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摘 要】 随着融合教育不断深入,融合课程建设已成为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江苏省句容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以“普特共融,和谐共生”的融合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聚焦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组织力量研制了《句容市融合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试行稿)》,积极探索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优化建构与实施策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句容实际的适宜融合的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 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路径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0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1]加强融合课程建设是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度实施融合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融合教育课程作为实现融合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意义在于将融合的原则诉诸教育行动。”[2]为此,江苏省句容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于202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聚力课程建设,聚焦内涵提升,助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句容市围绕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坚持以“普特共融、和谐共生”的融合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深耕融合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优化建构与实施策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句容实际的适宜融合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科学评估为依据,精准制订融合课程目标
科学评估是融合教育课程教学调整与重构的前提和依据。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特需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业发展水平及现状,按需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并进行适度调整课程与教学,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为此,句容市坚持以科学评估为依据,精准制订融合教育课程目标和“一人一案”,做到课程调整与重构靶向精准,有的放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立足区域现状制订了融合教育学生筛查工作方案,根据家长申请,集中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少年进行筛查,并通过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进行诊断、评估,提出合理安置、转介建议,实现科学、精准安置。各普通学校(幼儿园)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服务清单制度,为特需学生量身定制个别化课程方案,提供高质量个别化教育服务,得到了特需儿童青少年家长对跨领域的教育评估工作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例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和郭庄镇中心幼儿园在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下,开展了“医、教、康共研”活动,精准把握每一个特需学生身心智能特点及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建议。跨领域、综合性的专业评估得到家长的认可,也为教师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开展康复训练提供了重要依据;天王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教育评估情况,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度调整、增扩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最大化地满足普特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普通教育课程“融合化”。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最大化融合,最小化分层”的融合教育实践原则,坚持以普通教育课程为主体,个别化特殊教育为补偿的课程调整方针,制定了共性目标与特殊目标融合共生的融合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专家的参与、指导下研制了具有指导性的《句容市融合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试行稿)》,为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方向引领。
二、以课程标准为遵循,构建“双元”融合的课程样态
融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国家对普通学生学习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特需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二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据此,句容市秉持“普特共融,和谐共生”的融合课程理念,立足普特学生共同发展目标,整体规划和构建“1+2+X”融合教育课程体系:“1”指国家基础课程;“2”指校本拓展性课程和特色课程;“X”指为每一个特需学生定制的个别化特需课程。其中,国家基础课程是根本,校本拓展性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延伸,个别化特需课程是补偿。“1+2+X”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特需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普通课程学习场域,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最大化满足了普特学生共融共赢、差异发展的需求。同时,句容市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融合课程的微观设计,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句容市融合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试行稿)》,优化课程调整,构建普通课程+特需课程(双元制课程)的融合课程结构,力求“双元”课程做到最大化的兼容,以最大化地满足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在融合环境下共生共长的需求。为提高课程与教学的融合效度,句容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多次组织“双元”融合课程结构的研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双元”课程的融合建构、差异化教学策略的运用、个别化补偿教育的嵌入和“医教康”的有机结合等问题,普教、特教教研员共同帮助一线教师磨课,从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两个视角对教师们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思广益、凝智聚慧,成功打磨了一批体现普特课程双向深度融合的典型课例,对全市融合教育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融合课程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融合教育课程实施的主场域。如何促进特需儿童少年最大化地融入普通课程的教学场域和情境,实现普特儿童深度融合、和谐共生,这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教科研部门的支持下,抓住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两个重要学科,依托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校,多次开展融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聚焦《句容市融合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试行稿)》的有效落实,开展融合教育教学案例的深度研讨,积极探索融合课程实施的最佳路径和优化策略。活动中,专家与教师基于特需学生学情,为特需学生制订适切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适合的学习单、作业单,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适度关注与分层指导,让特需学生深度融入班集体,高效参与课堂学习,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践反思,专家引领,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总结提炼出“因类定标、分层导学、普特共融、差异施策”的融合课堂教学原则,并遵循“最大融合、最小调整”的方针策略,构建了“目标导学—分类施教—合作共探—个别补偿”的课堂教学范式,最大化地支持特需学生全景、全程參与普通课程学习。同时,通过适时、适度嵌入个别化特需补偿课程,满足特需学生的差异教育需求,实现普特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为了不断提升区域融合课程教学的质效,句容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强化活动推进,典型引路,多次组织全市融合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融合好课堂”“融合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研究、探索融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评选活动征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经专家反复指导打磨,培植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课堂实录和案例文本,供全市广大专兼职教师学习借鉴,整体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课堂实施水平。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融合课程评价改革
融合教育的评价问题,是决定融合教育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关键问题,也是有效破解当前融合教育实践难题、实现高质量推进的重要环节。普通学校摒弃以学业成就作为单一维度实施评价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观念,从教育评估入手,结合特需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功能发展与社会适应等多個维度的发展水平,建立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标准,改进了评价策略,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特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郭庄中心小学启动了弹性考核方案和纸笔测验评价改革尝试。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基于儿童生活经历的融合教育课程评价”实践探索。这些改革重在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既关注特需学生起点和终点评价,也关注过程评价;既关注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关注学生能做什么(潜能开发)和最近发展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身心智能的进阶发展,也有力地引导教师的教学调整与改革。
两年来,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坚持项目驱动,课程发力,深度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切实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了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和策略,打磨了一批优质高效的融合课程实践案例,促进了普特儿童深度融合、和谐成长。但融合课程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持之以恒,笃行不怠,走深走实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以高质量的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促进包括特需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60号[A/OL].(2022-01-25)[2023-06-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2]韩文娟,邓猛.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内涵及实施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9(02):70-76.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