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3-07-12 15:31许志松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生本对话,让共生萌芽;生生互动,促共生发展;师生同长,待共生结果方面。文章在分析共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在激趣中开始、在整体中感知、在诵读中品味、在感悟中深化、在读写中升华、在拓展中延续六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愿景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共生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共生课堂 内涵要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40-03

“共生”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物学研究领域,指的是几种不同生物之间长期相处在一定环境中所形成的紧密共存、互利发展的关系。随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共生”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展,延伸至社会各大领域之中,教育学界也就此提出了“共生教育”的理念。共生教育,就是尊重教育双方的多重需求,创设多元共生的教育环境,运用共生理论促进教学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成人达己”。通过自助预学、互助研学、师助导学、应用拓学等环节,师生之间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方法,自主思辨想法,融合形成共识,反思拓展成果,培养核心素养。学生舒展着天性,彰显着灵性;教师愉悦地工作,卓越地发展,师生共同绽放精彩。

一、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内涵

教育的原点是促进人的发展。共生课堂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自然、自主地生长,其基本内涵包括生本共生、生生共生、师生共生三个要素。

(一)生本对话,让共生萌芽

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多元的,學生通过阅读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情感的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揣摩作品中文字流露出来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家的特殊情感,使学生与作家、与作品高度融合,领悟文章的独特写法,这样学生才能赏文中之景、品文中之意、入文中之境、悟文中之情。生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发射与接收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文本就像是一个雷达,向每一位读者发射一连串的无线电波,而读者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主动吸收、消化、领会,以自我的方式反馈至课堂理答上。换句话说,文本所散发的魅力并非静止、凝固的,而是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从而以个性化的方式接纳,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生生互动,促共生发展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思辨、补充等,常用形式为:小组合作,搭建共生平台;集体交流,点燃共生火花。首先是小组合作,搭建共生平台。这种形式主要以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如果学生的思维、思路有共鸣之处,那么彼此间的交流就会趋向融洽,在观点、见解等方面达成共识;如果学生的观点、见解有分歧,那么他们就会讨论、争辩,互相补充,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其次是集体交流,点燃共生火花。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都会围绕问题展开:大家同意吗?大家还有补充吗?能不能更好?谁能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的认知与感悟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发展和提升。在课堂上,不同的文本、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课型产生不同的智慧,课堂会因生生之间的互动而融洽、精彩。

(三)师生同长,待共生结果

共生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师生同步生长。教师的生长是学生生长的基础和根基,学生的生长是教师生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修正先前的预设,促进教学生成更加精彩;学生不断修正偏离的思考,促进思维走向高阶。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三还”:变以教为主为以学定教,把生本课堂还给学生;变琐碎提问为学法提示,把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变个体学习为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的学习,把互助进阶还给学生。师生彼此任务驱动,互动交流,共同生长,产生好的结果。

语文学科强调“语之有道,文以化人”。语文共生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精神成长,每一次课堂的思辨,每一篇文章的品析,都让师生双方收获真趣味、真进步。这样文本、学生、教师共同生长的过程,才是鲜活有力的和谐共生课堂。

二、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师应秉承共生课堂理念,深入探索教学模式,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是郭沫若的一篇抒情散文,高度契合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单元人文主题。赏析该文本,会让读者对大自然的一花一鸟和富有情趣的乡居生活心生向往之情。本文以《白鹭》为例,谈谈共生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在激趣中开始——情感与趣味共生

出彩课堂,导入先行。精彩的语文课堂导入可以定下基调,将学生的思维拉进语文的世界,因此想要设计一堂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必须从导入入手。情趣共生的开始,将为课上的生生共生、师生共生做好铺垫。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一个环节:众鸟比美,突出主角。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几种鸟的图片并提问:“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各展其美态。白鹤、朱鹭、白鹭、苍鹭,你觉得谁更美?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内驱力,在对比中突出了白鹭在学生心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让内心情感与学习趣味共生。

(二)在整体中感知——学习与理解共生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紧扣单元要素与教学目标布置初读任务,学生自主思考,实现生本之间的隐性对话。其次,在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进行小组探究,实现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适时追问、引领提升,实现师生之间的共生对话,这样的对话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发表思考后的观点,并在其阐述后加以引导纠偏,使得共生课堂在对话中生长。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初读全文,感知爱意。在检测生字词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由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在众鸟中尤爱白鹭,请你从文中找找主要原因是什么。在集体交流中,学生主要提出三个观点:“白鹭是一首诗”“白鹭是一种美”“白鹭是一幅画”。不管学生从哪一点来谈,都能找到文中对应的段落,从而实现感知全文、明确主旨的学习目标。

散文教学不只是分析人物,还要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通过提炼文眼或关键语句,可以有效走进作者的内心。教师在共生课堂中以精心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体感知、表达见解、活用文本,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生长,真正实现了学习文本与理解感知共生。

(三)在诵读中品味——想象与表达共生

单纯的讲解是枯燥的,而诵读是充满趣味的;讲解让人知道,诵读让人感悟,会赋予作品不同的生命。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学生不断深化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把握,寥寥数字在他们的诵读中彰显趣味。在个人读、小组读、合作读、示范读等多个环节辅助文本学习后,达成个性化解读,最终实现生生共生、师生共生。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多样诵读,爱之入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白鹭美,散文诗的语言更美。首先,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其次,将教师范读与全班齐读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感悟写法,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白鹭外形美”这一问题,在品读中重点抓住对比和排比的修辞作用,感受白鹭的形态美。再次,配乐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自我的画面感,对于学生在交流时的独特感受与个性想象都值得肯定。例如清田独钓图,自然灵动,水墨韵味;清晨望哨图,清新悠然,浮想联翩;暮色低飞图,安定闲适,安静怡然;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图画谈感受,体会到“白鹭动静皆宜,美如画卷”的意蕴。最后,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诵读全文。可以利用板书回顾写作内容与思路,强化意义记忆;利用图画加深理解与感悟,强化形象记忆;利用诵读增加情趣,强化语感记忆。这样将文本读了几遍,有效地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诵读是多感官齐参与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眼睛专注、嘴巴发声、耳朵倾听、心灵识记,它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共生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朗读,学会表达。在课堂上,教师以自身的朗读教学调动学生的交流和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反馈来激励教师的教学,从而形成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巩固所学,实现画面想象与情感表达共生。

(四)在感悟中深化——体验与运用共生

鲜活的生长性是共生教学的根本特征,这种生长性依赖于共生原点——语文要素,只有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才能让它更具有生长能力。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四个环节:补充扩展,丰富意象。为了让学生领悟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并探讨诗中白鹭的意义象征(直上青天的白鹭象征自由,雪白的羽毛象征纯洁,优雅的姿态象征高贵)。其次从谐音入手(“鹭”与“路”),课件展示一只白鹭与芙蓉花同框的画面,引申寓意为“一路荣华相随”;一只白鹭与牡丹花同框的画面,引申寓意为“一路富贵相伴”。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在赞美白鹭吗?最后师生总结:作者除了表达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有可能是在抒发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高尚节操的追求。

教材文本不只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背后更隐含着作者独特的经历、深刻的思考。在意象不断丰满的过程中,教师对资料进行补充、归纳、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全面、深入、独到,实现师生间的深度对话,同时促进学生意象体验与高阶运用共生。

(五)在读写中升华——阅读与习作共生

教材文本是优秀的范文,所选都是名家大作,教师应该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由读到写的过渡。教师要以课文为支架,带领学生观其景、感其情、悟其道。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五个环节:联系生活,迁移表达。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事物,仿照课文的开头,围绕开头写几段话。学生可以仿照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也可以仿照第六至第八自然段,甚至还可以写一篇完整的习作。

读与写互相支撑,互为补充。读写融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寻找匹配素材,结合文本支架寻找行文方法,读写并行,让课文阅读与习作实践共生。

(六)在拓展中延续——实践与创新共生

教师应该打破单篇教学的限制,以课内一篇带课外几篇或者几本,实现“1+X”的优化效果。教师对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旁征博引,内外结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在《白鹭》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第六个环节:拓展阅读,得意得言。《白鹭》一文是郭沫若作品《丁东草》中的第二章,教师可找出《丁东草》三章中的另外两章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丁东草》的第一章《丁东》表达了思慕之情,语言表达沉重滞涩;第三章《石榴》结构严谨而自然,叙议结合,抒发的感情坦率而热烈。教师可推荐学生三章共读,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不同的行文风格,让学生“得言入意、入文识人”。课内和课外有机融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大师的风采,让阅读实践与见解创新共生。

在共生课堂模式的推动下,课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一切都在互动、生长。在语文共生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在为学生的生长搭建桥梁,为教师的生长搭建台阶。共生课堂的研究让教师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面对文本时应“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师生通过沟通、合作、競争,实现共生共长。

回顾来路,让教育真实发生,让学习真实发生,让生长真实发生,这是语文教师始终坚守的教育情怀;展望,语文教师应继续沿着品质教研之路,带着不懈追寻教育真谛的热忱,向着共生课堂更广阔的天地前行。

许志松 / 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厦门 361026)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