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亿
摘 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具有主体的一致性、历史的同源性、目标的契合性、功能的同向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融入社区治理的内在前提。江苏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之路与经验,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推广意义。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需要建设区域“精神矩阵”,构建现代化的融入制度,拓展优化主体矩阵,塑造鲜明特色。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治理;典型社区
中图分类号:D64;D6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4-002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强调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尽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篇章结构里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体系并未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但从其表述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民力的力量,而社区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化解基层矛盾,最终指向的也是团结人心,可见二者均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和互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治理提升化解矛盾能力的精神诉求,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当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并非全新领域,但世情国情党情等的变化,使这种研究又会出现新特点、新面相。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凸显了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1]基层治理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让社区这个最基层单元的作用更加凸显,也使其“治理主体权责界定模糊、保障要素配置欠佳、运行体制机制协同性不强、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不够”[2]等缺点被进一步放大。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仅是治国理政之问,也是关涉千家万户寻常百姓美好生活的实现之问。
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文本中频频出现,属于高频词、热门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3]。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国际上屡被“点赞”,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融入寻常百姓生活,成为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遵循和行为准则,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最大的精神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精神领域,因此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理应将其作为精神塑造的主体;社区建设、社区治理需要精神的凝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必然也是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重要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治理有着天然联系,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成为社区治理的精神之核,社区如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场域?国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治理的互动关系研究。宁友金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治理具有提升能力、汇聚共识、引领文化建设等功能[4],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现实障碍研究。“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矛盾,如社会交往领域扩展的空间逻辑与治理融入范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运行秩序呈现的双重逻辑与治理融入要求共识性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活力表征的市场逻辑与治理融入时间长期性之间的矛盾等”[5],而在其融入社区治理过程中,这些矛盾也同样适用。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优化策略研究。王永友等提出了“主体协同”“过程调控”“认同强化”“文化渗透”[6]等策略选择,郑敬斌等专门就融入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过程中要加强文化渗透机制、协同共治机制、社会教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5]的建设,以实现最佳融入效果。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探索和尝试,为我们正确认识、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被“悬置”于表层,深度探讨此话题的理论文章尚且缺乏,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研究,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亟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治理互动关系的理论证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7]从形态分区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与观念系统,社区治理属于实践系统。二者的词语属性也确证了这一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在“观”,是一个静态的目标性词汇,而社区治理的落脚点则在“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词汇。既然分属不同系统,从表层来看,二者之间并不必然发生联系。最早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认为:“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8]52简言之,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是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从社区概念的诞生起,就是其核心构成要件。因此,一个社区必然有其共同的价值理念,而不同社区则可能价值各异。“作为价值引领,价值体系反映的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我们治理社会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特殊领域,价值领域的治理关系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文化安全、理想追求和道德人心,渗透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等各个方面的治理过程。”[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之间关联紧密,是一对互生互成的辩证统一体。
(一)主體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146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凝练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涉及千家万户的社区治理,其出发点均是“现实的个人”,是“第一生产”和“第二生产”交织之下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并最终将回归到“现实的个人”。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号召,目的是在全社会凝聚核心价值共识,但这种主导最终还是由“现实的个人”来实现。社区治理是一个过程,以德治、法治、自治三者的融合为主,既有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有社区居民个人意志的彰显,其最为显性的目标就是服务人民群众。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都是政府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实践活动,在主体性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契合性。
(二)文化传统的历史同源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都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并吸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智慧和优秀道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均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厚重的历史身影。例如“和谐”可在中国古代“和合”“和而不同”等思想中找到源头和更具包容性的理解;“民主”之倡导仍然延续了古代“以民为本”的合理内核;“平等”传承了古代“兼爱”“齐物”等传统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使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669从乡土中国到单位中国,再到街居中国,组织结构、思想观念、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从礼俗社会沿袭而来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成的社会运行与治理理念并未丢失殆尽,相反,它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以新的样貌出现。熟人社会的运行形式基本已被取代,但乡土中国的治理智慧和传统,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中得以延续。例如社区规约、议事制度、合力举事等现代社区治理的常用方式,在中国传统村社之治中大量存在,“无讼传统”、乡贤自治、《赣南乡约》等在当代中国仍然是值得重视并沿用的好传统、好做法。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皆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场域。
(三)美好生活目标的契合性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天性。”[11]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的中国特色之路。那么,何为“美好生活”?马克思将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照此我们可以推论,美好生活应该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2]21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又多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没有对美好生活作物质化的狭隘理解,而是站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视角对其展开论述。“就美好生活的内容结构来看,美好生活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13]党和国家倡导全体人民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大公约数这一精神共识扫清通往美好生活途中的各类消极、腐朽精神的影响,其目标是建立起共同富裕的物质生活、公平和谐的社会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独立自觉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美好生活,既是实现方式,也是实现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向美好生活的精神之途,也是美好生活实现的题中之义。美好生活之美好首先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承担者、展现者。从“管理”到“治理”,不仅体现了社区治理理念的进步,更凸显了其价值追求和本质属性。由此可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力推动社区治理,均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二者目标指向的契合之处。
(四)价值治理的功能同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具备价值治理功能。价值治理主要是在社会价值领域里进行的调节、规范、整饬、塑造等实践行为,其主要任务是“化解价值矛盾、调解价值冲突、提升价值信任、制约价值失范、增进价值认同”[14],它的目标则是“塑造和弘扬核心价值、主流价值、正向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4]。前文曾经提到,党和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之一就是多元价值理念的存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观念越发多元,正确价值观念和错误价值观念并存。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要凝聚和培育价值共识,其中也内含了价值治理的深层诉求,即用一种正确的共识化的价值观念去引领多元化价值观念,去治理错误价值观念。也即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塑造功能里,隐含着治理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功能是凝聚与塑造功能,社区治理的主功能是治理功能。在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决定了其治理不会是单一方面的治理,它包括了物质的层面和精神的层面。社区治理不仅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导向,同时也需要稳定正向的价值资源,以应对复杂系统运行的多维需求。除此之外,价值塑造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价值风尚和道德理念,是社区治理的内在追求。也即是说,社区治理也承担着塑造社区价值观念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理功能和社区治理的价值塑造功能,二者之间同向同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融入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证成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科教大省,发展得早、发展得快,遇到的问题也早,这既为开展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又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价值追求、价值共识、价值引领。”[15]在社区治理方面,近十年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全省共有15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3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7个全国社区优秀工作法、19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涌现出了“马庄经验”“掌上云社区”“社区天天乐”“睦邻议事坊”等一大批典型经验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还是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方面,江苏省都做出了有特色的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提供了典型样本。
为了更好地对江苏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进行研究,本文按照苏北、苏中、苏南的地理划分,选取了三个典型社区代表为样本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这三个社区分别是:农业社区徐州市官路社区、传统城市社區扬州市琼花观社区、“农转非”典型社区苏州张家港市金塘社区。其中徐州官路社区曾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17年),扬州琼花观社区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等国字号荣誉,张家港市金塘社区曾被评为“全国流动人口融合示范社区”(2017年)。这三个社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区类型,以他们的实践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形成的经验也具有较大的可推广性。
(一)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这一基层功能区的落地生根并不是单一的线性活动。作为精神层面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呈现出重叠交织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最理想的时候恰恰是核心价值观“弥散”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导向的时候。从三个观测样本的实践来看:徐州官路社区的写家风、立家训、制村规民约、“七个一”②建设,扬州琼花观社区的邻里中心、社区慈善超市、3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金塘社区的“好人帮”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积分管理等,都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在具体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普及和弘扬。三个社区全部都获得过省级乃至全国的荣誉表彰,文明、和谐、美丽等特点是其获得各类殊荣的通行证,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不止于停留在宣传动员层面,而是实现相互交融、共同提高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下,社区治理实现了新提升和新跨越。
(二)重视外部环境和内部文化的双向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一直致力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指示精神,将“强富美高”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为实现外部环境对社区内部文化的塑造,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区硬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社区的自然景观。官路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雕花木刻、橱窗展览、版画设计等形式展现,使之与社区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直入眼帘、直观可感的特点,成为了社区硬环境的组成部分。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区人心、弘扬正能量的社区“软文化”。官路社区推行的以义举榜、功德录为载体的德义文化和村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农业社区的呈现。琼花观社区别具一格创设的“社区慈善超市”,生动地呈现了友善和谐的价值旨趣。金塘社区的微“孝”百分百、“金塘小管家”等活动,直观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交相辉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社区的家文化、村史文化、志愿文化、榜样文化等文化中,成为了社区治理强大的精神与价值支撑,铸造了一个又一个道德风尚高地。
(三)找准因地制宜、以文化人的结合面
三个研究样本以志愿服务、制度规约、家风家训为切入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实现了良性互动。第一,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创造美好社区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和形式,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样本里的三个社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15%左右,为社区提供了大量义务奉献服务。志愿活动从居民吃、穿、住、用、行着手,目的是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难事杂事,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充分涌入社区治理中,使社区治理在温度中提升了效度。第二,制度规约。前文所述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3]。良好的制度既能产生效能,也能释放生产力,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区治理中,社区的各项规章规约构建了系统的治理制度体系。“道德评议会”“小巷议事会”、社区公约、自治章程、社区公约、积分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建构,对社区治理的规范化产生了直接影响,充分彰显了制度治理社区的优势。第三,家风家训。家庭是社区的基本细胞,社区治理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来支撑。主导家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一个家庭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塑造产生影响。“写家风、立家训”“晒家风、评家风”“讲家风、传家训”等社区活动的“家常菜”,为家风家训的扎根与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为保障家庭行稳致远造就了更加深沉的精神力量。
(四)发挥推动融合、提升效能的主体性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需要发挥相关主体的能动性,需要依靠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在官路社区、琼花观社区和金塘社区,五支队伍活跃在社区各项工作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发挥了极大作用。第一支队伍:党员队伍。党员是社区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保障。官路社区把“党员亮身份”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党员义工”“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琼花观社区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小巷总理”等众多“标杆人物”;金塘社区组建了“家门口”党员服务团队。党员这一先锋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治理实现融合的关键主体,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个人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导向,从而将其全面带入到了社区各项工作中。第二支队伍:社区工作者。新时代社区治理对社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工综合素质决定了其能否胜任社区工作,而精神价值、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则是组构或解构综合素质的主导力量。官路社区、琼花观社区、金塘社区致力于打造一支更加专业化的社工队伍,除了社会招聘之外,三个社区普遍采用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来选拔社工,同时还引入各项社区工作培训,切实提升社工的综合素质。第三支队伍: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队伍具有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一般而言,社区志愿者具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优势,这使得其对社区治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补充作用。随着“社工+义工”社区治理模式的推广,志愿者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推动了社区治理的主体改革。本身就带有核心价值观深刻烙印的志愿者队伍加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为治理实践注入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动能。第四支队伍:社区“五老”。这支队伍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阅历与经验,在社区中声望高、受人尊敬,传递了好作风、好精神,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第五支队伍:邻里互助工作队。邻里互助工作队伍是社区居民自发组建起来的互帮互助工作队伍,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邻里守望”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邻里互助工作队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粘合和传导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一群人影响另一批人,在社区里,邻里互助工作队伍就起着这样的作用。
(五)打造鲜活多样的特色载体
因社区的千差万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板。三个样本社区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第一,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是社区工作的政治保障和领导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例如官路社区实施了“1+4+27”党建模式,借助楼宇、合作社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琼花观社区借助“古城党建”项目,通过“党建+网格联动”“党建+民生导向”的形式,为社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金塘社区推出的“和合工作法”,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区域共建、多元服务、居民自治三大板块,切实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第二,“城市好人”。好人是城市的道德符号和“活名片”,也是一座城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扬州市建立城市荣誉体系,南通市建立‘德得相通激励机制。徐州市的‘好人园、鹽城市的‘好人一条街、南京市的‘市民楷模墙等则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16]这些举措的落地实施,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氛围,为社区建设和居民道德建设树立起了标杆。“城市好人”这一鲜活群体,已成为江苏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第三,“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在江苏省的成功实践,归因于“公民道德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有机统一、公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17]。“道德讲堂”在江苏省已经得到了普遍推广和运用,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为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机制,是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共性举措。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提升策略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要求江苏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18]。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而言,江苏省仍然还存在欠缺,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路径,从而不断提升融入的力度与质量,实现高质量融入、高水平结合。
(一)凝练区域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矩阵”
尽管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征集过程,但是形成统一表达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却主要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倡导、引导过程。如果用“遇见”来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这种“遇见”以个人性格为原点,经历了垂直式差序格局的多重性格(图1)。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通识词、生活词,凝聚了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作为处在社会交往关系网络中的个人,其性格尤其是文化性格的形成,由多重文化背景的实践“合成”,省域文化性格、市域文化性格、村社文化性格、家庭文化性格是这种个体文化性格形成的差序格局,它们就像波纹一样一层层铺陈开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遇见的就是个体的“文化性格差序格局”。
在个体文化性格差序格局中,省域文化性格是个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次“遇见”,这也就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省域文化的互动关系。省域文化是省级行政区域在传统与现实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文化风格、精神风貌,其内核是地区精神。生于斯、长于斯的个体,长期受地区精神的熏染,其个体文化性格被深深打上了地区文化的烙印。以毛泽东同志为例,“极具地域性特征的湘学传统对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塑造,以及由此对他后来思想发展”[19]产生了深远影响,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品格,深刻造就了毛泽东注重实践调研的行事作风,这种实事求是的文化品格最终成功将中国革命导向了成功。因此,能否实现和地区精神最大程度的融合,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成效。
以江苏省为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再深入、再提升,需要将抓手转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期江苏精神相结合、与江苏13个地方城市精神相结合、与县区精神相结合、与社区精神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效。在地区精神层面,江苏省域形成了“三创三先精神”;在城市精神方面,形成了“苏南精神”“张家港精神”“四千万精神”。江苏精神、江苏城市精神“成为凝聚区域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精神旗帜,也沟通了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区域精神对接的通道”[20]。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在地区精神的高度凝练与总结上下功夫,把以地区精神为核心的“精神矩阵”做大做强。
(二)提升治理水平,构建现代化的融入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涉到精神领域,又关切到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实现两大板块的最大化结合是重点,而结合的稳定性、常态化是关键。《决定》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同时也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3]。这为我们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稳定性和常态化问题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方法,即用制度体系来保障融入的稳定性、常态化。
以张家港杨舍镇金塘社区为例,其推广实施的《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实质上就是用制度化的手段来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在制度的保障与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区志愿服务、争做好人好事。与此同时,由于很多方面尚未形成比较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导致其不稳定、非常态化、不定期的特征比较明显。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地健全完善三大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总体制度。制定总体实施办法和具体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与分工,逐项落实推进。二是建立健全激励与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来激励社区居民、社工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活动,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具体落实到社区工作、家庭生活中。三是建立健全具体分项制度。对社区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好举措,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调研,推动具有社区特色的制度的形成,从而构筑起科学合理、效能明显的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保驾护航”。
(三)拓宽主体结构,打通社区之间的双向循环
社区治理是一个开放的双循环体系,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内外叠加的。通过对样本社区的调研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内部主体以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五老”队伍、邻里互助工作队这五支队伍为代表,而外部治理的主体在实践中很多时候被忽略了。
社区的外部治理因素,指社区边界以外,其他对社区治理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区外部治理元素极为重要,但也比较容易被忽视。以社区居民为例,社区很多时候是一种功能区的划分,内部的居民可能生活起居在这个社区,但工作可能又在另一个社区,所以居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关系体,这就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共建的可能。例如,张家港金塘社区将居民复杂关系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其工作岗位的资源引入到社区治理中,扩大了社区治理的资源范围。除此之外,社区和社区之间的联合共建,也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一个社区完全可能成为其他社区的外部主体之一,社区之间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这将大大提高融入效率,形塑更加多元优质的主体结构。
(四)优化载体建设,塑造具有社区特色的融入品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载体是关键,精神层面的无形融入,更需要有形的载体,要让这种融入看得见、摸得着。以江苏省的实践为例,它在全省打造了一批具象直观、有影响力的融入载体,例如“道德讲堂”“江海志愿者”“雷锋车队”“扬州好人”,等等。但要进一步提升效能,还需继续强化载体建设,突出社区与地方特色,精准实施“一社区一品牌”活动,从而汇聚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一是继续加强原有品牌建设,让特色更鲜明。例如,常州发起的“道德讲堂”,被全国推广运用。作为发起地,当地应该把新时代如何建设好“道德讲堂”作为一个必须回答的思考题,要让“道德讲堂”不止于讲堂讲授的功能,更要成为一个培养人、发展人、影响人的载体。地方政府应当与社区联合创新,努力拓宽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和涵育度,让原品牌载体衍生出新载体、新形式。
二是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造新载体、新形式。以江苏省各地市为例,苏州要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泰州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宿迁要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连云港要书写好“新时代的西游记”;等等。应当说,这些地市的发展定位,既体现了城市的历史过往,又体现了对未来的科学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载体的建设,同样应该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定位,体现城市的厚重底色,真正把载体建设得有历史、有特色、有未来。以品牌载体建设为切入点,最终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特色群、亮点群的全面构建。
[责任编辑:李小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江苏省民政厅官网《省民政厅参加“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新闻发布会 介绍江苏近十年来城乡社区治理成效》,网址为:http://mzt.jiangsu.gov.cn/art/2022/6/27/art_54980_10518053.html。
② “七个一”是指:一条街、一榜(善行义举榜)、一录(善行功德录)、一喇叭(广播喇叭)、一堂(道德讲堂)、一村史(村史馆)、一骨干(乡贤队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7):4-11.
[2] 唐建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7-64.
[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4] 寧友金.社区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5] 郑敬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机制探赜[J].探索,2021(2):163-176.
[6] 王永友,宁友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策略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6-11.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8]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沈壮海.构筑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51-5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袁祖社.公共價值的信念与美好生活的理想——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深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28-45.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3]邱耕田,王丹.美好生活的哲学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0-27.
[14]段立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57-163.
[15]王燕文.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N].新华日报,2015-06-12(14).
[16]王燕文.用先进典型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N].人民日报,2014-08-31(5).
[17]王燕文.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和启示[N].光明日报,2012-09-09(6).
[18]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0-11-15(1).
[19]李佑新.湘学传统与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J].文化软实力,2016(3):13-18.
[20]薛志清.“新江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呈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0-64.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Commun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LI Yi
(School of Marxism,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hav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ubject,the historical homology,the alignment of goal,the same direction of function,which is the inherent premise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practical road and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reference and popularization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ommunity governance.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we need to build a regional “spiritual matrix”,construct a modern integration system,expand and optimize the subject matrix,and shap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community governance;integration;practice;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