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社会情绪问题与早期干预

2023-07-25 00:51龚建梅张沛钧苏雪云彭晓梅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早期干预

龚建梅 张沛钧 苏雪云 彭晓梅

【摘 要】 早期社会情绪的健康发展为儿童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儿童发展早期,及时辨别儿童的情绪和社交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0—6岁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几类儿童社会情绪问题干预方法:基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干预、基于建立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干预、以绘本为载体的社会情绪课程,从而对在社会情绪方面需要更多支持的儿童提供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干预。

【关键词】 社会情绪;早期干预;儿童发展生态系统;依恋;绘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10

社会情绪能力是指人在必要时调节情绪表达和体验,并掌握关于自己和他人情绪相关知识的能力[1];从0—6岁儿童婴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社会情绪能力包括婴幼儿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发展密切和安全的人际关系,以及探索环境和学习的能力[2]。

人类早期健康的社会情绪发展为成年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童期的负面情绪和情绪缺乏调节等问题可能导致人在儿童期和成年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适应问题。未能达到早期的社会情绪里程碑会阻碍儿童的情绪调节、社会行为和入学准备能力的发展,并指向长期的不良后果,如较高的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失业、药物滥用和反社会行为率[3]。一直以来,我国基层儿童保健卫生工作更加注重婴幼儿的营养监测及干预,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需要重视0—6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本文重点关注该阶段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风险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干预方法做简要介绍。

一、0—6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与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过程[4]。情绪的发展情况主要基于儿童与主要照顾者的密切关系。

(一)0—6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过程

镜像神经元使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是“早期、基础的交流和相互协调的神经基础”。3个月大的婴儿(甚至是新生儿)就能够区分有限数量的情绪表达,并表现出对快乐表达的偏好。5—7个月时,婴儿开始表现出更复杂的能力,以解读各种情感表达中所描绘的潜在情感信息。在9—12个月之间,婴儿逐渐表现出更先进的情绪识别和社会参照能力,即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修正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在一种不熟悉的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孩子可以“读出”照顾者的面部表情,評估情况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在生命的第1年,婴儿会产生快乐、恐惧、愤怒、悲伤、惊讶和感兴趣的基本情绪。更复杂的自我参照情绪如骄傲、羞耻、同情、嫉妒、尴尬和内疚,会在第2年结束时发展起来。在2—5岁之间,儿童不断提高使用独立调节策略的能力,越来越独立地调节自己的感受和相关的表达,并使它们适应社会需求。

(二)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0—6岁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风险因素有儿童自身因素、父母/照料者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3类。

儿童自身因素包括生理状况不佳,难养型的气质,性别因素(在1—2岁的幼儿中,男孩相较于女孩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情绪问题发生率),执行功能,迷走神经活动情况,是否低出生体重或者巨大儿等。

父母/照料者因素包括如受教育程度低,养育效能感不一致,教养方式不一致,相对较大或较小的父母年龄和父母/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母亲抑郁和父母压力。父母/照料者在儿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气质和神经生物学特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当父母/照料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敏感和有反应时,孩子就会学会越来越有效地管理他或她的情绪[6]。研究表明,回应性照护促进了儿童使用适应性情绪策略(如使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相反,父母/照料者对儿童负面情绪的惩罚性或攻击性反应会导致儿童发展出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多的内化(如焦虑、抑郁)和外化行为(如攻击性、多动)随之产生[7]。

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儿童遭遇虐待、遭受家庭暴力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贫困/经济劣势,父母的冲突或分居、离婚等。

在现实情况下,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儿童发生社会情绪问题。

二、0—6岁儿童社会情绪问题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8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1版(ICD-11)和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均对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进行了分类。美国于2016年公布了《0—3岁婴儿与儿童早期心理健康和发育障碍诊断与分类修订版DC:0-3R》,与婴幼儿社会情绪密切相关的临床情绪、精神障碍被归纳为8大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情感有关的障碍(持续悲伤、焦虑、抑郁等)、适应障碍、感觉处理调节障碍(过度敏感-恐惧、过度迟钝)、睡眠障碍、喂养障碍、关系和交流障碍、其他等。婴儿期的困难包括调节障碍,如过度哭泣、睡眠或进食困难和依恋困难[8]。较为常用的儿童社会情绪的评估工具有《简化婴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The 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BITSEA)、《年龄阶段问卷:情绪社会版》(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Social Emotional,ASQ-SE)、儿童情绪适应量表学前版(Childrens Emotional Adjustment Scale-Preschool Version)、情绪调节检核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ERC)等。

几项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婴儿和幼儿中精神健康障碍的患病率,表明1—5岁儿童中精神健康障碍的患病率为16—18%,这其中约有一半的儿童受到严重影响[9]。一项涉及中国14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异常检出率在10%左右[10]。蔡臻对657名1—3岁婴幼儿的社会性情绪进行评估,发现存在“可能的行为问题”的婴幼儿占28.6%,存在“可能的能力缺乏/延迟”的婴幼儿占到21.6%[11]。张媛媛等最新研究发现,上海城市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异常检出率高达24.44%[12]。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出生队列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为6.3%[13]。

三、0—6岁儿童社会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

儿童社会情绪问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能会发展为成年后持久的、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儿童发展早期,及时辨别儿童的情绪和社交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是针对6岁以前经确认或疑似身心障碍的幼儿及其家庭,以预防缺陷或者改善身心功能为目标,结合医疗、教育与社会福利等专业团队所做的持续与系统化的服务[14]。研究发现,每投入1美元进行儿童早期服务,可获得最高达9.2美元的回报(减少特殊教育和其他服务的费用等),其效益远高于在学龄期及更晚的时期开始干预[15]。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系统干预是遏制儿童社会情绪问题发展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减少和预防幼儿出现发育偏离或者障碍,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基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干预

当儿童出现社会情绪问题时,首先应当排除他存在其他障碍或疾病的可能性,如智力障碍、自闭症、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儿童应当到具有资质的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诊断,进行专业系统的干预或治疗,并同时观察相伴随的社会情绪问题是否减轻。

儿童出现社会情绪问题常常是由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因此不仅要判断儿童是否自身出现了问题和障碍,还要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生态系统中是否存在不利的影响因素,或者环境是否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当发现儿童自身、父母/照料者以及家庭中存在风险因素时,应该额外关注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情况,监测发展是否有所偏离。干预应以亲子关系为核心,以改善儿童和整个家庭的功能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应当审视和排查儿童所处的环境(家庭、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法减少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如家庭冲突、夫妻矛盾、忽视和虐待行为、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等),并增加保护性因素(安全的依恋、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等)。干预项目中常见的关注点包括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养育技能、亲子依恋、教养反思能力、夫妻关系等。现有的社会情绪干预项目有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实践技能训练和正念练习等。其中,父母干预侧重于改善父母的心理健康,建立有利于孩子的保护因素,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有益结果。如“家庭基金会”是一个在准夫妇中开展的加强夫妻共同养育技能和心理健康的项目[16]。经多项研究表明,该项目可使母亲的抑郁和焦虑减少,父母双方的支持增加,婴儿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安抚能力,父母有更高質量的关系。

(二)基于建立安全亲子依恋的干预

亲子间的安全依恋使得儿童感觉舒适、被保护和被关爱,并深刻影响儿童后续人生中的社会情绪发展和人际交往。有两种与依恋理论密切相关的社会情绪干预方法。

回应式照料是指照料者及时、恰当地对儿童的需求做出反应,给儿童提供温暖、稳定、回应及时的环境[17]。回应式照料能够促进儿童早期依恋和信任的形成。回应式照料者的特征有关心儿童的需要、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博学多才、温柔耐心、安全可靠、表里如一、灵活机智、开朗幽默等。在《婴幼儿回应式养育活动》一书中推荐了101个活动,每个活动的首要学习成果都是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其次才是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可见回应式照料是促进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方法,儿童社会情绪的健康发展是回应式照料的重要结果之一。

安全之圈(Circle of Security)是国际通行的一项早期干预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照料者理解并满足儿童的需求,致力于建立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修复不安全依恋以及随之而来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该项目将儿童的需求归纳为“探索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照料者的责任是充当儿童的安全基地。当儿童从照料者的安全基地出发走向外界时,带着探索的需求,这时儿童需要照料者照看自己、为自己高兴、帮助自己、和自己一起享受;当儿童从外界回到照料者的安全基地时,则带着情感的需求,这时儿童需要照料者保护自己、安慰自己、为自己高兴、帮助自己梳理情绪。接受过项目系统培训的人员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中为家长开设集体讲授课程,并在日常照料中通过提示、叙述等方法帮助家长理解并满足儿童的需求。

(三)以绘本为载体的社会情绪课程

以绘本为载体的社会情绪课程是我国幼儿园培养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普遍采用的方式。绘本阅读可以作为儿童情感抒发的一个途径,当儿童认同某个角色时,他们会将角色与自身联系起来,更加公开地谈论自己的情绪感受。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他们会更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以绘本为载体的情绪教育能够让儿童在自然的、无威胁的氛围中学习正向的社交技能,对幼儿的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18]。干预研究显示,对一名有情绪问题的儿童开展了12次绘本游戏课程干预后,儿童的情绪问题得到显著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负面情绪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与同伴交往更加真诚友善,参与绘本游戏时更加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19]。

开展以绘本为载体的社会情绪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刘云艳提出情绪教育可以遵循“体验-感悟”的模式,包括“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之以性”3个环节[20],可以采用图文阅读、互动讨论、绘画、故事表演、分享与情绪日记多种形式,增强绘本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性。此外,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示范性绘本,围绕绘本内容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如亲子共读、家长沙龙等,都是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儿童积极情绪的有效策略[2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形式与策略,但首要前提是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关注儿童社会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对于儿童及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关于儿童社会情绪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风险因素研究、早期社会情绪问题识别工具的研究,早期干预的项目开展得较少。这方面需要基层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幼儿园教师通力协作。妇幼保健人员须提升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视及相关社会情绪问题的识别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同时幼儿园在课程和活动中也应该关注如何通过多种策略开展社会情绪课程,促进全体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同时筛查和识别需要更多支持的儿童,以提供个别化和有针对性的相关干预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BERLIN L J,CASSIDY J. Mothers' self-reported control of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s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ssociations with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J].Social Development,2003,12(4):477-495.

[2] CLINTON J,FELLER A,WILLIAMS R. The importanc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J]. Child Health,2016(21):239–241.

[3] JONES D E,GREENBERG M,CROWLEY M.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J]. Am. J. Public Health ,2015(105):2283–2290.

[4] THOMPSON R A. Infancy and Childhood:Emotional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6):1–6.

[5] JANKE B. Was kannst Du tun,um Dich nicht mehr zu fürchten? Strategien zur Furchtregulation im Kindergartenalter[J]. Prax Kinderpsychol Kinderpsychiatr, 2010(59):561–575

[6] THOMPSON R A. Infancy and childhood:emotional development[J].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6):1–6.

[7] EISENBERG N,SPINRAD T L,EGGUM N D. Emotion-related self-regu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hildrens maladjustment[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0(6):495–525.

[8] KEREN M. Eating and feeding disorders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revising the DC:0-3R diagnostic clarifica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rationale for the new DC:0-5 proposed criteria [J]. Infant Ment Health Jounal,2016,37(5):498-508.

[9] VON KLITZING K,DOHNERT M,KROLL M,et al. Mental disorders in early childhood[J]. Deutsches Arzteblatt Int,2015(112):375–386.

[10] 刘国艳,王惠珊,张建端,等.中国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3):248-251.

[11] 蔡臻,张劲松.婴幼儿社会性情绪和气质特点的关系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9):862-865.

[12] 张媛媛,金星明,陈津津,等.上海城市家庭养育环境与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8(1):36-42.

[13] 陶慧慧,邵婷,倪玲玲,等.母亲孕期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关系的出生队列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2):129-135.

[14] 苏雪云,汪海萍,方俊明.美国早期干预政策的发展:基于婴幼儿脑科学研究的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0):121-128.

[15] 蘇雪云.中国农村地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困境与发展:早期干预联结系统建构的初步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16] FEINBERG M,KAN M. Establishing family foundations:intervention effects on co-parenting,parent/infant well-being,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J]. Family Psychol. 2008(22):253–263.

[17] 琼·芭芭拉.婴幼儿回应式养育理论[M].牛君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1

[18] 张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9] 刘燕飞.基于绘本游戏幼儿负面情绪的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20] 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 学前教育研究,2011(8):50-54.

[21] 邱文文.以绘本为载体培养5—6岁幼儿积极情绪的行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本文为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基金项目(20214Y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龚建梅,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200051;张沛钧、苏雪云、彭晓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系,200062;彭晓梅为通讯作者,pengxiaomei027@126.com)

猜你喜欢
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高危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
吞咽治疗的早期干预时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恢复的影响
早期干预防治围生期高危儿神经发育异常的临床研究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晚期早产儿精神运动发育早期干预效果分析
亚临床甲减的早期干预在妊娠期妇女中的临床价值
日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
社区早期干预对婴儿湿疹发病率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焦虑的早期干预效果
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