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
摘 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理性精神”的重要体现,要求政治教师结合批判性思维的构成及内涵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充分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意识。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07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25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与“公共参与”维度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和信息,透过社会事件的表象进行理智、客观、全面的甄别和判断。由此可见,批判思维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高中生处于思维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让学生一味盲从教师的意见,没有让学生深度、理性地思考与探究,将难以有效形成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引导学生不轻信信息、不盲从,而是在深入分析中把握信息的本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特征及培养意义
(一)内涵特征
批判性思维属于思维、能力以及行为倾向等范畴的内容,指的是学生依据相关知识、技能等主动、全面、严谨地阐释、论证和评估已知或未知的理论成果与思想成果,以便作出合理、明确的判断。一般来讲,我们可从这些方面分析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1.质疑性。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盲目地遵从现实生活中的已有知识、思想与观念,而是理性地认识与评判。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质疑精神,才能够辩证反思、重新认识所有相关知识与思想,客观扬弃不合理的因素,建构新的意义,深入认知知识与事物。
2.主动性。人们只有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主动评估、判断待处理的信息与问题,深入挖掘、找寻证据和问题,才能够作出科学的论证。从政治教学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剖析学科问题,通过思考、探究和讨论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
3.公正性。受到思维方式、心理倾向、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信息时带着一定的偏见。而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对自己已有的习俗偏见、立场认识等客观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态度推理各种信息,通过自我反思与完善追寻真理。
4.全面性。人们在论证分析论据时,不能单单评估和推理某一论据,而是要从多种角度综合分析所有影响因素,以便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
(二)培养意义
批判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度地理解学科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合理分析论证问题,且结合自身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将可以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近些年来,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发提高,因此教师应当以批判思维的培养作为媒介,同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去很多政治教师采用讲授式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变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学科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可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结合教师指导及自主探究,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3.更好地適应社会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充实着大量伪科学知识、消极信息与不良信息,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将难以有效辨别信息,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学生正确、合理地判断信息价值,在抵制不良信息、错误信息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及时代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指导思辨,培养分析能力
问题的提出是批判思维培养的第一步,教师需要灵活地设计问题,逐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分析能力。杜威认为只有让人保持困惑与怀疑的状态,才能够有效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内容,设计能够让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与思考提出不同想法和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和讨论,甚至可向学生提出存在“错误”的问题,以便将学生的思考状态、质疑状态保持下去。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对匮乏,在质疑时可能只给出单薄的理由,教师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与质疑态度,再向学生提供新的补充信息,为学生的深入分析和判断提供支持。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不要采用“是吗”“对吗”等表述方式,因为这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的重要信息,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些信息。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树立对话式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在对话中升华认识,形成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结合问题难度、学生水平等因素科学调控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当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采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话语向学生反馈,而是利用“是否还有不一样的观点”等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考角度,挑战权威意见,提供多元思考结构,促使学生的反思特质得到有效培养。
(二)重视论证,培养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具有公正性特点,并不是盲目、随意地质疑和批判,而是依据一定的论证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创设论证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组织课堂辩论。辩论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知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在辩论中,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再深入搜集、分类筛选支持观点的论据,以便尝试说服他人,与其他同学形成思维碰撞。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要科学控制辩论活动的实施时间,一般保持在10分钟左右,否则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为保证辩论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先向学生详细介绍活动规则,科学合理地取舍立论、论证、自由辩论等环节。之后,教师可将持有相反观点的学生分为正反双方,让学生依据准备好的事例、史实、数据等论证素材进行发言,详细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或准备材料,或发表观点,避免仅仅作为看客。完成辩论活动后,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双方的观点、论据,整合辩论活动涉及的零散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要在总结的过程中升华主题,引领学生价值观的成长。例如,在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及兴趣特征,围绕“周杰伦的《蜗牛》进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这一话题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分别从“可以入选”“不应该入选”两个角度进行辩论,要求正反双方详细阐释观点。学生通过参与辩论活动,能够对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概念、含义和做法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2.传授推理方法。为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论证,教师需向学生传授常用的推理方法。第一,归纳推理。此种推理方法指的是依据一般经验对事物的共性规律进行推理,如当大部分事物的特征具有一致性,暂时没有相反情况出现,即可获得相应的结论。第二,因果推理。此种推理方法指的是对引发结果的原因进行找寻,层层剖析和确定主次原因,以便准确、明白地阐释问题。第三,类比推理。此种方法是对两种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找出两者的共性后向其他事物推广。当掌握这些推理方法后,学生就能够更加科学地开展论证活动。
(三)整体呈现,培养解析能力
为连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来思考问题。
1.利用思维导图。近些年来,思维导图工具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思维导图能对思维过程进行依序再现,不仅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导图的运用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学生需深入分析、加工、整理与延伸学科知识点,这也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整体化、系统化梳理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将由此及彼的思考模式建立起来,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心关键词进行确定,再向下一级知识点辐射与延伸。例如,在学习《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化交融”作为中心关键词,让学生围绕这一关键词梳理此单元的知识脉络与结构,完整重现教材知识,整体把握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或负面影响,进而全面、科学地看待外来文化。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創新教学模式。过去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学生的自我中心思考意识较为薄弱,不能够主动思考与质疑,对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过于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依据课程改革要求主动变革教学模式,引入一系列新型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勇于质疑,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PCRR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可探索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讲,教师可从四个阶段划分PCRR教学过程:第一,呈现。教师向学生提供分析素材,让学生整合分析相关资源,提出观点意见。第二,批判。各小组学生结合提出观点进行论证,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和反馈论证过程,提出相应的异议。第三,反思。学生结合其他小组的反馈意见,对本小组的论述过程进行梳理和优化,保证论证过程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第四,完善。学生要对原有的论证过程进行保留,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结合教师、同学的意见再次进行完善。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会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浮于表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优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过去政治教师主要利用考试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且试题具有标准化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差异,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及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班级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将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简单的标准化答案是无法客观评价学生思维水平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探索优化考评机制,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将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思维水平也作为评价内容。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要遵循客观具体的原则,设计出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一方面,教师要变革课堂教学理念,允许学生质疑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和已知事实深入辩论某一问题,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设计考试试题,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辩证看待和多角度思考,提出个性化的意见和观点。此外,在综合评定学生时,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重视日常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保证综合评定结果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进行综合反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结合批判性思维的组成及特征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辩论活动、问题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对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 何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1(15).
[2] 石保华.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中旬),2021(9).
[3] 房伦会.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世纪之星(高中版),2021(10).
[4] 杨晓丽.试论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20(13).
[5] 张茹涛.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政治课堂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9).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