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继斌
摘 要:一线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承担着贯彻与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职责,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原则对当前的一些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数学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发展。文章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第二课堂;情境教学法;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0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22
新课改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指导,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标准。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全面认识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换,认识到新课改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一、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
对第二课堂的重视是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相对而言的,第一课堂就是指人们脑海中的传统课堂,也就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展开的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不同,第二课堂既与教材息息相关,又跳出了教材的限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第一课堂被教师所把控,导致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第一课堂正在逐步实现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作用。综上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引入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使二者在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被提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其旨在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创设出具体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基础知识。
首先,教师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新课改之后,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忽视,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逐步形成综合素养。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与概率”为例,教师要在第一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什么叫随机事件、怎么计算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等数学知识,让学生对这部分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且比较深入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仍然以“随机事件与概率”为例,教师在第一课堂上讲述完重要数学知识之后,就可以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分别装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球,组织学生随机抓取并进行记录,最后再计算每种颜色的球被抓出来的概率,实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
(二)依托具体实验
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较大,对待学习的热情也比较低,因而教师可以选用数学实验这种比较活泼的形式来构建第二课堂,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初中数学的难度相较于小学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尤其是立体几何的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习这部分知识比较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十分理想,这主要因为学生只是对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应用。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以“三视图”为例,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画三视图或者通过观察三视图判断物体的形状。这些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经常毫无头绪。基于此,教师要在第一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三视图的定义以及三视图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来观察的,并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物体的三视图。教师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构建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物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并给出条件“这个物体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方块搭建的”,进而提问学生需要几个小方块才能搭建成这个物体。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三视图这部分知识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作为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对于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正好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单一教学模式逐渐退出数学课堂的趋势,发挥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综合优势。教师只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开展更加新颖、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实现二者的密切配合。
二、创新数学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在传统数学课堂上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秉持新課改的理念来对其具体的应用方式进行调整,形成一种全新的数学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其对课堂质量的提高作用。
(一)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比较耗时的学习方式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单一方式,必须对其进行适度的应用才能保证其对数学课堂正效应的发挥。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做到对合作学习内容的科学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有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的内涵比较广,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能力两个方面来考虑,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进而发挥合作探究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二)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师本位向生本位的转变,只有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因而作为新课改理念執行者的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题目难度一般较大,并且课堂时间有限。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保证独立学习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合作探究学习与独立学习是互斥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习应该成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组织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保证其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为了保证独立学习的成效,首先,教师要做到合理分组,防止不合理的分组造成一些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游离在学习之外;其次,教师要设置小组组长,让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确保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参与感;最后,教师要严格要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纪律,防止一些学生借着合作学习的机会闲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四)发展学生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在传统课堂与新型课堂都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依据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来对其具体的应用方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形成一种适应新课改背景与要求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新课改在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之外,更加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合作探究技能就应该成为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在当今社会中,合作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作为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改自然也十分重视这项能力在学科教学中的培养,因而教师要在组织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做好合作探究技能的辅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表达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能够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数学作业设计质量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的总纲,是进行作业设计的导航仪,因而教师也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对作业设计进行调整,使数学作业更具科学性。在新课改背景下,一方面减负增效已经成为重要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数学作业肩负着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职责。因而在当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新课改背景,对数学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使数学作业能够起到促进新课改教育目标实现的作用。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应用题不仅占据了考卷的半壁江山,所占的分值也十分大,与现实生活问题联系得也更加紧密,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应用题的设计上。笔者以应用题为例,探讨了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优化设计方法,以给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应用题考情
课程标准除了对数学教学设计有影响,对考核评价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因而教师可以从应用题的具体考情入手对作业进行科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对当前背景下的应用题考查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中考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在不断增加,并且相较于新课改以前,对学生的建模意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考查要求。纵观新课改之后的中考题,方程类应用题仍然独占鳌头,此外不等式类应用题、函数类应用题在中考题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情况。基于对中考题型出现频率的分析,教师可以确定今后作业设计的侧重点,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其次,中考应用题的考题背景生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与新课改背景下生活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并且这种情况符合应用题的特点,在未来只会表现出更深入的生活化。
最后,中考应用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提高学生成绩也不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外,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深入发展。这对于解决当前“高分低能”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中考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了考查;另一方面,中考应用题中出现了一部分开放题,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了考查。
(二)确定应用题设计重点
新课改背景下,方程类应用题、不等式类应用题以及后函数类应用题是主要的考查类型,因此教师要基于考情对作业设计中的题量进行科学的调整。教师要将设计重点放在这三种类型上,确保作业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尽管这三种题型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教学模式不再是应试教育模式,不能以提高学生分数为作业设计的唯一目标,因而教师也要重视其他类型题目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生活场景。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与丰富,因此教师要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且在生活中积累生活材料,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应用题考题背景生活化的情况。
在生活中积累材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努力来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准备。同时,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来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材料。
(四)重视语言转换与呈现方式的转换
纵观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应用题的考情,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在阅读完题目之后产生思路,浪费了做题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考情来对应用题的设计进行调整,重视语言转换与呈现方式的转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应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的锻炼;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从不同的题目呈现方式中提取表格材料、文字材料、图形材料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完成解题。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念与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更加需要教师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合作探究模式、作业设计作为数学课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得到了充分重视,可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仇贵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中华少年,2019(12).
[2] 李宝飘.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1).
[3] 张开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6(4).
[4] 张科.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5(8).
[5] 代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J].新课程(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