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摘 要 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体验,让他们感知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深入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思。为了凸显比较阅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以《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两篇登高诗为例,从“诗句导入,引发共鸣”“品词炼句,比较不同”和“知人论世,探寻情思”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阅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比较阅读 古诗词 群文阅读
比较阅读指的是将内容、形式相同或相似文本放在同一视域,对比它们的异同点,以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鉴赏体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古诗词中的共同点,还能使他们在辨别差异、分析不同的过程中加强阅读体验。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登高而上、不畏奸邪的勇气,《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五言古诗,写出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无限感慨。二者皆为登高诗,都是借登高表达自身情思和志趣的一种诗歌,将二者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对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登高诗的理解与感悟。
一、诗句导入,引发共鸣
在中国古代,登高赋诗是古人贤士表达志向、抒发情思的一种方式和传统,无数文人在登高后,都创作了优秀的诗文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楼》等。在《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中,为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利用登高诗中的名句设计导入语,以经典诗句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和思考,让他们由一首诗转向一类诗,从而深入品读登高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属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语:
杜甫登楼凭眺,发出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感慨,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楼”的壮志……古人登高而赋,书写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名作,同学们都读过哪些登高诗呢?
借助这一导入语,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之中,让他们调动自身的文学储备,寻找有关于登高诗的名句。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期待和热情会明显增强。基于此,教师即可引入比较阅读的对象,结合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明确登高诗的抒情作用,并引导学生,“登高诗是古人抒发个人情怀和感悟的一种方式,《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便是其中的经典作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首诗歌,体会两位诗人在登高后的真实感悟和心境变化,品一品两首登高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导入语的引领下,学生明确了比较阅读的对象和目标,他们也确定了古诗词的题材,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活动便由此展开,学生可以在后续的深度阅读过程中体会两首登高诗的异同点。
二、品词炼句,比较不同
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为了通过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厚和凝重的情感,他们往往在锤词炼句方面下足了功夫,往往借助寥寥数句,便能将自身的爱国、思乡、怀古伤今等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因而,在群文阅读视域下,教师指引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应以品词炼句为主要方式,细致品读和解析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比较古诗词中存在的差异点,明确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角度和形式,由此获得多元化的阅读和审美体验。
《登飞来峰》全诗由28个字组成,王安石借助简练的字词和语句,表现出了自身的豪情壮志。从诗词首句中的“千寻”一词来看,诗人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意在说明山之高,也从侧面隐喻了诗人自身的眼界之高,由此体现其不凡的思想品格。转至下句,围绕着“日升”二字,学生可以想象出一幅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的画面,从虚实相结合的角度,体会到诗人的壮志满怀,联想到诗人眼前的壮阔之景,依据这两句,学生即可直观地感受到诗人蓬勃向上的积极情感。诗中第三句中“浮云”,意指前行进程中的困难和阻碍,而“不畏”一词,体现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敢前行的决心和勇气,到最后一句,诗人以“最高层”一词,集中抒发了喷薄而出的情感,体现出了诗人自信、乐观的情怀。经过这一解读过程,学生围绕《登飞来峰》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整首诗词的情感基调。
从比较阅读的角度来说,当了解了《登飞来峰》的情感基调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阅读和品鉴《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情感,基于此,学生放眼于全诗,从中寻找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和语句,这时他们可以发现,作者以“古人”“来者”二词象征着明君贤士,又以“前不见”“后不见”两个相对应的词汇,于首句中便表明“明君难遇”的哀伤和感叹,并借助“独”“怆然”“涕下”等极具悲情色彩的字词,表达出自身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两首诗具有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王安石无畏困难、积极乐观,而陈子昂却孤独悲愤、忧虑满怀。
在品词炼句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两首诗歌的差异点,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内容、语言素材,展开诗词诵读活动,以层层叠进、慷慨激昂的语势,表现出王安石的积极与乐观,并以延宕起伏、轻重缓急的方式,传递陈子昂复杂的心境和悲怆的情怀。
三、知人论世,探寻情思
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评论方法,也是古诗词比较阅读中的重要切入点,教师以知人论世作为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探寻古诗词中的情思和哲理,如此便能加强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深度和品鉴效果。为此,在《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登高诗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以着眼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王安石和陈子昂的个人遭遇中,寻找相同点、明确不同点。
结合历史资料对两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展开比较和分析,王安石在创作《登飞来峰》时正值青壮年时期,他初涉官场,对于自身的政治历程充满希望,其踌躇满志、无惧无畏,所以整首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向上的,而陈子昂在创作《登幽州台歌》时已经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他曾经含冤入狱、饱受谗言的陷害、直言进谏又得不到赏识,而眼看着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自然“怆然涕下”,悲伤之情满溢于陈子昂的内心,由此可见两首诗歌在情思方面的差异。
而两首诗歌的情思不仅仅存在差异,它们也反映出王安石和陈子昂同样具有远大的抱负,他们都共同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安邦,拥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忧虑之心。
教师从诗句导入、品词炼句、知人论世等不同的角度,对《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这两首登高诗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围绕着不同的对比因素,品鉴诗歌的异同点,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比较诗歌的不同点、探寻二者相同的情思,使得他们能够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和命运经历,从而透过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情思和志趣,挖掘其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