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展凡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也是高考语文试卷里的一道必考题。而诗词格律是诗词的重要文体特征,如果不带领学生理解、掌握格律知识,学生是很难真正读懂诗词、品味诗词的。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也明确指出,格律知识是高中生的必备知识。因此,进行格律知识的教学是必要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是怎样让学生掌握近体诗的格律知识的。
一、揭秘:隐藏于近体诗中的“小秘密”
1.明辨平仄。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所依准的平水韵,却属于中古音系的《切韵》音系。中古音系统里,汉字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声和下平声合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但是,由于语音变迁,现在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里读上声和去声的基本是古仄声字,但普通话里读阴平阳平的除了大部分是平声字,还有一小部分是古入声字,即仄声字。
2.平仄相间。一句诗里要做到平仄相间,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在绝句或律诗中,每一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忽略(五言则是第一、三字),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做到平仄相间。我以杜甫《登高》第一、二句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中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为“急”“高”“啸”(“急”为古入声字),刚好就是仄-平-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为“清”“白”“飞”(“白”为古入声字),刚好就是平-仄-平,都符合平仄相间的规则。这种诗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恰恰是学生此前的诗词学习中未关注到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平仄相对。所谓平仄相对,是指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反。还是以杜甫《登高》第一、二句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第一句的第二字“急”(古入声字)是仄声,第二句的第二字“清”是平声,仄对平,平仄相对;第一句的第四字“高”是平声,第二句的第四字“白”(古入声字)是仄声,平对仄,平仄相对;第一句的第六字“啸”是仄声,第二句的第六字“飞”是平声,仄对平,平仄相对。在揭示这个规律后,让学生分析、印证《登高》诗中其它出句与对句之间隐含的平仄相对的规则,学生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规则。
4.相粘。绝句里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律诗里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要做到“相粘”,即绝句里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律诗里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同。还是以杜甫《登高》诗为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第二字“清”是平声,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第二字“边”也是平声,二者平仄相同;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第四字“白”(古入声字)是仄声,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第四字“木”也是仄声,平仄相同;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第六字“飞”是平声,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第四字“萧”也是平声,二者平仄相同。在揭示这个规律后,让学生分析、印证《登高》诗中其它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相粘的规则,学生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规则。
5.压韵。格律诗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二、四、六、八句尾字是平声字,三、五、七句尾字都是仄声字,首句押韵则尾字是韵脚,是平声,不押韵则仄声。还是以杜甫的《登高》诗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句入韵,第一句尾字“哀”与第二句尾字“回”、第四句尾字“来”、第六句尾字“台”、第八句尾字“杯”同属平水韵中的“灰”韵部。
二、印证:结合诗歌分析近体诗的格律
给学生几首格律诗,让学生一一分析印证以上格律规则。如给学生提供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小组内学习交流,也可提问学生,通過更多的分析印证,进一步掌握格律。
三、补写:运用近体诗的格律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格律知识,理解近体诗的独特艺术形式,我给学生布置了补写绝句的练习。为什么只是补写,因为一下子要创作绝句是难度很大的,我给学生一个绝句题目,并提供了头两句,这样就给学生规定了大体的内容和创作的方向,并规定了压韵的韵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