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玥 王玉姣
摘要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医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实施内容,成了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成熟、缺少群体针对性以及学生认识不足等因素,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较大挑战。文章积极探讨医学院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性,立足于当前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结合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以及心理育人的工作途徑,探究心理育人模式,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夯实基础。
关键词 三全育人;医学院校;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42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部曾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是重要的实施内容[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将心理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2]。有学者认为,心理育人是以关注心理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以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目的[3]。
医学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培养有仁心仁术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育人过程中需要具有高标准、严要求。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研究显示,医学生SCL―90有多项因子分高于国内成人常模,其中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尤为突出[4],因此,学校合理有效地做好心理育人工作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理念,这也为医学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医学院校应结合专业特殊性,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心理育人的工作模式。
1医学院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突出,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5],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在心理育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医学类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心理育人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①医学生学业、就业压力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类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课业更加繁重,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和考试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焦虑情绪,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医学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考研考博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是开启职业生涯的唯一出路。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精湛的临床实操技能,多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意味着会承受较大的学习、升学、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②医学生经济压力大。由于医学专业学制、培养周期较长,学费和生活费相较于其他专业更高,对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这部分学生易产生自卑、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易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③职业素养要求高。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需具备更高要求的职业素养,例如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处理病患关系的能力、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力、沉着冷静、拥有仁爱之心、敬畏生命等心理品质,职业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具备专业特点的心理育人工作。
从多个角度来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对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医学院校心理育人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部 201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完善,对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分析如下:
2.1学生认识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对心理育人工作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学校开展的心理育人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与此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多,学业繁忙,大多数学生的精力都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课堂上较少有学生认真学习讲授内容,使得心理健康课及其他心理育人的活动流于形式,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2.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成熟
一支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至关重要,是高校心理育人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大多数院校都已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部分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较少,人员配备不全,师生配比不达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而兼职心理教师专业性不足,缺乏经验和系统培训,心理育人工作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育人的基本途径,目前课程设计缺乏创造性和互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2.3缺乏群体针对性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有着高标准严要求,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临床实操技能,同时需要具备仁爱之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敬畏生命、积极乐观、沉着冷静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品质。医学院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往往没有结合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缺少侧重点和针对性,于是很多医学生在进行见习实习时面临真实的工作环境常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而演变为焦虑、抑郁、自我怀疑、对未来发展的迷茫无措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带来隐患。
3“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适合医学院校的系统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培育优秀的医学人才夯实基础。
3.1凝聚力量,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全员育人要求校内发挥学校教职工、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作用,合力打造心理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外家校联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
3.1.1打造一支校内全员参与的心理育人队伍
学校应建设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育人作用,以专业视角为同学们讲解心理知识,提升心理认知,创新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积极的心理品质,以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发展为基本目标,并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心理素养。每学年学校应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储备知识,提升教师队伍的心理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
发挥以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队伍的心理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工作一线的优势,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情绪状态、学习近况、人际关系等,进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干预。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同时,学校需定期为一线学生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引导能力、谈心谈话能力,成立以专业队伍为主体的心理工作室,搭建心理育人平台,共同探讨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工作氛围,提升思政队伍心理育人水平。
建设以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服务心理育人队伍。班级应设置心理委员的职务,由心理委员负责该班级的朋辈心理辅导,辅助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开展心理活动,每学期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为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心理培训,利用同龄人之间易亲近、易产生共情的优势组建朋辈心理帮扶小组,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交流,学会倾听、疏导的基本技巧,形成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良好班风;学院或学校组建一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社团活动,让心理育人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提升心理素养。
3.1.2加强家校互联,建立家校协同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当今社会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的,因此建立家校协同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生活学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对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有些手足无措,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识,不够重视。首先,学校应面向家长开展心理讲座,让其了解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指出家庭的关怀和教育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提高家长心理育人的意识。其次,搭建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平台,通过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同时辅导员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觉察学生心理状态,通过家校互联及时向家长反馈,发挥家校协同机制的优势,发现问题早干预早治疗,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状态,促进家校在医学院校心理育人方面的协同协作。
3.2贯穿始终,掌握全过程育人规律
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将育人措施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医学院校应通过掌握学生大学生涯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心理需求,把握时间节点,贯彻全过程心理育人工作内涵,促进医学院校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大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由于经历不同、认知不同,心理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学校应把握不同阶段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心理育人工作。大一新生脱离父母,告别过去的老师和同学,进入崭新的环境,并要面对与高中天壤之别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模式,易产生各方面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学校应着重对新生人际关系适应、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方面进行教育指导,通过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心理育人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平稳度过适应期;同时关注新生中有特殊疾病、心理问题、家庭困难等情况的重点学生群体,以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依据,辅导员进行个别谈话,积极关注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第二,把握老生的成长性节点,加强引导教育。学生在度过新生适应期后随着学习、人际交往的深入,随之会产生人际关系、恋爱、学业压力等方面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课堂、班会等传统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确面对压力、调节压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等,预防学生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发挥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朋辈心理帮扶小组等学生自助组织的功能,利用同龄人之间交流亲近的优势互帮互助,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和方法,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也要抓好开学、考试、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第三,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加强就業升学指导和焦虑情绪疏导。医学院校毕业班的学生往往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升学压力大,就业环境不理想,伴随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充满迷茫,针对大四大五的毕业生,应结合专业给予职业生涯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分析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就业观。面向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考研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并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讲述自己的就业或升学心路历程,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支持,帮助学生减少焦虑。
3.3创新方式,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
发挥全方位育人理念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创新心理育人方式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有形或无形地将心理教育渗透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做好医学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
3.3.1将心理育人融入课程教学中
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育人,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理念发挥“三全育人”格局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首先,将不同阶段的课程相应结合医学生所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开展课程思政,使心理知识、理念融入每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心理素质产生影响。其次,注重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帮扶学习的方式,利用隐性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积极探索、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时注重医学人才品质的培养,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结合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树立医德医风,进行挫折教育,探索職业所需具备的品质,借助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抗压能力、心理弹性。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途径,利用好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3.3.2发挥网络优势做好心理育人工作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育人工作已与时俱进开辟出新路径,借助于网络的便利、高效以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等优势,形成了“网络育人”的新趋势,逐渐将网络平台发展为高校育人的新阵地。心理育人应当借助于“网络育人”的趋势和平台,结合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建设网络心理育人模式,打造以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媒体为载体的网络心理育人平台,有选择性地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并结合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科普,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置心理视频、心理小游戏、心理在线课程、心灵树洞、线上心理咨询预约、线上心理咨询等众多版块,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服务,让学生在网络心理育人平台中既能学会自助又能获取寻求他人帮助的渠道;开通家校互联服务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线上讲座,提供亲子关系、沟通方式、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技巧,畅通家长获取心理知识的渠道,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将家校互联融入心理育人模式中,全方位、多角度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A/OL].(2017-12-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 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
[2]李茜,吕杰,刘林艳,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院校心理育人新模式微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2(21):77-80.
[3]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4]刘伊辉,何翠,侯宁宁,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探讨[J].心理月刊,2019(24):9-11.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8-07-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07/ t20180724_34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