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育萍 陈诚 夏梦 杨雨芊
【摘要】本文分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论述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策略,提出“学习药膳技艺,实现实践教学功能”“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社会培训功能”“引入药膳餐饮合作企业,实现企业真实生产功能”“开展中医药膳文化养生体验,实现社会技术服务功能”等实现基地功能的策略,并对建设成效做总结。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 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7-0023-05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未病、防控疫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越来越受到民众的认可和重视。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在保障全民健康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医药类职业学校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中医药膳技术人才,解决中医药膳技艺传承断代的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医药类职业学校药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学校所教技能与岗位工作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此,广西中医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精神,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目标,按照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思路,实施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一个标准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该具有如下四个基本功能——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在将四个基本功能落实到实体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而在建设思路与模式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谁去建设?建设怎样的专业基地?有什么需求?有什么特色?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四种导向的建设思路与模式,即建设主体导向、专业定位导向、功能布局导向、特色创新导向。
(一)建设主体导向
在我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主要有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这四大主体在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时各有优势和短板。政府主导型实训基地具有政策优势,初期建设的资金比较充足,但由于依赖政策,不利于项目的持续性建设;行业主导型实训基地具有行业产业领先优势,但在政策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方面存在不足;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实用性强、利用率高,但所培养的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适用于本企业;职业学校主导型实训基地具有场地优势,但人才培养未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建设专业性较强的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我校采用的是校企双主体共建的思路。具体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主要提供沿街铺面作为实训场地,负责日常监管和理论教学;企业则负责提供相关设备、原料和技术人员及进行日常管理,在经营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实训。
(二)专业定位导向
不同专业大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与模式会有很大区别,典型的建设模式有面向生产类专业的智能车间式实训基地、面向经营类专业的前店后校式实训基地、面向项目类专业的工作坊式实训基地。如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打造智能化实训车间,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如药品营销或商品零售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采取前店后校的建设思路,学校为企业提供经营场所,企业负责购置经营场所的设施设备、采购经营商品及投入流动资金,并负责门店的经营管理,而经营产生的利润则由校企共同分配。又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可建设多功能工作坊,把工作坊建成项目化教学平台、自主合作学习平台、“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在工作坊中进行真实项目的教学和实践。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我校采用的是前店后校的模式,对外是药膳餐饮门店,对内则是实训基地,这样能充分发挥场地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功能布局导向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基于专业所对接的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基地功能布局为导向,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场氛围,才能有效实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多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如根据功能布局导向,某护理实训基地为满足不同课程的授课需求,设置了基础医学实训区、护理技能实训区和综合区等三大功能区。其中,护理技能实训区内设有儿科、妇产科、内科、外科、急救等护理实训室,满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危重症、老年康复护理等临床护理课程的技能实训需求。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我校按照实训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等四大功能,设置了教学区、烹饪区、教学区等区域,满足了各课程的教學所需。
(四)特色创新导向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破解“1”与“X”有效衔接、承担“X”培训功能、保障“X”培训质量和信誉等“1+X”制度改革实施难点的关键举措。目前,国家设有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老年慢病膳食调理、幼儿照护等与药膳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我校按照“1+X”培训的要求进行布局,以满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需求。
二、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实践
近年来,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为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广西在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下面,笔者将探讨在民族医药文化视角下,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经验。从民族医药文化的背景出发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核心是将基地硬件建设与民族医药文化内涵相融合,实现文化与环境的融合、文化与餐饮的融合、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一)关于民族医药文化内涵的分析
2021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明确指出,壮医药、瑶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中医药、壮医药、瑶医药等民族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民族医药文化的内涵,为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供文化支撑。
一是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文化包含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我们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了迎宾区、教学区、烹饪区和研发区共四个功能区。中医药膳讲究辨证论治,药膳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所以我们在建设迎宾区时融入了“辨证论治”的中医文化,设置了一个体质辨识场所和一个接待收银场所。“顺应四时”理念体现在教学区,通过展示顺应不同季节的药膳食材的图片,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药食同源”关键是对药膳原材料的选择,我校在烹饪区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列表进行装饰。“阴阳平衡”理念体现在研发区,我校用中医五脏六腑的阴阳图装饰,时刻提醒研发人员在研发药膳时要充分考虑阴阳平衡。
二是壮医药文化的内涵。壮医药萌芽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壮医药文化体系在唐、宋时已基本形成。壮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药理论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为核心。常用壮药有调气药、解毒药、补虚药、通三道药、通两路药等。组方上,壮医药根据公药、母药、帮药、带药相配的理论遣方用药。在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过程中,我校在品尝区中用壮医药图画装饰墙面,体现了壮医药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三是瑶医药文化的内涵。瑶医药理论以“三元和谐论”“盈亏平衡论”“气一万化论”为核心。“三元和谐论”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协调平衡,“盈亏平衡论”讲究人体内部的协调平衡,“气一万化论”强调气对天地万物及人体的重要性。瑶医把瑶药分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类别,并以此分类理论指导用药。在药膳基地文化展示区的建设中,我校按照瑶药中具有代表性的“七十二风”在广西的分布情况制作了一个瑶药分布沙盘,营造了药膳基地浓厚的民族医药文化氛围。
(二)建设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功能区
药膳即药与膳,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晶。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药膳进入了大众视野,并逐渐成为健康、养生饮食的重要产品。我校在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置了迎宾区、教学区、品尝区、展示区、烹饪区、研发区等六大功能区域,并在各功能区建设中融入我国民族医药文化,有效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及社会技术服务等四大功能。
一是设置迎宾区,体现辨证论治思想。迎宾区是消费者和学习者进入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门户,我校在此区域建设中融入了辨证论治的文化元素。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我校充分考虑辩证施膳的重要性,在迎宾区处设有体质辨识区。在消费者选择药膳前,由中医药教师或通过便携式中医体质辨识仪对消费者体质进行判别,主要辨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常见体质,然后针对不同体质制订个性化药膳方案。在迎宾区融入“辨证论治”的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中医体质辨识的教学,又能提升对外经营的专业性,还能开展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将“实践教学+专业化销售+技能培训鉴定”有机融为一体,一举三得。
二是设置教学区,体现顺应四时思想。教学区是学习者学习药膳技艺和文化的场所。学生需要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接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熏陶、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所以,我校按照顺应四时的思路建设教学区。顺应四时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教学区营造浓郁的药膳季节养生文化氛围,能促使学生对药膳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饮膳正要》中记载:“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因此,我校在装饰教学区墙面时按照顺应四时的内涵进行分块装饰,并配上“春季养肝平怒气,春生养肝,调肝气、清肝火,宜吃青色食物;盛夏养心勿狂喜,宜吃红色食物;长夏健脾少思虑,宜吃黄色食物;秋季养肺少悲伤,宜吃白色食物;冬季补肾不恐惧,宜吃黑色食物”等文字和食物图片。学习者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学习药膳制作技艺,并在墙面装饰的潜移默化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学习了文化。
三是设置品尝区,体现“三道两路”思想。品尝区是发挥对外经营功能的一个区域,是消费者品尝药膳的场所。“三道兩路”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中“三道”为谷道、水道、气道,“两路”为龙路、火路。为突出壮医药文化特色,我校在环境装饰中融入了壮医药的“三道两路”元素,布置了彰显壮医药文化特色的装饰画。学习者、消费者在品尝药膳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广西本土壮族医药文化的丰富性,增强民族医药文化自信。
四是设置展示区,体现“七十二风”元素。展示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展区,供学习者、消费者在学习药膳技艺、品尝药膳之时了解广西本土特色医药文化。本区域的装饰融入了瑶医药的“七十二风”元素。“虎牛风钻”理论是瑶医药学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瑶药分为五虎、九牛、七十二风、十八钻,共104味传统药物,统称为“老班药”。“七十二风”泛指七十二种药物,比如浸骨风、龙骨风、石上风等,这些药物具有寒热、温平、降泻等功效。我校在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了一个展示区,展示区主要布置了一个展示广西各种药材分布情况的沙盘,展示37种瑶药材、27种壮药材、44种广西道地药材,如瑶药中的爬墙风、鸡肠风、鸭仔风、地钻风等,壮药中的华如龙、壤补龙、棵想、棵葵等,广西道地药材中的肉桂、罗汉果、八角、广西莪术等。此外,展示区还放置了几十个药用植物浸制标本和学生制作的香囊、足浴包等医药产品。展示区为中医药膳传统技艺、药用植物学等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实景化的教学环境和实用的教学用具。
五是设置烹饪区,体现药食同源理论。烹饪区是为实施真实餐饮企业经营活动的场所。在烹饪区教学中,我校采用药膳制作传统技艺。药膳加工以蒸制为主,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材的药效,同时保留食材的鲜味。在设备采购上,我校采购了汤盅、蒸饭碗、蔬菜碟等蒸煮器具;在食材的选择上,我校以药食同源的原料为主。药食同源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所以在建设烹饪区时我校融入了药食同源理论,同时赋予烹饪成品以民族医药的文化内涵,标示其养生作用和食疗效果,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六是设置研发区,体现阴阳平衡思想。由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有社会技术服务的功能,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校设置了研发区。我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本地知名餐饮企业合作,校企双方约定由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药膳研发,为研发药膳提供资金支持。我校选派药膳专业教师与企业选派的烹饪大师合作,双方以阴阳平衡思想共同研发药膳产品。校企双方利用研发区合作开发药膳产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人群的需求,不断研发出新的药膳产品并对外销售,为学校真实经营药膳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同时,我校安排学生小助手到研发区辅助研发团队开展药膳研发,从而提升学生的药膳研发能力。
三、实现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功能的建议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此四大基本功能必须具备且不可偏废。相较于生产性或经营性实训基地而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更加注重经济性特征和对外服务性特征,而不只是模拟生产。除了常规的实践教学功能,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三大功能都必须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所以,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中职学校必须把基地的对外经营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否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一)学习药膳技艺,实现实践教学功能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教学标准》,我校依托专业技能课程——药膳基础知识课程,开发具有民族医药文化特色的课程——中医药膳传统技艺课程。在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前,我校药膳实训教学没有专属的实训室、专用的实训设备,而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立的教学区和烹饪区,为本课程提供了专业性强、设备齐全的药膳专业实训教学场所。本课程的所有实训课都在药膳基地进行授课,如茯苓饼、银耳糖水、乌发晨粥等药膳的制作实践训练。同时,我校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药膳技艺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了工学结合、实践引领的实训教学体系。最后,我校还创新传承了民族医药中的药膳养生技艺,如举办各种校内、校外活动,促进民族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二)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社会培训功能
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之余,我校充分利用教学区和烹饪区开展社会培训。例如,根据国家“1+X”证书或本地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以及按照考核鉴定站点的具体工作布置实训基地,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先天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项与药膳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比如,我校常年开展“药膳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老年慢病膳食调理、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体重管理等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认证,满足了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与药膳餐饮企业合作,实现企业真实生产功能
除了满足日常教学实践及社会培训所需,我校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还是一个对外经营的养生餐饮店。实训基地作为我校与知名餐饮企业合办的一个门店,对外经营养生药膳汤、养生药膳粥、养生药膳茶饮等产品,每日提供的药膳品类超过30种。经营所需的场地由我校提供,迎宾区、品尝区、烹饪区和研发区等区域均對外开放,教学区在不上课的时间也对外开放,社会人员可进入相关区域参观、学习、品尝。在建设过程中,我校充分考虑经营的需求,配置了餐饮经营所需的设备,并合理划分功能区,做到了明厨亮灶,符合食品经营许可的要求。同时,我校药膳研发团队持续研发药膳新品种,为企业餐饮经营提供了丰富的货源。
(四)开展中医药膳制作培训,实现社会技术服务功能
我校利用药膳基地的研发区,实现社会技术服务的功能。同时,由校企合作成立的研发团队带领部分学生和社会人员,根据不同时节的气候特点研发新的药膳产品,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药膳制作技术。我校还通过社会培训,将药膳制作技术推广到社会,让更多的社会群众感受到中医药膳养生文化的魅力;通过校企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申报专利或进行技术转让等方式,推动实训基地的品牌建设,然后以基地品牌建设带动学校的招生、学生的就业。
四、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一)实现育人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依托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了药剂专业、中药专业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我校于2021年为药剂专业、中药专业增设了中医药膳传统技艺课程,将药膳传统技艺作为一个特色技能教授给学生。自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至今,我校利用该基地开展教学133次,共计299学时,辐射学生4 782人次。我校利用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供的真实工作场景,实现了药膳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中医药膳传统理论、实践能力和药膳研发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得到进阶式成长。
(二)以研发带动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在与相关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中,我校明确要求企业为药膳研发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校的药膳研发团队由学校药学专业部主任牵头组建,配备中医师、中药师、企业厨师等技术人员。在对外销售的首批药膳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药膳研发团队参与研制的。我校通过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研发活动,带动了学校教师参与药膳的开发和制作,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推动了药膳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了学校实践性教学工作与企业经营性研发的互动、共赢。
(三)彰显民族医药内涵,展现民族文化自信
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我校创建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中医药、壮医药、瑶医药文化的平台。壮医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仅靠口耳相传,导致壮医药技术和文化长期得不到整理和系统传承。我校在建设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过程中,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教学双管齐下的方式,向学生、社会群众系统讲授、宣传广西壮医药技术和文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同时,我校通过制作民族医药沙盘、药用植物浸制标本以及研究丸散膏丹制药模型等多种方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民族医药文化氛围,并通过聘请壮医专家、瑶医大师、中医教师等专业人士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实现了民族医药技艺和文化的创新传承。
药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经营与研发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我校创新传承中国民族医药技艺和文化的有益实践。中医药膳传统技艺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从民族医药文化视角驱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药膳产教融合实训的建设,推动了我国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类专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有助于培养更多符合民族医药技艺现代化发展需求、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会.互嵌共生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内涵、要素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23).
[2]黄关山.“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职教论坛,2021(9).
[3]薛虎,王汉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
[4]彭召波,王运来,倪娟.校企合作视角下江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20(9).
[5]金晓锋,陈菲儿.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123”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7).
[6]周小青,姜樂军,肖红升,等.基础性条件保障:“1+X”证书制度下的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0(2).
[7]高春梅.在民族学校建设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的选择与构想[J].民族教育,2012(2).
[8]亢琳,朱华,戴忠华,等.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6).
注:本文系广西民族技艺行业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产教融合项目“‘产教融合、四位一体民族医药文化养生体验馆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11)、广西民族技艺行业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产教融合项目“‘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民族医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研究”(GXMZJYHZW202101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育萍(1964— ),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产教融合;陈诚(1985—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产教融合;夏梦(1988— ),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职业教育;杨雨芊(1994— ),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