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其教育启示

2023-08-31 15:34:37李春光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问题解决学习方式

【摘 要】受制于认知特点、经验水平、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幼儿的学习方式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观察模仿、参与各种活动和解决各种问题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教师可通过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积极使用正面的强化,以及努力结合游戏、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活动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给予幼儿学习必要的帮助与支持等方式帮助幼儿深入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幼儿学习 学习方式 教育启示 观察模仿 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90-04

李春光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从事学前课程与教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北京 100102)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纲要》颁布20年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改革成效研究”(SM202311626003)

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中。作为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幼儿的学习行为从出生便已开始。他们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物质材料、交往对象等进行互动,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周围世界,学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和增进学习能力。

“通常一提到‘学习,往往容易仅仅与读书、听课、做作业等学业活动联系起来,把学习局限于学业学习。这种对学习的看法属于一种狭义的学习观,适用于理解某些阶段、某些类型的学习。但是,如果这样来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的话,则是不适宜的。”[1]幼儿的很多学习行为并不只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幼儿也不只靠书本或记忆大量的抽象符号来学习,幼儿园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小学、大学的那种集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存在明显差别。受制于认知特点、经验水平、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幼儿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方式和特点,那么幼儿到底是怎么学习的?他们学习方式是什么?这是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因为这是为幼儿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的前提。要弄清楚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基本问题,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幼儿是通过观察模仿、参与各种活动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的。

一、在观察模仿中学习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不容小觑的。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模仿态度,也可以模仿行为。模仿不仅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幼儿行为表现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他通过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揭示观察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道理,并指出强化在幼儿观察模仿的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靠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而获得的,特别是那些在他们心目中有权威地位的人,他们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榜样的力量,让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模仿。如果幼儿模仿某些行为后自己感到开心、愉快或他们在模仿某种行为时得到了鼓励、夸奖和表扬等积极的反馈和评价,这种行为就会成为幼儿惯常的一种行为,也说明幼儿学到了这种行为。观察、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就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强化对幼儿学习结果的正面影响。

(一)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虽然观察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學习方式,但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仍较低,缺乏对是非标准的准确把握,这就容易造成好和不好的行为幼儿都会模仿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例如如何让幼儿喜欢学习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家长和教师,但实际上,很多幼儿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经常从家长或是其他与其交往密切的人身上看到应该如何积极对待学习。很多家长下班回到家吃完饭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要么打游戏。虽然成人总是在不断地向幼儿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却没有表现出每天坚持学习的习惯,幼儿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也就无法顺利形成。

(二)积极使用正面的强化

幼儿特别容易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某种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否经常表现出来与他们在模仿某种行为时所受到的强化有关。如果幼儿习得某种行为并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得到一些正面的强化,例如言语上的表扬、眼神上的肯定、物质上的奖励等,那么做出这种行为就会给他们带来积极愉悦的体验,这种行为也会成为幼儿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反之,如果幼儿在习得某种行为并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得到了一些负面的强化,例如言语上的训斥、身体上的惩罚、物质上的剥夺等,他们就会感受到难过、沮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自然也会有意去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幼儿对某种良好行为的模仿,就需要多采用正面的、积极的强化。要避免幼儿对某种不良行为的模仿,就需要多采用负面的、消极的强化,甚至在必要时还可以合理使用惩罚来抑制幼儿某种不良行为的产生。

二、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学习

有研究表明,“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2],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很难离开与环境、材料、人的积极互动,也很难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而活动就为幼儿的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来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对幼儿来说,游戏、生活和交往是幼儿每天都参与的活动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一)坚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对于成人来说,游戏往往被视为一种工作之余的休闲或娱乐。但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游戏中蕴含着大量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在类似娃娃家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掌握交往的规则和技巧。在类似搭积木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重心和平衡,体会长短和对称,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掌握围合、垒高等建构技能。即使教师要通过专门设计与组织的教育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相对学科化的知识,也需要注意活动的游戏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的目标2提到,5~6岁幼儿“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帮助大班幼儿感知数的关系后,可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给每组每个幼儿发1~10的10张扑克牌,先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出牌,当一张牌出来时,其他幼儿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与这张牌相加为10的那张牌。而且在这个游戏环节中还蕴含了竞赛的性质,因为最先出牌和最先找出对应牌的幼儿就会比其他幼儿率先少一张牌,他们也有可能最先把手里的牌出完,成为游戏的获胜者。通过教育活动中增加的游戏环节可有效地提高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同时因游戏具有竞赛性质,还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游戏与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游戏是快乐的学习,学习是求知的游戏。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强调的,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二)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开展教育

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决定了其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除了认识大千世界、周围环境、启迪心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照顾自己、照顾他人、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等也是需要幼儿学习的,而这些学习是不能只靠看书或课堂教学完成的,更多的是蕴含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实现的。幼儿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看似平平无奇的生活,却到处充满学习的契机,例如可在起床时引导幼儿自己穿衣和洗漱、吃饭时引导幼儿学习独立进餐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做简单的家务、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照顾自己等。即使是抽象的知识学习,也必须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例如引导幼儿关注楼号、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来帮助幼儿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在进餐环节引导幼儿分发餐具、午睡环节解扣纽扣等,让其体会数量的对应关系,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还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带幼儿逛超市、菜市场时候,在结账的环节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等。因此教育要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综合有效地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来进行,真正落实“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

(三)有效发挥人际交往的教育功能

“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3]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幼儿是不可能离群索居的。“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4],掌握与人交往的重要规则,形成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但是这些方面的学习,很多时候无法靠成人讲解或是书本学习的方式教给幼儿。更多是幼儿在与他人不断积极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幼儿是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的。例如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它就很难作为一个概念性或定义性的知识教给幼儿。但是在与他人实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分享行为发现,很多人喜欢他,愿意跟他做朋友,他就会更容易与别人分享。同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也会逐步体验到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发生的变化,例如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幼儿园中与教师和其他幼儿的关系等。另外人际交往也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通过与人交往,幼儿获得大量的社会文化、道德文明、行为规范、社会规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与幼儿交往,而且还要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更要积极地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爱交往、会交往,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效学习并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幼儿年龄小,他们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这造就了他们好奇好问、喜欢探究的性格特征。很多对成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却成了幼儿想要一探究竟的问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在解决相应问题时最活跃,幼儿的智力也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解决问题至少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等一系列环节,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运用各种能力。例如发现问题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觀察能力和敏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则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有较强的操作、实践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最后,则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和总结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幼儿可以积累各种各样的新的学习经验,其原有的经验和能力也可以得到巩固和应用,因此幼儿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搭建幼儿有效学习的支架等方式来支持和帮助幼儿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幼儿思维的起点,也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需要将幼儿的学习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例如创设情境、提问设疑、设置悬念、制造矛盾等方式将幼儿的学习变成可探究的问题,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瑞吉欧的项目活动和近些年较为流行的项目学习(PBL)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瑞吉欧经典的活动案例“影子”中,教师并没有采用讲授的形式,而是先通过让幼儿画一画“我和我的影子朋友”,然后引导幼儿拿着图画到户外和实际的影子比一比,这样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通过探索和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最终帮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一直保持着兴趣盎然的学习态度。因此幼儿的学习应尽量避免采用概念解释、理论讲解的形式,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和关注问题,并引导幼儿通过讨论交流、收集资料、亲身探究和实际操作等形式主动地解决问题,以帮助幼儿对知识形成主动建构和理解。

(二)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最近发展区理论说明,有效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或是低于幼儿的已有水平,教育要适当地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通过不断地跨越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幼儿的发展引入更高的水平。如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一学就会,一学就懂,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例如很多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还不太能够主动思考和与他人积极协商合作,于是在准备材料时尽量准备齐全,幼儿在拿到某个材料时不用思考太多就知道怎么去使用和操作这些材料,活动能够很顺利地开展直至结束。但是仔细分析就发现,幼儿在这样的学习中是没有进步的,因为他们没有困难和问题,也不需要过多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学习水平更多只是在原地打转。幼儿的学习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在小班幼儿制作汽车的手工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真正产生问题并通过交流合作来解决,教师在给幼儿准备车轮的材料时,就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十几种圆圈,当幼儿完成制作后,教师发现幼儿做成的汽车四个车轮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于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作品,发现这个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和合作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比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幼儿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任务要更具有挑战性。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和提供学习内容时需要考虑这些内容是否可以挑战幼儿的已有能力,是否能够有效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去思考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5],最终帮助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提高。

(三)给予幼儿学习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现代教育观一直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完全变成幼儿学习的“旁观者”,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效、是否深入,除了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探究、主动操作、实际体验和亲身经历有关,还不离开教师合理的帮助和适宜的支持。

首先,教师支持要适时。能使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这个要基于对幼儿学习情况和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当幼儿在活动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当学习活动明显进行不下去时,教师就需要及时介入,提供相应的帮助,以使幼儿的活动能顺利开展。其次,教师支持要适量。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在教育过程中一直牵着幼儿的鼻子走,盲目地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幼儿的需求之上,把对幼儿学习的支持变成对幼儿学习的主宰。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游离在幼儿的学习活动外,以“局外人”的身份,不给幼儿提供任何反馈和指导。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当幼儿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当幼儿认知和能力提高时应可以少帮助,在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的情况下,放弃对幼儿的帮助。最后,教师支持要适宜。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要避免给幼儿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或是困难解决的方法,而是可以通过扮演某个角色或引导幼儿对某个行为、细节、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回顾,也可以提供活动相關材料拓展幼儿的思路,介入幼儿的学习过程,以真正达到促进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实现幼儿主动学习的目的。

适宜的教育要以正确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前提。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讨论的几种幼儿常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孤立或是单一地存在于某一个学习活动中,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在多个学习活动中使用,一个活动中也会包含多种学习方式。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幼儿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而非“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么学”。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

[2]劳动部培训司.幼教基础理论(试用)[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188.

[3]同[1]88.

[4]杨莉君.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论(修订版)[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92.

[5]同[4]184.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问题解决学习方式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论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53:00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9:47:3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3:38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6:36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