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探究

2023-08-18 18:52李欣欣
语文建设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朝花夕拾教学评价

李欣欣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价;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在“课程内容”部分将“整本书阅读”设置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方的整本书阅读广泛开展,但效果一般,学生在阅读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通过调研发现,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评价不足。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在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依据“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现状:目标模糊,评价意识薄弱

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缺少必要的监督和评价。这需要我们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1. 評价实践缺位

部分教师缺乏对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整体规划,评价过程不完备,导致评价实践有缺失。例如,在导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就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没有进行持续跟踪;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是否完成整本书阅读、是否有专题归类和总结等,教师并未采用其他评价方法跟进;阅读交流和报告会等其他评价活动时有时无。

2. 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运用纸笔测试,采取分数排名等评价方法,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对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开展活动交流阅读心得、制定评分量表以及课后追踪观察等评价方式不太了解,不能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水平。这导致学生把整本书阅读当成一种任务,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评价目标不清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评价在检验阅读效果和调控阅读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设置的活动与学习目标不太相符,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导致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清楚“读什么,如何读”,教、学、评是脱节的。由于目标不够清晰,很多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时往往凭经验和感觉,习惯将整本书阅读评价定位为对学生阅读内容的识记、积累的考查,忽略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对文本内在精神力量的汲取。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关键:明确目标,确立评价依据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学习目标,它不仅是教与学的依据,也引领着教与学的过程,它告诉学生“到哪里去”。[2]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编者意图、学情综合确定。

1. 课标分析

义教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部分提出评价建议: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3]

2. 编者意图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的第一本名著,推荐标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此书之前列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读标题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从这样的调整能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经典与当下有隔膜,我们要消除隔膜,咀嚼经典的味道。《朝花夕拾》正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一篇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蕴含着理性的思考。教学时要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名家大师对话,学会理性思考,进而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研究、精彩选篇和自主阅读推荐等几个部分,这些变化具有指导性。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小学生活,从小学常见的单篇课文到整本书阅读,难免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激发兴趣、指导读书方法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阅读,鼓励学生在有益的阅读中得到成长和提升。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相信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学生会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依据,笔者将《朝花夕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多角度了解鲁迅和鲁迅笔下的童年,消除对作者和作品的隔膜,初步领会整本书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2)掌握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圈点勾画、批注式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开展专题研究,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作品主题。(3)通过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开展读书报告会、读后感等分享活动,加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4)领悟作者情感,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丰富人生体验。依据“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围绕清晰的学习目标开展《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总结和反思,进而推动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围绕目标,评价贯穿活动

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就要围绕目标,将教学评价贯穿课堂活动,使整本书阅读走向“教学评一体化”。下面从课堂设计层面研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1. 导读课上开展多角度评价

导读课是《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起始环节,导读课的成功可以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教师在导读课上,应侧重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介绍基本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活动是为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评价也应围绕着学习目标和课堂活动来开展。笔者在《朝花夕拾》导读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1):活动一是消除与作者的隔膜,感受不一样的鲁迅;活动二是消除与作品的隔膜,感受童年趣事;活动三是总结方法与方向,激趣阅读。鲁迅先生一直以革命斗士的形象存在于大家心中,在课堂上,笔者以不同时期鲁迅的照片和他童年玩具的照片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鲁迅形象——如邻家小伙伴一样温暖、有趣,由此拉近了鲁迅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

为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所学,笔者为每个活动设计了评价量表(见表1~表4)。完成一个活动,学生即可填写评价量表,课后填写课堂总评。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状态,掌握课堂所学,实现了多角度评价。

2. 推進课上开展多层面评价

《朝花夕拾》作为散文集,相比于小说来说,情节较散,故事性不强;此外,鲁迅先生作品里所特有的理性批判精神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教材提示设计了专题学习,为学生厘清文本内在的逻辑线索,以达到目标(2)。三个专题活动如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题一,鲁迅的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专题一重点考查学生能否简要概括鲁迅童年的大致情形(出身、父母情况、家庭环境、童年经历、学习情况等),造成了鲁迅什么样的性格,对他后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专题二重点考查学生能否说出《朝花夕拾》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作者描摹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专题三考查学生能否勾画出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句子,以及如何看待这种观念;鲁迅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针对这三个专题,笔者设计了如下过程性评价要求:是否按阅读计划推进阅读进度;是否用阅读策略控制阅读节奏,保持持续阅读的兴趣;是否做好笔记,记录关键观点、重要事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是否能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作者倾向方面作出评价,与他人分享交流。在探究这三个专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沟通交流,不仅完成了目标(2),而且通过多层面评价过程提高了对整本书阅读的精神追求。

3. 分享课上开展多元化评价

吴欣歆指出:“读完一本书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4]笔者设计了《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来,以达到学习目标(3)和(4)。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表达能力,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交流既是对文本的复述,也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我阅读的反思。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后会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在此时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行展示,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分享读后感、办手抄报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积极建构集教师、学生、家长、专家于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师是指导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中给出实质性建议。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人,可开展自评、互评,以增强评价内驱力。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整本书阅读评价,让家长在阅读任务单上勾选相应内容或写上评语与建议,在分享会上交流。如有需要还可以引入专家评价,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形成全员联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效果。

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活动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整本书阅读应是一项坚持不懈的系统性活动,教学评价更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教师作为整本书阅读评价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评价多样化,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发挥整本书阅读价值。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朝花夕拾教学评价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