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子琦 李辉 谌凯
摘要:棱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为社会输送体育人才的主要育人模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和企业进行合作,高校体育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完善,迄今为止,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本文在研究当下枝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合理的校企合作途径,旨在迎合现代高校育人目标,加大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从总体上推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育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250)的研究成果。
1相关概念介绍
1.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即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企业。校企合作是将企业工作需求和院校理论知识交互融合,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市场来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1.2校企合作的特点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企业并不参与。学校是主体,通过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在即将毕业时,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进行实习。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主体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双方,两者具有同等地位,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贴近实际。学生培养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课程的安排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部分实践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人企业岗位中,而不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企业岗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2校企合作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2.1学校方面——提高育人质量
校企合作推动了高校育人模式的发展,摒弃了陈旧的育人理念,引入了迎合育人实际、与时俱进的社会性实践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应该为高校提供实践场地,设备支持,必要时提供资金支持,以此迎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校可以了解各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以及当今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制定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高质量的体育类人才,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需求完美对接。
2.2企业方面——培养专业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培养模式,包括定期在学校内开展专业性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技能培训、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等。同时,企业也会获取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的资源,引人大量优质的体育类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建设。经过调研,目前我国体育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近几年兴起的休闲体育类项目、体育培训机构等。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收获自身所需要的专业性体育类人才,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活力。同时,企业可以为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提供在校培训、实习实践、入职培训等机会,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从而在毕业入职后更好地适应企业,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2.3学生方面——提升专业素养
传统的高等院校培养模式还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但是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实践型人才,尤其是体育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校企合作能够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学习实操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经常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实践能力,也可以接触大量的企业工作岗位,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的工作岗位,尽早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操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校期间也可以获取社会信息与企业资源,了解市场就业行情,毕业后选取合适的岗位顺利人职,实现人生价值。
3校企合作现状
3.1学生专业能力无法迭标
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健身健美等多项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开设了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体育理论课程为专业技术做理论支撑。但由于学生培养计划的关系,课程开设时间较为有限,单项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一学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左右。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专业技术较为有限,并不能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无法将所学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另外,一名学生最多有一个主项技能和一个副项技能,技能掌握较为单一。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和学校在招聘中会明确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如部分学校招聘体育教师要求国家二级运动员或参加过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并获得名次,这些要求对體育类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是较大的考验。
3.2校企共育理念不明确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企业的需求在于吸收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学校与企业在利益方面无法达成共识,也无法达成共同的目标。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体育类专业人才,而企业则是希望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回报。学校和企业的共育理念不明确,在合作过程中时常无法达成一致。
3.3学校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无保障
以某体育学院为例,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常在市内各个中小学充当实习教师进行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生通常在健身房与体育培训中心进行实践。而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在企业里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简易性工作,企业也没有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没有掌握规范的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学习到的实践知识也十分有限。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更无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企业合作的实习效果往往是高开低走。企业与高校间没有一套专业且成熟的合作方案。学生无法保障自身的利益,也很难学习到有用的专业知识。
4校企合作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机制
4.1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学生的专业水平不够,无法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的原因之一。学校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保证学生来到企业后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企业才会为来实习的学生打开大门。高等院校要想提高体育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适当修改培养计划,延长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运动技术。同时,在学校开展社团、讲座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钻研运动技术。定期举办体育类比赛和技能展示,让学生有平台去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将所思所学应用于实践。企业方面,不能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完全归于学校,自身也应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良好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学校才能够信任企业,并且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实习生,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4.2提升校企合作深度
现如今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筛选部分企业作为合作单位,企业派专员到学校进行宣讲,描述企业情况、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人员需求,双方协商一致后,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为了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深度,企业可以定期到学校里开展实习培训会,讲述体育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分析自己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提前有针对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这样可以在毕业后顺利融入企业。企业也要将眼光放长远,扩大合作格局。不能将学生仅当作创造价值的工具,而应该当成合作的伙伴,共同发展,同时扎根于社会,做一些体育类的公益活动定期回报社会,利用企业广泛的社会资源为高等院校体育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与支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邀请政府部门参与进行监督管理,监管部门可以选派代表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三方工作委员会,建立考核激励制度。监管部门牵头,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考核评价方案,目的是保障双方的权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工作重视度、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既要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有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监管部门应根据考核制度定期对学校和企业进行考察,对于积极促进双方合作并长期表现良好的学校和企业,政府可以颁发先进单位奖项以增加其知名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对于校企合作只是走形式且并未承担其应有责任的单位,应予以清退。这样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保障学生的权益。
5结语
学校與企业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学生缺乏实操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能够让学生享受到政策的优待,学到在学校无法获取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经验,同时更好地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加速自身能成长。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协同配合,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校企合作逐步推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走向成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体育类高质量人才,为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