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
摘 要:《祖暅原理及其应用》是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探究与发现》出现的内容,堪称我国古代数学之瑰宝.它集思想性、科学性、文化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今年福建省高三数学质检中,问题被彻底暴露出来了,这应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注意,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
关键词:祖暅原理;数学教学;授人以渔
2 原因分析
关于祖暅原理,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发现绝大多数考生居然对此一无所知,遑论对祖暅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了.可见,考生无从下手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而这又与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关,即“多考多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虽然新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可在当下的高中学校,这种“为考而教,有考才教”的现象还未绝迹,对教师也是一个误导,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形成错误认知,冲淡新课程理念,阻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使得课堂教学趋于同质化.以祖暅原理为背景的试题在各地的高三数学模拟考中不多见,还让笔者记忆犹新的,只有2013年的上海试题.这就不难理解,在当下的高中课堂上为什么鲜见祖暅原理的教学了.
在高中数学课本上,除了有栏目《探究与发现》,还有《阅读与思考》等栏目,这些栏目里的内容都很精彩,若能认真对待,不仅教学可以出彩,而且可使学生受益匪浅.况且祖暅原理非常浅显易懂,教学中通过对鲜活生动的例子探究,可以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活学活用.可惜的是,《祖暅原理及其应用》就像一颗遗落的明珠,高一错过了它,到了高三,还是没有引起绝大多数教师足够的重视.
学生在这道质检题的失败,折射出《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等栏目的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尴尬,即被边缘化,被置之不理.同时也是一種无声的呼唤,对于《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等栏目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真的可以当它们为边角料,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吗?教师真的需要沉下心来思考,教书育人,两位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是不能偏废的,但怎么融合?怎样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等栏目的内容教学与“正文内容”的教学相得益彰?
3 授人以渔
让学生理解祖暅原理不难,原理本身通俗易懂,难就难在利用祖暅原理求几何体的体积时,有一道坎,即怎样寻找到一个既满足祖暅原理要求,又容易求出体积的几何体.师者,传道解惑也.在探究半球的体积时,惑为怎么想到“去取一个底面半径和高均为R的圆柱,从圆柱中挖去一个以圆柱的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中心为顶点的圆锥,把所得的几何体与半球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图2(2))”?解惑:分析截面面积公式S1=πr2=π(R2-l2)=πR2-πl2,而πR2-πl2可以看成半径分别为R和l的两圆的面积之差,即S1可以看作是在距离大圆所在的水平面为l之处,半径为R的圆面上挖去一个半径为l的同心圆后,所得圆环的面积(如图2所示).
显然,这个半径为R的圆面可视其为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之截面,而在该截面上挖去的同心圆,其半径l正好等于截面和下底面的距离.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个挖去的同心圆,可视其为一个倒立圆锥在等高处的水平截面,倒立圆锥的母线与轴成45°角.它的底面半径和高均为R,这正是我们会想到“在一个底面半径和高均为R的圆柱中挖去一个以圆柱的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中心为顶点的圆锥”的原因.把所得组合体与半球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图2(2)).
在任意等高处,这两个几何体的水平截面的面积总相等,于是他们的体积相等.
参考文献:
[1] 栾丽娜.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以理科为例[D].河南大学:2015.
[3] 李菁.构建问题体系助探究动手合作实验促学习——以《祖暅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35):3-7.
[4] 张守江.也谈高考中的数学文化试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155-157+160.
[5] 吕圆.HPM视角下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曲师范大学,2012.
[6] 于道洋,宁连华.试论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1(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