正确的行为,孩子很难分辨真假、对错。因此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应做到不说反话,不做不当的动作,语言、动作示范等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3.认知能力持续训练

注意力涣散、辨认能力弱、记忆短暂等是一些特殊儿童认知发展的特性,这影响到他们能否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一些农村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基本条件是能认读数字、跟读简单的汉字、进行物品分类等。这意味着特殊儿童要会听并能实行简单的指令,有一定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特殊教育学校如何给予农村特殊儿童家长专业指导?首先,借助班级群平台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认知教育。当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或班级的视频或图片中时,家长对班级及学校教育的关注度就会越高,配合度也会逐渐增加。学校可以根据家长的心理特点,把教师训练其子女的认知能力的过程制作成微课发给家长,在引导家长关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无形中引导家长借鉴微课来训练孩子。其次,借助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家校互动的活动,通过教师的示范、家长的演练,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介绍给特殊儿童家长,提高家长的对特殊儿童认知能力训练水平。最后,借助寒、暑期家访、送教上门等活动,深入学生家中给予实地辅导,使得认知训练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确保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获得长久的提升。

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特殊儿童融合发展的第一步,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需要家庭更多的支持,需要家长更多的参与。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当地资源中心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打造更好的家校共育生态,为特殊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
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动区游戏
小学中年级作文有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9:25:13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2:04:40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父母在幼儿分享阅读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12:15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4:42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12:42
影响学前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及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