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赞赞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重要性
引言
针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中提出“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优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具体要求。因而小学音乐教师需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形成清晰认知,并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更为先机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对音乐教学的优化创新。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对节奏训练的优化创新,提升节奏训练有效性,有助于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需具备这一意识,并加强对音乐节奏训练创新途径的实践探索,推动音乐教学革新。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优化节奏训练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每当人们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总会不经意的跟唱或舞动身体,流露出真情实感。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当人们具备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后, 便能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对音乐内容和情感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节奏训练作为重要教学模块,通过科学的音乐节奏训练,培养学生乐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感知和表达音乐,获得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音乐记忆力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音乐记忆力主要是指对音乐形象识记,再认和重现的能力。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但他们对于具象事物的识记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通过音乐节奏训练, 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具体的音乐节奏,更易于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识记。当学生再听到节奏时,也可以更好地将音乐进行重现,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节奏训练有效性的途径
(一)借助肢体动作开展节奏训练
音乐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不自觉的舞动自己的身体。在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 教师则可以利用音乐艺术的这一特征,通过将节奏训练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在音乐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节奏,并让学生根据节奏,自由舞动自己的身体,感受节奏变化,强化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表达能力[2]。以《青春舞曲》这一歌曲的节奏训练为例,该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紧凑,能够给人一种青春洋溢的感觉。在该歌曲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采取身体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舞动自己的身体,感受音乐节奏变化,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二)借助游戏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对于游戏都有着较高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 通过将节奏训练与游戏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节奏训练活动的积极性。而教师则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和音乐学习需求,精心选择合适的音乐节奏游戏。奥尔夫打击乐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节奏游戏, 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到音乐课堂中,丰富节奏训练形式,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在这一节奏游戏中,为方便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 然后为各小组成员分配不同游戏角色,让学生根据角色完成打击任务,锻炼学生音乐节奏感知能力,提升节奏训练效果。在基于节奏游戏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学生高效掌握音乐节奏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强化教学成效。
(三)借助乐器开展节奏训练
乐器是展现和控制音乐节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教师则可以借助乐器,帮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打击乐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小学生,教师可以将打击乐器引入到音乐节奏训练中,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利用乐器,学会如何去配合音乐旋律,把握音乐节奏[3]。沙锤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乐器,在音乐节奏训练当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挥舞沙锤。在乐器的辅助下,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音乐节奏,同时也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节奏训练的优化创新,提升学生节奏训练成效, 有助于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形成清晰认知,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探究更为高效的节奏训练模式,促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音樂节奏规律,提升学生音乐节奏感,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学生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