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重塑乡村小学德育方式探究

2023-08-17 06:40吴浩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互联网+德育

吴浩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利用该形态,我们尝试重塑乡村小学德育方式。

一、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激动人心的事例、觉悟感悟交流和提供众多制作素材,同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汹涌而来,对学校德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传统美德被“扭曲”。由于网络具有漫无边际的自由属性,对任何信息没有区分,任其自由流动,导致网络上的信息既有科学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也有迷信、不健康的、反动的、令人消沉的糟粕信息,这些信息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传播给学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阻力和坏影响。

另一方面,问题少年被“套牢”。网络时空的自由、奔放,使得个性张扬的少年,处于品德迷途中的少年,直接带给感观快乐的就是上网寻求刺激、自我放飞,对家长的苦口婆心劝说无动于充,他们的普遍表现出网络成瘾,事事依赖网络,接受网络上的不良哄唆。更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被网上制造的电信诈骗引诱离家出走,甚至带领同学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二、重塑乡村小学德育方式

在校园内的“互联网+德育”:一是在校园网络空间开辟德育网站。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形成科学、正确、积极向上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访问德育网站,感受英雄人物事迹,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形成了自己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是设立班主任网络信箱。师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谈,既可直抒胸臆,大胆表达对某事物的看法,又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心灵上的沟通。学校开设的班主任网络信箱,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途径,收到了学生很多来信,他们表达直率,生动活泼,班主任则不限时间,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答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种方式的教育,及时疏解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人格健全和品行优良的目的。三是创建德育网络基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德育网络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快捷访问性,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育更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強。学校还在网站中加入本地方革命时期的战斗故事,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介让学生在参观中更具体感受到本地人物的杰出风采和英雄事迹,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校园外的“互联网+德育”:一是学校和家庭通过互联网积极沟通。学校利用“乐教乐学”“学习强国”等APP与家长手机进行沟通,布置“百书诵中华”“端午节活动”“中秋诗会”等相关活动。以“乐教乐学”为例,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传送到班级空间,全体学生及家长都可以看到,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学生受到鼓励,从而收集更多的知识素材完善作品,这种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道德品质得到了升华。二是设立亲情链接。我们在网络上开辟出一个留守儿童交流渠道,通过网络,外地务工家长利用手机和学生在教室网络建立的渠道,不仅解了相思之苦,还对同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学校配合,共同呵护学生成长。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应主动拥抱网络时代的优势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调整德育方式,使正能量为我所用,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遏制不良信息冲击校园。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融于实际,用新鲜、趣味、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学生,为培养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小学网络德育的实际,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为径,矫治并重”的农村小学网络德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互联网+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