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篇文本教学重构

2023-08-22 19:40马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核心素养

马刚

摘 要 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可以解传统单篇教学孤立、零碎之蔽。单篇文本项目学习的难点在于整合知识点和开展高效能的言语实践。需要教师基于素养目标,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构建学习共同体,聚焦文本细读;立足文本理解和意义建构,开展以学习为导向的评价活动。

关键词 项目学习 单篇教学 《苦恼》 核心素养

近年来,项目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在实践层面,项目学习并没有飞入寻常课堂,尤其是单篇文本的教学中。单篇文本的“主打”教学方式依然是“精讲精练”。这种基于零碎知识点的讲授方式带来的是信息式、接受式的学习,难以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素养。笔者认为,单篇是落实任务群之基,单篇教学必须要打破陈苛,立足项目,聚焦典型的言语实践活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任务群的素养目标。

由于单篇文本教学对应的课时少,而知识点又零碎,怎样把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怎样促进学习小组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真实高效的言语实践,是单篇文本开展项目学习的难点。笔者在教学《苦恼》的时候,对如上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基于素养目标,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

《苦恼》一课,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一个又一个师生问答构成:姚纳的苦恼是什么?姚纳一共诉说了几次?对哪些人诉说的?赏析小说写姚纳的细节的作用?姚纳那么贫穷,他为什么不计较车钱多少?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主题?这些问题确实是从文本出发也是指向文本理解的。但由于缺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一个个孤立的问题,并不会在知识间自主链接、建构意义。

任务驱动的设计基于提升素养的最终目标的考量,以素养这个终点作为设计的起点,从学习的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考。从教学资源角度看这篇《苦恼》,契诃夫用最朴素,最细腻真实的笔如实地描摹社会生活,体现了“描绘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正是因为细腻和客观,所以本文有着极强烈的画面感。画面感就是这篇小说独特性所在。所以我从画面入手,利用阅读、联想、表达之间相通且相互促进的功能,将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生阅读时的体验情境整合,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为了纪念契诃夫诞辰160周年,市新华书店将举办 “永远的契诃夫”读书会,会场拟用直观的画面,展示契诃夫丰富的小说世界。请你为《苦恼》这篇小说,设计一幅配画,可以添加背景音乐。

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习项目,它其实包含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

(1)根据小说内容,构建自己心中的姚纳形象。

(2)设计画面主体姚纳的形象比如神情,姿式等。

(3)设计画面的背景。

(4)选择背景音乐或者撰写画外音。

(5)把设计的画面用语言呈现。

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对小说整体阅读感知;精读小说中关于姚纳的细节描写的文字;梳理小说的情节,考查小说的环境;思考小说反应的社会问题等。

二、聚焦文本细读,构建学习共同体

语文实践活动并不是动辄走出户外的大型活动,也不仅是写研究报告,开辩论会或举行读书交流会等需要准备或延续时间较长的综合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些实践是否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是否贴着语文的形式进行。从这个角度说,单篇文本的学习也是可以借助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的。基于单篇文本的实践活動,更需建立效能意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的活动一定要聚焦到对文本的细读涵泳、咀嚼品味、联想和思辨上,不能流于形式。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要完成的是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十分重要。当学生进行协同思考的时候,在知识与理解的事实性和概念性层次之间有一个认知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激发更高层次的思考,并引发对知识和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学习共同体来说,教师已从学习的中心舞台退出,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同时记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现截取所观察到的小组关于小任务(2)“设计画面主体姚纳的形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活动记录如下。

生1:我认为可以设计“人对马诉说”这个画面作为主体。比如让“姚纳疲惫地靠在小母马旁,对着他的马说着什么”,可以让他“皱纹舒展,眼神飘向远方”以表达他沉浸在所诉说的内容之中,当然,还要有最重要的细节就是“马不停地往主人的手心呵气”。这样可以体现人与马之间的温情,以此讽刺人与人的冷漠。

生2:你这个画面太温馨了吧,那姚纳的苦恼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怎么能从你这个画面表现出来呢?

生3:可以通过设计画面背景啊。不过好像讽刺的手法确实不太容易在一幅画中运用。

生4:我读姚纳,感受最深刻的是“伛着身子,近于地面平行”的这一形象。你们看第一段中的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这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时,姚纳孤单、悲苦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觉得这个形象也特别能体现一个底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

生5:我也读到了文章中出现了好几次这个字,“伛下腰,又不动了”,“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似乎每当他诉说的努力遭到拒绝后,绝望的时侯,总是这一姿式。

生6:“伛到了活人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大概就是胸部紧贴大腿了,这个姿式我们平时生活中并不常见,只有新闻或照片上,巨大灾难后,人们在去世的亲人旁边或被毁家园的废墟上,身体时常是伛着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用这个造型来设计,一定可以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观者。

生7: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更反常的姿式: “调转整个身子”!你们想,姚纳是一个车夫,他应该注视前方,用文中的话就是“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可是他却“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文中至少有四次写到他的这姿式。甚至有一次是“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可以说连安全的常识都顾不上了。……

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可知,学生构思和设计姚纳形象这一活动是建立在对文本反复品读对比之上的,他们的合作讨论也是聚焦在言语实践上的。而且,由于没有老师提示和限制,同伴之间的互动合作,反而更容易调动各自的情感体验来读,由此产生的思维碰撞和启迪也更丰富。

三、交流项目成果,开展以学习为导向的评价

项目学习中的成果展示和评价是项目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任务完成的成果表现,更是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思路整理的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是重要的导向,评价不是为了评判,评价本身就是学习。所以需要运用好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思维的进阶。

在学生展示为《苦恼》插画的配音时,小组间出现了不同的评价:大多数学认为《二泉映月》最适合作为画面的音乐背景,但有一个小组坚持选择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作《悲怆交响曲》。选择《二泉映月》的小组认为这首二胡曲悲凉凄苦,而且這首曲子的作者阿炳双目失明,在街头卖艺,和姚纳同属社会底层,都历尽了生活的艰辛。相似的身世处境显然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而另一组同学则认为《悲怆交响曲》也是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音乐更加混厚,内涵也更为丰富,有一种深沉的悲怆之美。

如何面对学生评价的差异,就需要考虑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目的。就标准而言一定是指向对小说的理解,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体察。这里就需要追问这个任务设计的初衷,为什么要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设计背景音乐?在表情达意方面,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在某种程度上,音乐比语言文字的表达更直观,更容易“会意”,所以借助音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更细致地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就这个目标而言,学生选的两首曲子及其理由诠释已经说明他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笔者给学生播放这两首曲子的精华部分,并展示了它们的创作背景。同学们发现:《二泉映月》重于诉说个体经历的悲苦,《悲怆交响曲》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段特定的感情描写,而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另外,《二泉映月》用一把二胡演奏,《悲怆交响曲》是更多乐器的交响,声音和情感更丰富。那么评价 “哪个乐曲更适合本文”的问题,至少可以转化成两个问题:(1)姚纳无处诉说的苦恼是个体的还是具有普遍性的?(2)东西方文化表达的差异性。第一个问题与文本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把课堂的聚焦点再次回到小说的情境,新的学习发生了。

生:从姚纳四次失败的倾诉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对车夫姚纳的痛苦漠然置之的不仅仅是那个军官和三个游手好闲的青年,还有同样是劳动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后者甚至更冷漠,所以这不是阶层分化导致的隔膜,作者想表现的是所有人都是拒绝和冷漠的。

生:表面看来,《苦恼》讲的是一个车夫失去儿子后无处诉说的苦恼,可是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这不是与自己相距很远的事情,而是就发生在眼前――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与姚纳同样的感触。

生:我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就问过我自己,如果我是乘客,我会怎么做?我一定会认真地听姚纳的诉说吗?在大雪纷纷的夜晚,如果我着急着赶路,如果我也有我自己的心事和苦恼,我可能也不会去倾听车夫的苦恼。其实,不必说不认识的陌生人了,就是自己的亲戚、同学,我们都能够做到对别人的痛苦用心倾听,感同深受吗?

生:我注意到文章中唯一的一段抒怀文字。我想读一读这段文字:“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我看到了茫茫人海中一个孤独的身影,这个身影是姚纳的,是我自己的,也是契诃夫的。

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更开放和多元,它为有兴趣研究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也给了课堂延深的空间。

项目学习不是为项目而项目,为活动而活动,它始终指向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因此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可以解传统单篇教学孤立、零碎之蔽,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与学习同伴,与社会情境建立更丰富的联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学语文教学‘项目化的建构与实施”(课题编号:D/2021/02/533)暨宿迁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学科素养指向的语文教学‘项目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JCJY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核心素养
项目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探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