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娟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巧妙地将读写融合在一起,彰显了“综合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创意性写作,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支架,构建有效的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创意读写的角度提取写作素材,构建学生创意写作思维,创设创意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关键词:创意写作;高中语文教学;深度学习;实施
创意写作的基本含义是以文字媒介为核心,借助有效的读写活动,训练创意思维,形成各种原创性写作。其中,有效的写作活动是显性的学习过程,思维训练则是创意写作的核心。在创意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律,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同时也要运用深度的、批判的思维进行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中提出:“强化学生运用多种表达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其中,18个学习任务群有效地融合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注重将读写融合在一起,综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难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阅读与写作割裂。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两条线,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度强调写作技巧。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它是写作者心灵情感的抒发。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讲解,缺少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3)写作空心化现象严重。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但是设计任务缺少针对性,致使写作成为空中楼阁。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不断提升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拟从创意写作素材的提取、创意写作思维的培养、创意写作任务的设置三个角度,逐步推进创意写作,让学生不断地自我挖掘,深度学习。
一、注重教材整合,提炼创意写作素材
“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教学内容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主题进行单元课文的聚合,形成了单元文本的结构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教材,多元联合、迁移、互动,提炼创意写作素材。
首先,基于单元主题,横向提取创意写作素材。教师可以依据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对应的学习任务群,进行有效聚合,实现群文联读,深度学习。比如,笔者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依据“文学阅读与鉴赏”对教材第七单元主题,形成了以下读写专题开发:散文自然之美、散文背后的“我”、景情理的结合。依据上述主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进行创意写作素材的有效提取:(1)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探究其景物描写的方式,并选取文中的一段进行仿写。(2)围绕“美哉!大自然”,将《登泰山记》和《赤壁赋》进行改写,变文成诗。(3)查阅本单元四篇散文的相关资料,思考同写自然山水,为何不同的作家筆下的“自然”有繁简之别,试着以“文学化的自然”为题,写一篇文艺评论文。由此,学生需要基于单元主题“自然”探究文学化的自然、人格化的自然、文化视域中的自然,进而理解文化之思,体悟作家借助自然风景和山水,完成人生的“救赎”之道。
其次,基于单篇内涵,纵深挖掘创意写作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出现,但是也注重以单篇经典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从“一篇”到“多篇”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挖掘单篇文本的深层内涵寻找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深度。比如,仍以上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精选了《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等散文,这些作品完美地表现了人景之间的关系,展示出了人与景共生的境界。笔者在执教的时候以“景因人而显,人与景共生”为写作主题,要求学生精读上述三篇文本,深入提取写作元素。具体为:(1)根据不同作家的特点,制作个性化的明信片,并且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写一段推荐词;(2)选取三篇文本中写景的画面,摘取典型的语句,进行有效批注和品鉴;(3)选取一篇作品,从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社会历史等方面探究作家语言风格的成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上述写作任务突破了传统的命题式写作方式,有效地将文本的读写融合其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鉴与思维能力。有的学生抓住《故都的秋》中文白兼具、雅俗共存的语言,从名家评说的角度进行评论,具体如下:
郁达夫喜欢从细微处着手,感知事物的细枝末节,拓展出广阔而又感性的天地。正如王乙评论道:“清晰幽远,如诗如画。”郁达夫是一位感伤的江南才子,那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触碰了他细腻而敏感的内心,生发了他古典而趣味的文心。
二、聚焦读写结合,提升创意写作思维
创意读写是建立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的。王荣生教授多次强调:“读写融合的形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特点,有效改变以往的阅读与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以阅读为本,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意写作思维。
首先,以读促写,形成创意写作的形象思维。经典的文本有一定的文脉和个性化语言,彰显出独特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效掌握这些规律,不断发问、探究,进而挖掘文本深层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知识性阅读、批注式阅读、全感官阅读、带入式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自然之景。张小兵老师执教的时候,改变以往品鉴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散文“疏”“密”的角度,梳理文本中的景物。具体为:(1)景物之疏。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大”而“疏”,彰显出历史感;(2)景物之密。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小”而“密”,凸显出了故都的秋味。由此,学生在疏密之间建构了立体的“故都”,感受了“故都”每一个细胞中充满的秋天的味道。
其次,读写联动,形成创意写作的深度思维。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巧妙迁移,从读到写,做到输出有序、有理。比如,围绕《故都之秋》的“疏密”关系,教师可以有效展开迁移,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的建筑物或者自己生活的乡村、城市,感知其独特之处,从而指向深度学习。笔者执教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校园为对象,采用疏密相间的写作方式写出“校园秋天”的独特之味。
三、巧设创意活动,形成创意写作任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教师需要创设独特的活动,设计科学的写作任务,让学生的表达更具情境性和交际性。
巧设生活情境,有效设计创意性读写任务。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创意写作实效性。比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
为了纪念孔子诞辰,学校将举行“读经典、悟思想”的主题活动。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学完《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请以此文为素材,编写脚本,进行话剧表演。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梳理出文章中的叙述要素,体悟不同弟子的形象特点,进而体悟孔子的政治愿景。有效的读写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实践,有效表达。
综上,在教学中有序开展创意写作,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灵,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