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的思考

2023-08-17 09:54刘银燕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精神

刘银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底蕴中形成的,它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不同的生机活力,那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初步认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理想信念,而且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延续民族精神,故而将本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让课程在传统文化的底色上进行教学,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那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课程不枯燥乏味,既能让学生学习到课程知识,又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应该在两者融合时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课程设计,不要过度的将传统文化内容强加入课程中。学生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在讲课时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如果加入与当地文化相差较大的内容,学生就会因为年龄小而无法理解,使课程教学难度增加。

2.与现代结合。在引入传统文化时不能照搬,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古今结合,让传统文化拥有现代思维的外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3.传统文化的引用要合理,不要为了用而用。在将课程与传统相融合时,许多老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课程中着重讲述各种传统故事、知识,但是本身传统知识对学生来说有距离,且学生年龄小可能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种大段的文字输入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传统文化,比如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二、与传统节日、习俗相融合

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用优秀传统文化铺染课程底色,传统节日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在课程中设置传统节日的环节。例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之前的中秋节家里都会有哪些习俗,是不是会一家团聚,学生在想的时候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个节日是要团聚的,团团圆圆之意是否与节日中的习俗有关。然后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中秋节的来历以及每种习俗的含义,同时在课堂上提供材料,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月饼,以感受节日氛围,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相融合

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基本品德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加入民族精神的传播,让我国民族精神永续流传。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中,老师在讲述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拓展一些当时优秀人物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精神。老师可以跟学生们说这些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再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相关的人物故事,相互分享,可以让学生们对此更有理解,在日后也会逐渐努力养成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的优秀品质,例如宽容、反思、尊老爱幼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涉及到了多种品质,如“我会努力的”中的坚持,“我和我的同伴”“同伴与交往”中的诚实,“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中的尊重、宽容与反思……这些优秀的品质,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让学生形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实际的授課过程中,可以讲述古人的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他们的品质,如孔融让梨的分享精神、闻鸡起舞的努力精神。道德思想与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应该从一开始授课时就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不断的传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被传统文化包绕,在传统中学习道德与法治,既能有传统美德,又懂现在的行事准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让一个民族精神内核、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思政教育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命题,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发展的结晶,因此将二者融合,可以更容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教育目标,也能让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传承优秀文化、坚持本心。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