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3-07-12 15:31:47张月珍张琴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张月珍 张琴

【摘 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关系。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融合,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语言美感的训练,强化意境感悟的训练,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构建跨学科的多元审美体系,从而使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认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完善人格品质,提升审美修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27-03

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功能。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审美教育已逐渐走进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美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鉴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学生接受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审美视野,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同时,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这对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大有裨益。相反,如果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单纯的讲授,这样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审美教育来为其增添光彩,审美教育也需要语文教学来为其保驾护航。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效果有待加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审美素养不足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侧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讲解上,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可能存在不足。首先,教师自身接受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很完善,一般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往往忽视对教师进行审美熏陶,这就导致教师在审美教育方面可能缺失,难以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影响。其次,由于教学任务较繁重,部分教师难以再花费精力去学习审美教育的相关知识,去进行审美活动的设计和策划,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审美教育方法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审美教育方法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能够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产生审美体验,再将这种审美体验融入写作之中,这就形成了审美教育的整个流程体系。虽然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固定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学生在阅读不同文章时可能就不容易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的方式多样化,采取朗读、吟诵、分角色读等方式,还可以设计新的审美教育活动。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下的戏剧单元,有《雷雨》《窦娥冤》的戏剧节选,教师可带领学生以戏剧表演的方式来感受人物的情感。总的来说,多变的审美教育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多元审美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审美教育的作用被忽视

之所以审美教育没有成体系地发展起来,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重视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往往只看重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没有格外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认知,提升审美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审美教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较好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审美鉴赏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语言美感的训练

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学生通过鉴赏语言文字,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逐渐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抒情散文是比较适合进行语言美感培育的。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巧用新奇和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将月下荷塘的景色描绘得令人陶醉。教师可先组织学生找出审美对象,建立审美直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舞女的裙”将荷叶形状生动地描绘出来,“袅娜”“羞涩”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荷花含苞待放、娇羞可人的姿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闻到的荷香用听到的歌声表达出来,断断续续,似有若无,仿佛读者真的可以闻到荷香、听到歌声;“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微风吹过荷叶而形成颤动,通过视觉描写,构建出一幅月下荷塘的动态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美感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对文本信息加工重组,并反复推敲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二)强化意境感悟的训练

王国维曾经提出,意境是由真景而引发的真情,因而“真”才谓之意境,即要想强化学生对于意境的感悟,就要通过解读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来感知作者此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的生成多伴有模糊、朦胧的语言氛围,这种特点较为突出的文章体裁就是诗歌。诗歌语言精练,诗人在表达感情时往往借由某些意象来创设意境,以此来抒发感情。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阙以“看”字引起所看到的湘江之景:“万山”表现出山的数量之多,“红遍”表现红色的普遍和范围的广大,“层林”体现出山林的层次感,“尽染”中的“尽”与“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出范围的广阔,“漫江”的颜色是碧绿的,“百舸”的状态是争先恐后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和“翔”充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都具有搏击和斗争的精神。作者最后提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观点,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弱小与强大都为自由而生,这是一种多么伟大又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先要让学生回归文本,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所提到的各种意象,结合文本的其他语言进行深一步的感知,这样学生对于意境的感悟就会进一步加深。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诗歌教学应尽量避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因为过度翻译可能会造成诗歌自身美感的缺失。总之,诗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在诵读方面的引导,以读促悟,真正提高学生的意境感悟能力。

(三)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

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去探索和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情感体验,进而助力于审美教育的实施。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后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前人的成果,这样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阻碍。

例如在《老王》这一课的教学中,作者最后说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到底该不该产生“愧怍”之情呢?这是值得学生去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通过仔细研读文本来探寻文章的情感脉络,同时还应充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老王》一文的时代背景是尽管作者一家本身已经比较困难,但对于老王还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作者或许不应该产生“愧怍”之情,但是根据老王去世之前与作者的对话及描写老王“活命”状态的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没有很好照顾到老王的这份善良,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愧怍”之情或许又应该产生。这种情感的争鸣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加深审美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构建跨学科的多元审美体系

审美教育没有学科的界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审美教学。艺术是相通的,审美也是相通的,教师应该致力于摆脱学科的限制,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的审美体系。

例如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音乐元素,采用吟诵、配乐朗诵等方式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文章,都描绘出令人沉醉的风景图,教师可以与美术学科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将你心中作者描绘的风景画出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探界者”钟杨》这篇课文可以与生物学科中的种子知识相联系;等等。构建跨学科的审美教育体系,要比单纯的依靠文字进行审美教育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因此,教师的审美教育应致力于拓宽培养渠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审美价值观。

四、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认知

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审美认知能力,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审美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和精神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鉴赏语言、感悟情感、了解作者,都可以作为推动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重要一环。文本本身所传递出的审美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通过作品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学生只有深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精神世界,才能与文本产生精神碰撞,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学生产生的审美感受才能显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美学思维,树立积极向上的美学观念,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获得多样化的情感,以此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目标。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采用合理方式推进审美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并且通过强化训练使审美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得到培养。同时,审美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和联想,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诗人所描绘的场景画面感很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勾画出大漠的景色、游子在外漂泊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语文综合学习的效果。

(三)完善人格品质,提升审美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具有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受到文章传递出的正确价值观的感染,也会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学习《论语》,可以领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学习态度;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领会作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沁园春·长沙》,可以体会诗人对青春的赞美;等等。这种情感态度的引导对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值得传诵的经典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审美教育使学生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且与学生自身的情感相融合,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虽然存在一定的缺失,但是近年来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是上升状态。教师要注重加强教学中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引导,才能真正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之中,感悟到文学作品的美,有效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张月珍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张琴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黄冈 438000)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9:09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03:10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49:08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7:48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