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对应性教育新路径

2023-07-13 09:30李保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立德树人双减

李保

[摘    要]在“双减”政策下,初中生作业时间减少,活动实践时间增加,为创新性地加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更多便利。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与时俱进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形式和内容,课内外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学校、教师、家庭层面强化“双减”政策下的立德树人工作;结合课后服务和托管工作、利用孩子在家闲暇时间、抓住节假日休息时间,开辟“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对应性教育活动;通过教活德育教材、融入红色文化、发挥经典作用、培育各方合力,创新教育内容。

[关键词]“双减”政策;立德树人;创新策略

一、开辟“双减”政策下的立德树人对应性教育

(一)学校层面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在初级中学,立德树人工作除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外,还按部就班地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作为日常教育内容不间断地进行。从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始,到周五的卫生大扫除结束,从习惯养成、纪律遵守、学科教学、班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扎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和校外自主支配时间的增多,无形中为立德树人工作拓展了空间。而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源,促成学生的全面、健康、長远发展。鉴于此,瞄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强化“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工作,不放过学生在校内外任何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一是认识“双减”政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要求,通过明确立德树人的宗旨、理念和目标,以“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为契机,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为标准,丰富立德树人内涵,将课程标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把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场景化、生活化。二是有“减”有“加”,把作业“减”下去,把实践与活动“加”起来,通过指导家长解决“双减”形势下“多出来的时间怎么用”“周末怎么过”等问题,加强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地位,化解家长的焦虑与烦恼,适应家庭教育的新形势,提升学生自主可支配时间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层面

“双减”背景下,从教师层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经箭在弦上。“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是关键,因为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双减”政策的落地,凸显的正是德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为立德树人工作拓宽了更多的实施空间。从表面上看,“双减”政策减少的是学生的作业量,其实增加的是教师的工作量、提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初中教育教学在“双减”之前尽管也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但是主要针对的还是学生智力的提升,因为智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竞争力。长期以来,高考对人们的影响力巨大,成绩或已无形之中成了衡量学生价值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提高分数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尽管教师都清楚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工作上下的功夫和供给的资源少,立德树人工作往往成了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教师全员育人的劲头不足、力度不大。而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强化立德树人工作,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三)家庭层面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成绩,对于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模糊,导致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培养的弱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辨别是非的意识弱、经验少、能力差,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重视。有些家长除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不在意孩子的其他问题,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有些家长在整个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过分溺爱孩子,养成孩子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从家庭层面尤其要加强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对孩子的立德树人工作,与学校一起实施家校共育措施,促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开辟“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的对应性教育活动

“双减”政策是对“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一个最好注解。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依赖于班级建设。“双减”政策下,校内课后服务与托管时间的加长、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减少,都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一)结合课后服务和托管工作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

初中生对各类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趣味性强的东西。结合课后服务和托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充实课后服务和托管工作内容,而且能够增强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例如,以学校的花圃或种植园为活动领地,引导学生用双手呵护小苗成长,从春天的播种到夏天的除草、施肥,甚至筑畦搭架,用爱心、细心关爱绿色生命,通过花草树木的种植管护,关注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的“生态平衡”关系,探寻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启发他们在润养生命中体验和谐发展的真谛,培养关爱生命、爱好环境的美德。再如,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人人讲说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动人故事,从《小萝卜头》《闪闪的红星》到《江姐》《铁道游击队》等等,学习红色经典作品中为了祖国、为了战争的胜利而放弃一切、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感受人物不放弃、要坚持的美好品德。这些立德树人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学习,在活动中体验真善美,渗透性强,教育效果好。课后服务和托管期间的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具有广泛的载体,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品德结合起来,追求立德树人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二)利用孩子在家闲暇时间进行立德树人实践活动

“双减”政策下,孩子在家时间的教育更需要家校合作。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把孩子居家闲暇时间的教育重点和教育方法向家长进行宣传,并围绕家庭教育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回访和督促。同时,把做得好的经验向其他家长推介,或者请模范家长以讲座的形式对其他家长进行宣讲,以充分调动家长对孩子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例如,通过劳动养成学生良好品德。家长一般忙于农活,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让孩子在体验收获的劳作、感悟生活的不易,体会父母的辛苦,对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珍爱生活、感恩父母等良好品德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再如,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孩子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像在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构思和智慧为爸爸、妈妈制作贺卡,表达对父母的爱。或者为父母洗一次衣服,端一回洗脚水,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创新性地教育孩子,就能让孩子利用好闲暇时间,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抓住节假日休息时间参观青少年教育基地

由于一些地方青少年教育基地少,家长可以带学生去村上、镇上的敬老院,让学生帮老人洗衣服、洗头,为老人做顿饭,等等。也可以领学生到城镇上参观纪念馆、书画展等,参加各类公益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带学生到周边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人文教育、法制教育、改革开放成果体验、新建设示范等基地去,在参观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了解现代法制观念和知识,体验现代经济建设成果,以此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提高学生道德内化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开辟“双减”政策下的立德树人对应性教育内容

(一)教活德育教材

“双减”背景下初级中学的立德树人工作,主阵地还在课堂。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选材上很好地融入了新时期的德育鲜活内容,这就为教师活学活用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一是挖掘、扩充教材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典例形象生动地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上,既注重传统节日、礼仪、民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重格言、名言、警句以及古代经典作品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让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像挖掘《快乐过新年》《团团圆圆过中秋》等的传统文化,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品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二是搜集、整理、补充课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材料,丰富教学内容,由近及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用优秀、先进人物的事例,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由浅入深,有的放矢,诠释德育内涵,以此有理有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循序渐进,由量致变,强化教育效果。例如“友善”,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友善”教育点,通过不同学段的教育反复提升学生认识。我们知道,学生年龄段不同,其教育需求也不同。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教育效果就佳。像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需要有一种自我适应能力,就需要教师抓住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在教学中重点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八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了初中生活,有进一步扩大交往的需求,但是往往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他们合作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其升学需求强烈,就需要教师结合中考复习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信心,使他们能自如地接受中考的考验。

(二)融入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思政课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既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绝佳资源。为此,在初中立德树人工作中就要融入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一是有效彰显其教育价值,丰富其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建党、建国纪念日,组织学生寻访本地红色革命历史遗迹,搜集红军血战河西的故事,举办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增设地方红色文化课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讲座等等,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红色文化兴趣,主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进行红色文化和立德树人工作的融合研究。例如,通过设置红色文化课程,开设红色文化讲座,邀请红军后代和红军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上课,增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真实感,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发挥经典作用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先进教育因子,创新教育方式,让历史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中彰显出惊人的时代魅力。例如结合端午节,联系古代爱国人物屈原,讲故事,续传统,以这一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育学生感知社会的温暖,“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同时,唤起学生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珍惜,从而强化爱国情怀,让传统文化契合社会需求,焕发出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再如,结合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通过App、VR、3D等多元化、时尚化的传播方式,利用新视窗或各种网络视听平台,把传统文化置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之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毕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在学校中,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邻里友善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经典教育资源。所以,在内涵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或拓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立德树人新要求,不但在当代社会流行起来,重新散发出新的灿烂光芒,而且让它成为教育学生的经典资源,常挖常新,常用常新,发挥教育学生的经典作用。

(四)培育各方合力

初中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在思想践行、活动实践中得到深化或升华。任何先进的思想理念,离开了现实实践,均为空头支票,带不来任何收益。立德树人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在践行中得到吸收、深化与升华,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好了,形成了合力,立德树人工作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就家庭而言,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在个人层面教育学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与品德,就能把一个家庭的风气和文化体现出来,就能把传统伦理道德很好地传承下来。就社会而言,从社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内容,处理人和人、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中和细致入微的点滴生活中感知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杜绝、避免不良思想或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侵害,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认知上的深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胡媛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8).

(責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立德树人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