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域中的家庭劳动教育: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与实践路向

2023-07-27 08:16刘亚丽张清宇
山东工会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刘亚丽 张清宇

[摘  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中进一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既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又能够整合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权责边界和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合力,从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家庭教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23-0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启示”(项目编号:22ZYJS026)、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小学家庭劳动教育的探析——以上海为例”(项目编号:202203050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亚丽(1994-),女,江苏淮安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管理;张清宇(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育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协同共育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具有基础作用,学校具有主导作用,社会具有支持作用[1]5。同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學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劳动教育的协同实施机制,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2]9。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与德智体美四育不同的独特之处,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相当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如此,家庭的影响还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要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家校社协同”视域中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家庭劳动教育具有扩充协同育人主体的基础阵地价值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全社会都有责任,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密切配合,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健康大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5]。基于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师,延伸到家庭、社会等更广领域,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边界。可以说,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亚于学校劳动教育。在“家校社协同”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育人活动中的关系探讨,大致可以分为“学校主导论”和“互补论”两种观点。“学校主导论”认为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互补论”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互为补充的。但是,无论“学校主导论”还是“互补论”,都承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三者密不可分、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对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提供了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器具材料,也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不同,其他四育主要从学校内部、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劳动教育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不能只是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2]8,因此,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支撑保障条件尤为重要。在现实情况中,学校由于场地、设备、教师等资源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往往导致劳动实践无法深入,劳动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家庭则可以很好弥补这一不足,家庭天然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家用器具、食品材料等,可以为学生开展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提供必备的教育资源,从而极大拓展了学生劳动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担当了劳动教育的“教师”角色,如何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效、采取何种奖惩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家长的劳动教育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家庭劳动教育具有巩固协同育人效果的育人强化价值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深厚的政策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6],这是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其目的就是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凝聚更大共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汇集更大合力,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上探索更好方式。2010年出台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家长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巧,给儿童创造劳动的机会,培养儿童劳动的热情”[7]。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8]。202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明确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9]是家庭责任之一。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劳动教育,并且强调劳动教育要协同推进,但是,为何当前青少年群体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

具体来说,首先,家长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10],导致家长在围绕分数教育孩子,不重视孩子劳动素养的培养。其次,自1982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群体日益壮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全部集中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加上我国80年代的适育青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等现实困难所造成的艰苦岁月,很多人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便转移到子女身上,对孩子加倍宠爱,并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志向,“再苦不能苦孩子”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孩子被寄予过高期望,也被过分宠溺。再次,不少家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影响至深,但是这种思想已不適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因此,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关键之一就在于唤起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和责任感。如果家庭劳动教育得不到落实,将会大大抵消学校、社会等其他教育主体营造的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良好氛围,甚至于形成“两张皮”和反作用力,不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反之,如果家庭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会更为全面,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三)家庭劳动教育具有支撑协同育人开展的资源整合价值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这就需要有适当的实践基地、配套的设施设备、专业的指导人员等支撑条件[11]144,所以,充分引入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尤为关键,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相关研究显示,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全国各地新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呈井喷趋势,2019年以后,每年新成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劳动教育实践企业达100余个,此外,“教育+文化+旅游”的研学市场也愈发火爆[11]147-148。这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既有农场、企业,也有博物馆、活动中心等,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劳动教育侧重日常生活劳动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从事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职业体验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劳动实践的场地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家庭可以发挥其时间灵活和“一对一”教养的优势,成为“家校社协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有效整合“家校社”各方劳动教育资源,让学校劳动教育通过家庭进而延伸到社会,再使社会劳动教育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可以多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在更宽广的领域进行劳动实践体验,使孩子在真实的劳动情境和劳动体验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为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加优质的条件。

二、“家校社协同”视域中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审视

虽然家庭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但在现实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家庭劳动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对此,本研究调研了上海市市区100余个家庭,就家庭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目的在于从“家校社协同”的角度出发审视当前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被调研家庭之中,独生子女家庭占比约为86%,两个及以上孩子家庭占比约为14%;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6%;家庭结构主流为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及主干家庭(孩子、父母、祖辈一起生活),二者共计占比91%;被调研家庭子女年龄主要为青少年,其中0-3岁的幼儿占比11%,4-6岁的儿童占比21%,7-13岁的学龄儿童占比37%,13-25岁的青少年占比25%。

(一)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差异

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并由此显著影响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在非常了解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家长群体中,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占比为70%,此类群体中,认为学习和家务同等重要的家长占比为80%,对于孩子的学业成就不会期望过高,能够很好地协调学习与家务劳动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家长能够让孩子每天保持半小时左右的劳动时间,孩子基本可以自主完成穿衣、叠衣、整理房间、扫地、拖地等基础的家务劳动,家长也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带孩子参加诸如传统工艺制作、农作物种植、拓展训练等劳动教育课程;而在家长一般了解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家庭中,孩子的劳动时间则会大幅度减少。

其次,父亲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即便父亲参与了家庭劳动教育,也存在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的问题。在被调研的家庭中,孩子进行日常生活劳动时的指导者为母亲的家庭占比高达64%,而指导者为父亲的家庭占比仅为19%,而且在这19%的家庭中,孩子的劳动时间一般都会在半小时之内,同时父亲更倾向于用物质或金钱激励孩子劳动,容易使孩子滋生没有报酬就不劳动的想法,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

此外,由于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等因素影响,很多家长自身就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了家长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忽视、漠视,认为相对于文化教育、发展特长等,让孩子进行体力劳动无足轻重。在研究数据中,97%家庭的父母期望孩子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则不屑一顾,传统的体力劳动更是被打上了“素质差”“地位低”等标签,“鄙视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不良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权责边界不够明晰

在被调研的家庭中,60%家庭的父母认为在孩子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但对于这三者之间的权责边界却没有清晰的认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劳动教育要多样化[1]5。虽然在文件中确定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分工,然而落实到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却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很多家庭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基础作用,而是作为学校的附庸,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是教育,就是学校的主责,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就算完成任务了。回到家里,不少家长也是一刻不停地抓紧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代替老师加重孩子的作业负担,对于学校布置的劳动教育任务,部分家长代劳代办敷衍了事,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阵地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这一问题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并不少见,虽然家庭、学校、社会在个体成长中分别居于不同位置,发挥不同作用,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和错位,如学校教育功能被无限放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空间被压缩等。此外,家庭、学校、社会在育人活动中往往相互脱节、缺乏合力,缺少一个有效机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共育合力。同时,各方主体协同意识不强,积极性有待提高,正如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忽视了家庭对孩子的基础性影响,以及社会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观念源头上制约了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这些问题都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三)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机制尚不完善

在被调研的家庭中,不少家长表示,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不清楚如何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落到实处,更不清楚自己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中应该做些什么、扮演什么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参与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是相对平行、自由的存在,要想一方面提升家庭教育的内驱力,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教育的专业指导,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三者合力推进劳动教育,那么,完善的协同机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关键之所在。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相对关系,但是并未给出一个多方联动的具体方案。家庭劳动教育如何与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融合联动,需要因时、因地、因校,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家校社协同”方面已明确提出,“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以及“指导家长做好榜样示范”[12]等家庭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建议,同时也指出可以设计家庭劳动清单来指导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但仍留有很大操作空间。各地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中,仍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各方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劳动教育协同推进方案,以提高“家校社”联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家校社协同”视域中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

(一)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家庭劳动教育观

家长正确劳动教育观的树立是促进家庭参与“家校社协同”的内在动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观念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9。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里,丰富的家庭劳动教育传统源远流长。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劳动,都要乐于劳动,劳动使人“正心”、“修身”,还提出了“一身动则一家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13]的说法,特别强调“主动”“习行”,认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特别注重家庭劳动教育對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清代朱伯庐的《治家格言》里讲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14],指出了要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孩子对劳动艰辛的感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动手实践,并要珍惜劳动成果。《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15],着重强调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过于放纵,也不能过于溺爱,要知道:“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16]。虽然时代变迁,但是今天的家长仍然可以从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家庭劳动教育养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以及孩子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等育人任务,同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结合起来,在孩子的心灵田地里从小播撒好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种子,帮助他们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

同时,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地进行劳动教育,树立起崇尚劳动的家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得多,他更注重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认为家庭才是最基础的,学校仅仅是家庭通往社会的一种方式,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7]。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都应该尽量远离玩手机、追电视剧等消耗时间的活动,让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身体力行地践行劳动精神,为家庭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孩子当好一个爱劳动的模范榜样。人生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父母不会一生都陪伴在孩子身边,更不可能对孩子的所有事情包揽代办。作为父母,应该重新审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主动承担起家庭劳动教育的义务,重视孩子良好劳动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进而树立起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孩子能够以丰富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以及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意志品质来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二)协同教育主体,优化家庭劳动教育力量支撑

在劳动教育“家校社”联动机制构建中,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方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大力激发家长的参与活力、提高家长的参与质量、拓展家长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联动机制,从而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促进“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更富成效。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va L. Essa)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同心圆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儿童的学习范围是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备高度的劳动教育“家校社”联动主动参与意识,努力成为“劳动型”家长,这是做好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18]。家长应该主动通过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必要时也可寻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从提高自身做起,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家校联动方面,家长应充分尊重学校的教育安排,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随时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纠正不良的劳动观念和行为,鼓励孩子积极进行劳动实践,对孩子用辛勤劳动换取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表扬和肯定。对于学校布置的劳动教育任务,家长应充分重视,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校对家庭劳动教育的具体安排,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并做好对孩子劳动实践的指导与评价。

在家社联动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充分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进行劳动教育,同时提升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孩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要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社会,因此不应该脱离社会进行教育,而是要依托社会,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当前,由于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有限,丰富多样而又灵活深入的劳动教育在学校很难完全实现。应该看到,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庭和学校可以依托社会,充分引入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等资源,并根据当地特色开发社会劳动教育项目,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家长自身的社会背景也是重要的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让孩子有机会观察家长真实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环境,了解家长所从事职业的劳动特点,体会家长在劳动中的精神面貌,从而提高孩子的职业劳动认识。

(三)构建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合力

实现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的高质量开展,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以汇聚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更大合力。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当地“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明确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重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孩子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劳动观养成,转变“重分数、轻素质”“重脑力、轻体力”等不良思想观念。

其次,需要不断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劳动教育需求和资源,不仅要建设一批高质量、实体化的劳动实践基地,更要着眼于新时代数字传媒、智能控制等新兴科技手段,搭建一个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实现区域内乃至全国的优质劳动教育资源共享,畅通各学段学生的选择渠道、学习渠道,为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的路径和更加丰富的资源,也为性格各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体验。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时长、劳动方式、劳动体验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不断改进劳动教育开展方式,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再次,可以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督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方面的相关人员纳入督导队伍,对“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和指导。督导结果可以作为衡量劳动教育实施成效的重要依据,在督导过程中各方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背景出发提出改进劳动教育的具体建议,为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四、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任务,更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是我们接触时间最早也是我们受教育时间最长的教育。”[19]个体从父母长辈那里接受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内容,会成为固化生命底色、型塑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并再次通过家庭教育影响下一代的生命历程,从而实现家庭劳动文化的代际传递[20]。家庭劳动教育与所有家庭成员都息息相关,家长重任在肩,必须要充分重视。家长应注重将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增加孩子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其独立行为能力,并适当运用心理学正向激励方法,在孩子完成劳动任务后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增强孩子劳动的自信心、积极性[21]。家庭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样在于立德树人,“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不仅要明晰各自育人职责,更要结为一体,形成“正三角”的稳定正向育人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需要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动员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参与劳动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家庭劳动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同时,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也应同样给予家庭劳动教育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才能高质量、常态化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05):5.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08):9,8.

[3]习近平.在全國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6.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教育科学论坛,2018(10):9.

[5]《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5.

[6]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企业改革发展2020蓝皮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380.

[7]中国发展门户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全文)[EB/OL].(2010-02-08)[2010-02-26].http://cn.chinagate.cn/education/2010-02/26/content_19482116.htm.

[8]《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16):7-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N].人民日报,2021-10-25(013).

[1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2-473.

[11]曲霞,党印.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44,147-14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50.

[13]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14]朱柏庐.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5.

[15]颜之推,颜氏家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3.

[16]龚平.柳宗元传记文思想性谫论[J].名作欣赏,2022(06):163-166.

[1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

[18]姚永强,陈碧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劳动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3):121-124.

[19]周利生,沈夏珠.劳动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23.

[20]李珂.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省思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22(12):239.

[21]谭北梅,黄彩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1(03):90.

Family Labor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Problem Review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Liu Yali, Zhang Qingyu

(School of Labor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requires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y. Among them,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education, and the first school of life, so the family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Family is the basic position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family labor education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but also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of labor education.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the boundary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guidance,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We need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to participate, so we can optimize the strength support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We also nee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inkage mechanism, to form a joint for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is way, we can earnestly promote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scientifically and regularly,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the task of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people”.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