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2023-07-13 09:30独锐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5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新课程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独锐锋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小学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彼此整合,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由于小学语文学科中拥有多样化的心理资源、且与心理课程资源存在多重契合点,使得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语感、文本和意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多元开展教学评价,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整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育

语文学科是最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文化素养培养的基本导向,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做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的教育升级。在对语文课程内容资源进行观察分析可以看到,语文学科教育突出情志熏陶、精神塑造的关键作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其中大量的语文资源还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健全心理环境。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小学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彼此整合,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心理元素,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进行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升级。

一、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核心机制

语文教师想要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通过语文人文性来培养学生心理环境,需要明确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在机制,避免在融合教育中出现刻板、僵硬问题。本文认为,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彼此融合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在机制原理,需要教师进行把握。

(一)语文学科当中拥有多样化的心理资源

语文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来源于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从人的视角出发的人文属性。结合语文课程教学整理,本文认为,语文教育资源当中具有直达心灵的教育资源、引发情感共鸣的教育资源和塑造内心文化价值的教育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挖掘与合理运用是实现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彼此融合的关键。

首先语文是直达心灵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语文提供给学生的良好感官体验,语文当中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应用实践,每一个应用实践环节都需要学生通过心理感知来实现理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的感知,形成直观知觉,得到想象力和思维的锻炼。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听说训练,实现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结交朋友,形成更为外向的性格。其次是语文资源内容重视情感体验,语文课文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强调情感特性。学生在进行这类作品阅读中,需要透过文字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获得共情的体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类实现心理稳定的关键因素,通过情感宣泄情感引导等心理手段,能够帮助人平复心情,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语文的情感体验可以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最后是心理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认同。语文所展现的人文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中所形成的对于心灵的关注,利用文化所进行的精神价值塑造,更多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学生在认识文化、传承文化当中,能够近距离地观察文化历程,感受文化魅力,形成文化价值信念,最终生成积极向上的内心信念,净化自身的心灵。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视作是语文教育在资源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关键契机,需要教师精准把握、巧妙设计,将其融入教学中。

(二)基于课程资源理论的理论系统建构

除了语文内容资源层面与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内在契合点之外,在以往的教育理论系统当中,也存在对于语文与心理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研讨,研究人员通过搭建系统化的理论来明确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主要模式,帮助后续教学改良升级少走弯路。其中最为关键的理论是课程资源理论,该理论对课程内容、资源特色和资源教学整合应用提出新的教学看法,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理论有着不同的教育导向重心。课程资源理论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语文教材,但语文教材中蕴藏的显性心理教育资源,如知识等内容比重较小,加上心理的内在特征,语文课程中心教育资源更多地表现为隐性资源。而在心理课程资源理论中,隐性资源能够更加适应心理教育这一长期的心理过程,可以发现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与显性资源相比,语文课程中隐性心理教育资源更具优势,两者在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有一定的契合点。在进行融合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能够兼顾语文课程资源理论和心理课程资源理论,通过不断打通教育通道,进行融合的资源开发,找寻到关键性的教学要素和教学中心点,使二者结合的更为巧妙、自然。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的要素开发

站在资源契合与课程资源理论渠道融合教学系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要素,分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进而完成教学设计与开发,提高融合深度,发挥教育引领实质作用。

(一)语文语感具有显著的心理调节作用

语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本质为思维结构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和感知的一种逻辑通路,其背后拥有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需要通过语感的教育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的感知中所发生的思维变动,实际上是自身心理调节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语感中保持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学生需要借助语感的方式来强化人际交流,实现精准的语言内容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对语言内容进行预感判断中,也起到对于情绪进行侦测、对于心理进行理性调控的作用。语言文字当中往往蕴含着多义性的情感内容,学生通过大脑思维对语言进行处理,会实现对于情感的判断。以上两个方面表现了语感的心理调节作用,标志着语感教育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入条件,融合教育教學工作当中。

(二)语文文本的情感激励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优中选优的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审美内涵的作品,这类作品除了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理解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多通过文章赏析阅读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实际上是对文学家情感世界的赏析,他们赏析中能够生成对于文学家精神情感的判断,从而实现共情的良性情感体验。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透过共情的方式,完成了心理认知的建构,并借助心理暗示,使学生在文化审美感受中获得了自我的认同和追求卓越的自我超越。这对于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环境来说,起到了极大地净化作用。

(三)文学意象的精神塑造

汉字是语文文本的表层,而意象是师生在语文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是文本形象与读者心象视域相融合的产物。可以说,意象是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儿童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联想文本构建起意象世界,进一步体味可以让儿童体会到文本之外的意味,对于生命和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帮助其构建起生命意义。小学语文课程中也包含了诸多意象。因此,通过文本的阅读,儿童可以更加深入地进入相关的意象世界,对人物个性特征、作者心理变化、时代民族精神、自然人文环境等进行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儿童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背后的世界,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心理活动,心理与文本得到了融合,进入意象之中,其中的人、事、物也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对自身心理世界产生影响。语文文本中的意象绝不只是呈现在书本中,其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因为诸多的文本本就是作者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因此儿童总能够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意象世界的身影。意象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接,能够实现作品世界到学生生活世界的转化,外在的文本意蕴能够在生活中内化为儿童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内化中,儿童心中对于外界生命生活的认识变得丰富与深刻,生命境界、文化品质、内在素养都得以提升,达到心灵的满足。

三、融合教学下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一)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彼此融合,需要达成的目标需要同时包含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教学目标。本文在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设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为认知发展目标、情感体验目标以及品格塑造目标。

首先认知发展目标主要是对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利用鉴赏下的情感要素来塑造良好的文化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生命,使学生在文学熏陶中逐渐养成积极进取、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信心,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文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通过语文活动强化学生文学体验,形成生命价值观念。

其次是情感体验的教学目标,情感体验可以视作是语文学科赠送给学生的一份文化“礼物”,学生凭借着自身的情感,在语文世界中徜徉,找寻到与自己情感体验相契合的文化对象,最终实现文化共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感到孤独、感到内心世界的困顿时,可以通过语文情感体验的方式找寻到世界上另一个相似的自己。通过情感对话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心灵的释然。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情感释放和情感宣泄,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正向的世界观认知,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与自我。

最后是品格塑造目标。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激越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文化情操,对于学生具有震撼作用效果。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掘这些文化内容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行,使学生通过学习效仿优秀文化人物的方式,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建构正向心理世界的主观能动。通过教育塑造,学生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产生了迎接挫折、面对挑战的精神信念,在遭遇到生活压力或者学习压力中,学生能够做到挺身而出,寻找解决方法,而不会自暴自弃。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获得了积极向上的心理价值。

(二)心理塑造的语文单元设计

为了实现语文与心理的双重教育目标,积极开发与心理相关的语文内容资源,实现融合教育创新,笔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多个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突出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特点。

首先是设计生活适应培养单元,通过语文课程内容,开展“美丽校园我的家”主题写作教学活动。教学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核心场景,引导学生整理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开心的事情、有哪些悲伤的事情,通过语文写作的方式,将这些事情表现出来。学生通过书写喜悦的经历,获得良好的情感认同。通过开展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表达自我的积极心理,同时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的适应能力。

其次是自我认知培养单元,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形成情感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设计“我们与众不同”主题单元,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鉴赏活动项目,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针對学生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持鼓励态度,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搜集资料来进行内容和论据的扩充,验证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不断进行相关资源资料的检索和整理,形成更为牢固的自我观点。教师组织开展演讲赛活动,利用演讲赛场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与众不同思想的机会。学生在活动当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提升,得到了积极的心理支持。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样需要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教师需要创新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系统,取代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本文建议小学评价中,需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从学生正向心理反馈出发,利用过程性评价提供给学生肯定与鼓励。首先要优化教师评价,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评价维度,采用综合性评价指标,针对学生阶段性成长成果做出全面评价、正面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在评价时常用一些亲切、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让儿童树立自信心,为儿童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除了教师评价外,综合评价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等方式,搭建多主体的良性评价氛围,使教学评价能够发挥心理健康的引导功用,体现出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相互融合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小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3):11-13.

[2]王恭连.随课潜入,润心无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新读写,2022(15):61-63.

[3]韦海燕.让心理辅导策略支起语文自信之花——《初中语文学习心理辅导策略研究》报告[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6):81-83.

[4]苏琴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8):133-134.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新课程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