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岳
摘 要:按照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使教学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注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其自主思考和领会课本知识。议题式教学作用与此深度吻合。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展开分析,结合议题的选定和学生的参与问题,从乐议好学、善议会学、深议爱学、博议拓学四个角度,提示教师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用议题式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创新性思考,使其形成良好道德与法治学习思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11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39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之一,议题式教学在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与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议题不仅被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还被视作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在课堂建设和具体教学中巧妙转化议题式教学手段,立足学生学科思维与认知特性,搭建议题金字塔,带领学生勇攀高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议题的选定问题
由于缺乏对议题式教学的专业认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教师将议题简单地视为问题或话题,在选定议题时过于随意,直接挪用其他教师曾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或话题,并未充分考虑其与本班学生道德与法治议题式学习需要的适切性[1]。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议题,尽管积极地对相关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也不能准确把握对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思辨有限,学习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二)学生的参与问题
议题式教学本是一个活泼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议论中增强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其自主探究热情。但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议题式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经常會对学生议论的方法、思辨的过程作出限制,使其依旧难逃“被动”,无法在议题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议题式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此外,在一些课堂上,由于议题丰富性不足,学生思辨和讨论浮于表面,并未深挖学科逻辑背后的学理性,挑战与效能感不足,也在日积月累中减少了他们的议题式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二、以议题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建构
(一)乐议:选定精彩议题
精彩的议题是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乐于议论、乐于展开创新性思考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以乐议为前提选定精彩纷呈的可议内容。
1.用生活素材,让议题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目标与现行教材具有一个共性——紧密衔接生活。无论是在道德还是在法治层面,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展开探究都是为以更正确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为此,教师在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时,可先在生活素材中选定议题,使议题更加生活化,充分激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促进其生活经验在课堂议题式学习中的迁移。具体来说,教师应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经验,在生活中挖掘与教材“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义务相统一”等内容相关的真实事例,以学生普遍关心的生活现象为主,梳理资料,设计议题,确保其能被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将议题与资料一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议论,说明对资料、现象、事件的看法和对事例产生不同看法的理由,使学生化“书本化”学习为“生活化”探究,提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取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效果。
2.用学生发现,让议题巧生成。苏格拉底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参与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组织课堂议题式学习活动的方式不当;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议题与其预期不符,无法将其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勾引出来。要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数不胜数的发现利用起来。比如,在设计课堂议题式教学方案、确定需要讨论的话题时,通过导学案、线上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信息、讨论自己的发现,再根据其具有一定深入探究价值的发现设计议题。议题在学生的发现中自主生成,由学生自主创设,将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性体现出来,符合他们关于“在课堂讨论什么”的预想和假设,从而将其内心深处的讨论与思考欲望勾引出来,让课堂更有活力和生机。
3.用两难话题,让议题有争辩。网络流行语“双标”的背后,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如何在“两难”中做出利己也利他的正确抉择不仅是大多数人的困惑,也是初中生应当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选定精彩的议题时可以立足于“两难”话题[2]。比如“青春期的好朋友之间有很多秘密,有的无伤大雅,有的却涉及是非问题。有人说,真正的朋友要保守秘密;也有人说,真正的朋友要适时告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就是一个“两难”的话题。教师提出话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站队”,先选择一个观点说明自己的立场,再收集资料、佐证观点,以“队”为单位,与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辩论。思辨在辩论中加深,争辩越来越激烈,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是非对错、价值观进行深入探究,使其真正理解“诚实守信”的内涵,学会如何在“两难”境地中做出利人利己的正确选择。
4.用情感要素,让议题有温度。道德的本质是人情,法理之外也不外乎人情。道德与法治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应是有温度的教学,这决定了情感要素在选定议题中的地位。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的情感内涵,在选定议题时以情感为切入点,由情入题,由情引议,启发学生一层层剖析情感背后遵纪守法、以德律己的真正原因,增强其交流、讨论和思辨温度。比如在“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便可以“教师”职业的真实感悟为议题,将真实的情感分享给学生,引导其展开自由讨论,从熟悉的“教师”职业开始层层剖析“职业道德”情感内涵,在情感层面升华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形成有温度的价值观。
(二)善议:情境支持议题
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对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思辨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融合应用情境教学法,在情境中为学生思辨提供关键支持,促进其由“乐议”到“善议”的积极过渡。
1.问题情境。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在有效的问答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不同启发,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其对知识的思辨和讨论,这决定了问题情境在议题式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议题时,可以根据议题内容提出一些递进性问题,逐级引发学生对议题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在“权利的界限”议题中,教师可先以“在国庆出游时,你和家人的航班因故延误”为背景,提出问题“在这一情况下,你和家人可以如何行使权利”,再假设“有旅客在得知航班延误的消息后,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提出“这位旅客行使权利的方式有哪些不妥”“怎样在行使权利时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两个问题。问题呈现递进关系,发挥情境支持作用,自然可以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对议题进行探究,使其由表及里地掌握教材内容。
2.媒体情境。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议题式教学支持情境创造了绝佳的便利条件。为保证情境的直观与形象,教师可以根据议题特性,在教学中尝试创设媒体情境,让信息化教学与议题式教学共同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思辨性探究。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选定议题时利用互联网搜索、下载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通过适当处理使其成为讨论议题的情境素材[3],进而在课堂上一边在现代化教学软件中出示素材、创设媒体情境,一边引出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提醒其结合情境说明自身观点,使其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情境。课堂因媒体情境的出现而更加活泼,整个教学沉浸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对学习效果的正面影响不言而喻。
3.角色情境。共情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影响学生议题式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道德还是法治,本质上都是对人的约束,是人们在无数活动中总结的经验、制定的规则,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进行换位思考,与不同人、不同经历共情,才能真正理解坚守道德、遵守法律的内在原因,达成有深度的思辨。而角色情境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对事件、问题的换位思考,促进其主动共情。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一步推进议题式教学时,还可以创设角色情境,根据议题相关事件以及学生思辨对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分配不同角色,以“角色扮演”为“创新性思考”搭建跳板,先让学生想象、介绍、扮演、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与角色形成深刻共鸣,再引导其陈述自身的想法,在角色立场上,说明对议题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既是道德与法治的探究者、议题的讨论者,也是课堂情境的建设者,不仅可以在课本、讨论和充满共情的换位思考中形成对议题的独到见解,还能显著提高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客观分析和主观体验的平衡中理解事物。
(三)深议:任务驱动议题
使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深刻的分析,需要使其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生成理性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这是任务的驱动功能。教师根据初中生思辨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时,可以任务为驱动引发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3~5人为一组,将议题当作一项探究任务对待,合作展开讨论和思考[4]。比如,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议题,教师可安排“讨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办法”任务,使学生先在小组中收集资料、结合真实案例抒发见解,再在小组之间交流想法,最后向教师汇报结论。小组合作中,学生一边清楚地表达自身见解,一边学习其他同学辨析问题的方法。组间交流中,学生再次深化对他人学科思辨的模仿和学习,均可驱动其对道德与法治探究任务的深度思考,使其触及知识本质,增强学科思维理性程度。
此外,在任务驱动中,学生还可以自主制订议题讨论计划,转换以往“跟随教师思路展开议论”的学习模式,进一步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该变化中,学生根据议题制订针对性探究学习计划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样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四)博议:拓展丰富议题
博文才能广识,博学才能广记,博议才能广思。在议题的多维拓展中,学生自然可达“博议”之态。因此,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的开展,教师还应以丰富议题为目的,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适度拓展议题。
1.内容的拓展——社会热点。在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将视线集中在时事热点、社会新闻中。基于课堂议题式学习,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与日俱增,也因此愈发关心社会生活,每一个热点新闻都有可能牵动他们的思绪。并且在中考中,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也是经常考查的重点内容,教师唯有使学生在课堂思辨中提前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才能真正地为其应试实践保驾护航。教师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电视新闻、报纸、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多元媒介,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热点新闻、整合时事政治话题,并将其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类[5],进而在课堂上根据课本知识类型将拓展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其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热点新闻、时事政治展开自由讨论,在思辨中发表关于社会生活更深刻的看法,逐渐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目标。
2.形式的拓展——社会实践。教师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形式进行拓展,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大课堂”展开创新性思考。陶行知曾在“社会即学校”理念中提出“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这一主张,其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同样适用。教师可以扩大学生思辨范围,以社会为课堂,有策略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后将视线转向社会,在亲身实践中继续探索议题相关要素,总结经验和看法。之后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社会实践经历”为议题围绕不同的实践经验或感悟展开讨论,让议题式学习在“小课堂”与“大课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议题式教学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一环,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是对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是为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探究性、思辨性、创新性学习需要,是使其在开放性、综合性、指向性的学习中实现深层次发展的重要举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正视于此,立足实际,将议题式教学手段科学地引入课堂,启迪学生思辨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尹娜.真实情境的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13.
[2] 仲崇柱.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
,2021(11):130.
[3] 陈燕.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J].第二课堂(D),2021(2):42.
[4] 王晓波.守好法律底線 永攀道德高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尝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6):21.
[5] 高燕.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2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