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秀
摘 要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高阶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学习方式重构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引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大单元“活动”情境中真正实践“探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多维度提升。
关键词 活动探究 项目化学习 跨媒介阅读 素养提升
一、“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把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与教材中新的单元设计体系有机结合,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固有的实施困境,探索新的单元教学策略,是广大一线教师急需破解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行动,强调在真实的情境和实践中理解概念、形成高阶思维、引发核心知识的跨情境迁移与应用,同时打破课堂的藩篱,引导学生将学习指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未来成长。这与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思想及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编写理念完全契合。
二、跨媒介阅读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学习的策略
如何进行“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化学习整体设计?本文以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为例,以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设计理念为指导,探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活动·探究”单元跨媒介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策略一,明确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和核心驱动问题。
项目化学习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并将其形成本质问题。统编教材设置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新闻、演讲、诗歌、戏剧)都在单元开篇明确了本单元的三个活动任务:任务一侧重阅读鉴赏,任务二侧重综合实践,任务三侧重创作展示。每个阶段任务下又分成若干具体学习目标要求。整个学习任務群的最终指向都是实践创作和成果展示。八上新闻单元的核心知识可以概括为掌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并进行采访实践,完成新闻写作。在此基础上,可初步将其转化成核心驱动问题:“如何办好一份班级报纸?”这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新闻阅读的基础驱动问题。当前社会显然进入了数字化融媒体的时代,新闻在不同的平台呈现出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文本形态。
从生活实际出发并结合新课标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将单元目标发展为:尝试让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查找学习相关新闻知识,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为此,可以将核心驱动问题改进为“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媒介,创编一份报纸,或微信新闻公众号、微博头条新闻、网络电视新闻播报等媒介主题系列报道”。
策略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构大语文学习空间。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核心知识、锻炼高阶思维、形成能力经验”的基本前提。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要尽量“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是九月开学的第一单元,彼时东京夏季奥运刚刚结束,北京冬季奥运会正准备着开场,笔者所在的学校有着丰厚的足球传统文化。因此,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事件出发,以“记录青春汗水,传播激情梦想”为活动探究主题,创设如下真实的学习情境:
近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初中组)圆满落幕。我校女子足球队一路披荆斩棘,以全胜战绩获得冠军。请围绕本次比赛组织新闻采编活动,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媒介,创编一份报纸,或微信新闻公众号、微博头条新闻、网络电视新闻播报等媒介主题系列报道,记录或评述比赛台前幕后的新闻故事。
在这个“真实情境”下,学生要学会讲清楚整个主题新闻台前幕后的故事,多角度展现人物的品质风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意义价值,培养求真务实的媒介素养和冷静客观的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多维度提升。
策略三,搭建问题支架,以任务推动单元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编制符合语文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活动任务单,是整个项目化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根据新闻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群,结合新课标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设计以下活动任务框架:
一是项目启动。设置分解驱动问题:创编一份报纸(或主题系列新闻)需要哪些步骤?应该有哪些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办报需要的步骤,将已知和未知分类填写在项目进程卡上,根据单元“活动任务单”讨论报纸应有的内容。课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书籍等媒介,查阅资料,将“项目进程卡”填写完整,明确分工合作。
以八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活动任务单”为依托,教师介绍本次“记录青春汗水,传播激情梦想”主题项目活动的背景、单元目标、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成立若干小组“新闻社”(自主个性化命名)。明确核心驱动问题,快速浏览项目任务步骤,开展小组竞赛PK活动。项目启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新闻采编创作的兴趣,明确办报流程和新闻分类,能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图书、网络等媒介查阅资料,能在研究活动中体会团队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是项目实践。首先是新闻阅读与梳理。设置分解驱动问题:如何写好新闻?
不论表达的媒介工具怎么变,新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这个阶段的任务重点是指导学生从“新闻的角度”阅读新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托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说明,浏览六篇新闻文本,包括注释、旁批、补白、读读写写、技法点拨等自主学习“小工具”。通过比较梳理四种主要新闻体裁的要素,把握不同体裁的特点并填写对比表格“新闻信息卡”,自主建构新闻知识体系并形成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框架搭建”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适时辅导,持续观察,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体裁的写法特点,教师应适当挖掘课程深度,让学生注意新闻的传播价值,思考新闻内含的主观倾向和新闻立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习资源,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权威报刊,关注“新华社”“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等微博新闻号和微信公众号,观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东方时空”等新闻电视节目,打破视野限制,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跨媒介阅读关联,为下一步的实践活动任务准备好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媒介分析与选择。设置分解驱动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新闻传播?
在新闻单元教学中加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既是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也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多种跨媒介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初步尝试探究不同媒介表达的优势、特点和效果,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新闻传播。先选取同一题材不同媒介(报纸、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APP等)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夏季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全红婵相关系列、冬奥会的谷爱凌系列等,学生都很感兴趣。在众多报道中选取典型文本进行横向比较,做有效分析。试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如新闻标题、报道语言风格、时效性、平台优势等。在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媒介特征分析卡”。
当然,这个任务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可作为“双减”背景下分层次教学的参考任务或提升型课后作业。
三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设置分解驱动问题:一个主题新闻版面应该有哪些内容?
各小组“新闻社”围绕活动主题,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具体内容,制定采访方案。在小组合作探讨中确定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设计采访话题,草拟新闻采访提纲,并在课后实施采访计划。采访完毕,整理新闻素材,遴选符合主题意义的人物事件、图片、语音、视频资料等,汇编成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完成“素材整理卡”。
新闻写作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小记者”复习各新闻体裁特点,学习写作技巧。学生围绕版面主题,参照技巧点拨,根据采访素材每人完成一则消息写作,并在组内以“及时、客观、准确”为评选标准互相评选出最好的消息稿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或独立或分工合作完成一篇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其他新闻体裁作品。
四是新闻发布与交流。设置分解驱动问题:如何通过合适的媒介平台发布你的新闻作品?
教材活动任务单上最后的“拓展任务”指向的是整理新闻作品制作成报纸或新闻网页。通过之前的“媒介分析与选择”,把该拓展任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至他们常见常用的多种跨媒介平台,有效地激发“小记者”参与创作的愿望。除上述两种外,新增以下几种媒介创作供学生自主选择:创建视频新闻号,录制新闻播报小视频发布于抖音等视频APP;编制一期纸质或电子报刊;创建微博新闻号或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个多体裁主题系列新闻;承办一期校园广播活动。
以上跨媒介创作涉及文字、图片、视频、校勘、美工、排版、剪辑、播音、摄制、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实践技能,既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各自特长又考验团队协调合作能力,有效促进组员们跨媒介跨学科地整合知识、能力、资源等,将整个项目化学习效果最大最优化。
网络线上发布新闻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对学习成果开展小组内外的评论、点赞、投票和转发等活动,实时自评、互评、扩散,并能轻易打破小组、班级甚至学校的圈层限制,关联起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校社会,实现大语文实践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再次是展示项目成果,以评价促提升。“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的”。教材中本单元的最后一项环节是《讲述》,指向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结合这个课程设置来开展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活动。
在班级内开展“新闻直播间”模拟活动,进行现场新闻播报。各“新闻社”小组先组织组内交流互评,评选最佳作品、最佳小记者等。最后再分工合作,将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性材料和最终的新闻作品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并尝试运用所学“讲述”技巧,讲述“我们的新闻花絮”“我们的采访故事”等。其他组成员学会倾听,等每个组展示交流结束后,对其过程性材料、学习成果和交流情况分别进行评价打分。评价以自评、师评、生生现场互评和网络线上投票等多元叠加的形式,以过程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相结合为原则,并最终评选出“最佳选题”“最佳创意”“最佳传播”“优秀新闻社”等奖项。
评价不是最终目的,一个阶段项目任务的结束实际上是下一次项目化学习的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写“项目反思表”,总结经验,让学习进入开放循环的模式,为以后阅读新闻、编创新媒体或新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提供经验积累。
三、“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的反思
一是要精心搭建着眼于整体的学习支架。整个项目化学习中,“小记者”是活动主体,但项目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教师能围绕核心驱动问题精心搭建着眼于整体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引导下,围绕主题进行“阶梯式”驱动问题的推演,逐步实现由读到写、由输入到输出、由学习到创作的螺旋式提升与蜕变。
二是要合理建构符合具体生情的学习情境。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语文活动情境,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建设真实、多样、开放、跨媒介的大语文学习空间,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梳理整合核心知识概念,将文本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从“文本情境”向“真实情境”的迁移。
三是要灵活运用开放的跨媒介资源和平台。教师应打破教材和课堂限制,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特点,积极向学生提供可供阅读和使用的新鲜多元的跨媒介扩展资源与生动活跃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实现“1+X”的整体阅读效果,而且让学生关注现实、心系当下,有利于在泛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在分享、碰撞中实现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四是要巧妙设计覆盖全程的活动评价。评价设计指向单元核心知识、认知策略与学习目标,采用以终为始、逆向设计的方式,并贯穿项目始终。除在项目成果展示环节采取“多元叠加的形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外,根据驱动问题和预期项目成果,逆向设计针对每个阶段实践输出与表现的过程性评价也不可或缺。这种过程性评价可以和“项目进程卡”等任务单相结合,根据不同维度发展出相应的评价量规,并形成相应的评价量表。这些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既为每个任务阶段给出小结和建议,又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整个项目化学习。
综上所述,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重构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引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能让学生突破单节课的束缚,在真实的大单元“活动”情境中真正实践“探究”起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多维度提升。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跨媒介阅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PBL項目化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DJ2021A29)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