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红
摘要: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传统村落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必须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在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做好平衡,使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同样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发展来支撑,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文章从侗族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出发,明确了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阐述了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针对问题给出了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贵州 侗族 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发展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传承悠久、相对固定并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村落。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与全国各地的乡村一样,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对传统村落非常重要,在发展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同样重要。2019 年9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肯定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同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必须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在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做好平衡,使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贵州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
贵州现有经国家认定的传统村落724 个,其中有不少侗族传统村落,尤以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居多。贵州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十分重视,早在2005 年就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项资金。《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经2017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本着“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传承活态,合理利用”的原则,对传统村落的申报与规划、资金与项目、保护措施、发展促进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资金来源,及具体的处罚条款和法律责任,标志着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入了法治化轨道。《规定》出台实施后,很好地起到了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贵州侗族传统村寨最多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于2008 年2 月制定了相应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并经贵州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于2008 年5 月30 日起施行。由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0 年4 月29 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结合黔东南实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分为三类,在保护内容上更加具体化,对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也更加有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贵州省各级领导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贵州省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较多,要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贵州省侗族传统村落最多的自治州,同时也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第一的州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认为:“传统村落也是我州苗侗文化传承的根和魂,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州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2021 年,贵州省把高质量发展传统村落作为开新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印发《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各州、市也相应地制定了《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上了新台阶。
二、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必然会加速,呈现出勃勃生机。传统村落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乡村振兴战略是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
第一,乡村振兴为侗族傳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明确了方向。乡村振兴涵盖了农村的生态、产业、社会风气、社会治理、农民生活,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同样涉及这些方面。“侗族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参天的古树,环绕的溪水,鼓楼、花桥、“干栏式”楼房,祭祀的人们,行歌坐夜的青年男女,鼓楼里摆古闲聊的老人,禾晾上满满的金黄禾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以这些都是侗族特有的文化”,都是侗族传统村落文化需要保护、发展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指向明确、振奋人心,也为保护和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指明了方向,总要求助力农村发展,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的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都是党中央推动“三农”发展的系列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兴旺。侗族传统村落的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也包括其他产业,作为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化,已经开始与产业挂起钩来。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以后,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相关部委都出台了许多举措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政策,贵州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调“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就业增收、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 探索富有贵州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生态、民族文化、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贵州广大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产业、手工印染纺织业等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走在侗族传统村落也能深深感受到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生态宜居上,作为侗族传统村落,理所当然的要进一步发挥祖先流传下来的自觉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加倍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使家乡更加优美宜人。
第二,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经开始实施的传统村落示范村建设,有不少侗族传统村落名列其中,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上也有侗族传统村落,贵州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也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支持乡村振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支持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发展契机。侗族传统村落基本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侗族传统村落大多数是当年脱贫攻坚帮扶的重点村。乡村振兴中,国家明确要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显然,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会给予倾斜,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必然会因此而受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对侗族传统村寨的扶持政策一一得到体现。在乡村振兴中开展的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都会对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贵州省支持侗族传统村落最多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对于贵州的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来说,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贵州的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必将上一个可喜的大台阶。
第四,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让侗族老百姓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的深切关怀。特别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来,一些项目相继在侗族传统村落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不仅在变化中受益,更从变化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激发了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乡的热情,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第五,乡村振兴为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奠定了文化价值。从村落文化的价值来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来源于农耕文明的村落并不是都市。村落文化相较于都市文化产生,来源于以农为本的中华大地,是人们聚居生存和农耕文明的联合产物,体现了本源性。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传统村落文化,乡村振兴便是将传统村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一起,既有部分的个性,又有整体的共性,才能更长久、更有活力。
三、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现代砖混结构民居对侗族传统民居造成较大冲击
侗族传统民居是构成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当远远看到一栋栋干栏式木构民居簇拥着高高的鼓楼,就会毫不犹豫地确定:那就是侗寨!“进入九寨社区,文化上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村寨和木楼。”世代居住在干栏式木屋里的侗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原来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侗族只能就地取材,伐木建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侗族在住房的选材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砖混结构建筑进入了视野。对传统的木房,侗族村民认为“干燥、通透、舒适,特别适宜阴雨潮湿天气居住。但是易失火,隔音差。”对砖房则认为“防火,隔音,具有现代感,但是比木房潮湿。”两相比较,特别在曾经受过火灾之苦的心理阴影影响下,当有建房需求是,许多侗族村民都选择了砖房。这种情况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公路沿线的侗寨,多多少少都会看到砖混结构的民居,离从江县城不远的高增村,大多数民居都改建成了砖房。在比较偏僻的侗寨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如从江县肇兴乡纪堂村、剑河县潘溪镇洞脚村有的村民就将木房改成了砖房。当现代砖混结构建筑出现在侗寨之中时,侗族传统村落的民族气息就会随之削弱,当砖房基本取代了木房时,侗寨的传统村落气息也就消亡了。
(二)侗族文化氛围有所减弱
现在行走在侗族传统村落中,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穿侗族服饰,其着装与汉族没有任何区别。相反,只有老年人才会穿侗服,说着侗话,与侗族村寨的整体氛围密切融为一体。在一些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流较多的侗族村寨,甚至连老年人也不穿侗服,只有在侗族节日时才穿。服饰上的改变乍看只是服饰上的改变,实则暗含着侗族服饰文化上的改变,将侗族年轻人心理上的改变暴露无遗,而对于传统的侗族纺织印染,从长远来看,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资金紧张的压力
贵州侗族传统村落大多坐落在月亮山区,当年月亮山区曾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以后,虽然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既要面对发展的紧迫要求,又要面对防止返贫的实际现状,这些都是当前侗族传统村落面对的难题。侗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每个村投入不少于5000 万元用于侗族传统村寨的保护和发展。这样的资金额度不仅乡镇、村寨无力承担,县里也难以承受。保护建设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补助、省级扶持、州级配套的专项資金也有限,对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掣肘。
(四)侗族非遗传承面临危机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多。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因鼓楼、风雨桥、寨门、侗族传统民居而备受世人关注和赞誉,现在却面临失传的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现在侗族木匠的收入微薄远低于干其他工作的收入,侗族年轻人多数不愿从事木匠职业,甚至有的侗族老匠师的儿子也不愿传承父辈的手艺;二是现在鼓楼、风雨桥等大型建筑都有政府资金投入,承接这些工程要具备一定的资质才能参与招投标,但侗族匠师基本不具备这样的资质,不能像原来那样直接承接鼓楼、风雨桥等建设。个人直接承接的侗族居住的木房因砖房的增多而日益减少,造成了侗族木工市场的萎缩,有的侗族木匠甚至不得不改行从事泥水工。侗族传统造纸、竹编等也少见青壮年参与。
四、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侗族传统村落文化可以分为静态的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和活态的侗族人文文化两大类。静态的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包括村寨的布局、建筑——鼓楼、风雨桥、民居、寨门、戏台、萨堂等。在这些静态的侗族传统建筑中蕴含着悠久的侗族历史文化传说,无声地向一代一代的侗族子孙和世人述说。活态的侗族人文文化就是侗族人演绎出来的文化,包括侗族大歌传统造纸、传统纺织、传统编织、传统农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民风民俗等。这些活态的侗族文化都是由侗族先民创制并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的侗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就是对侗族静态的侗族木构文化建筑文化和活态的侗族人文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突出侗乡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一)激发村民保护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热情
在对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中,最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侗族村民。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村民的主动性,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才能健康发展。要加大对振兴乡村、保护和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文化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使侗族村民充分认识到振兴乡村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是村民们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生活的希望所在。侗族文化本身就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生态、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注重把脉乡亲们的诉求。在侗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中,把乡亲们的合理诉求吸纳进去,化为现实,让乡亲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切身感受侗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更加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主动投入保护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文化。
(二)树立侗族村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足够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得以长久传承,经久不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侗族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对侗族文化的自信,在家风家训中,在村规民约中,在侗族非遗传承中,在老一辈讲述的侗族古老传说中感悟侗族文化的魅力,传承侗族文化的精华。通过增强侗族村民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村民保护侗族传统村落文化、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信心和主动意识,在侗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三)保护发展好静态侗族文化
不能随意更改村落的原始布局,破坏村落原始的民族风貌。侗族传统村落是侗族祖先从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养繁衍而选的,其特点是依山傍水,树林茂盛,生态良好。侗族先民早已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在村落布局上体现紧凑原则,将村落布局合理安排在以鼓楼为中心的有限空间内,把生活用地尽可能节约出来,把土地更多地用在农业生产上。要保护好侗族传统村落的传统木构建筑。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极富民族特色,鼓楼、风雨桥几乎成了侗寨的代名词。在错落有致的干栏式木房群里矗立着高高的鼓楼,在村落的河道架设着风雨桥,构成了侗寨独有的风景线。只有看到侗寨里满目的传统木构建筑,才能明白侗寨对杉树崇拜的民族文化,明白传唱的侗族古歌中“山上要有千年树,世上要有百岁人”的含义,知道侗族寨规中“不准乱砍滥伐,乱伐者罚银五十二两,并杀耕牛全寨分享以警示村民”的由来。保护好侗族传统村落的布局和传统木构建筑就是保护了侗族传统的生态文明文化,有利于侗族人看得见淡淡的乡愁,体会得到浓浓的乡情,才能让人产生“近乡情更怯”情怀。
(四)保护发展好侗族活态文化
活态的侗族人文文化体现在侗族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主要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同时赋予一定的表现形式。保护发展活态的侗族人文文化,可以沿袭侗族传统方式,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师徒相授、祭祀庆典、节日活动等方式进行,并在不改变原风貌的前提下适当创新。这种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满足侗族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人心凝聚在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家规家训等有自主传承的内生动力,可以在宗族中自动传承延续,而有的活态侗族人文文化就需要一些外部动力助推。如侗族木结构建筑的传统技艺,在传承上就面临着危机。非遗可用传承师徒相授的方式解决,但关键要有传承延续的动力与机制,如果木工无活路干,无工资收入则肯定消亡。所以,在村寨公共建筑兴建、维修上应用本村寨的侗族木匠工人。不同的活态侗族人文文化,应采取不同的助推形式,侗族大歌需要提供表演的场所、舞台,传统的造纸、纺织刺绣、竹编不能止步于自給自足,还应该设法使之变成商品,只有当这些活态的文化融入产业之中,才会有更大的传承动力,延绵不绝。民风民俗体现在宗族祭祀中,展现在传统节庆活动里。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纪念庆祝活动一年中就有68 项,贯穿了全年始终,较好地展现了侗族风情。然而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侗族风情的靓丽身影,在侗族传统村落的乡村小道上不时迎面走来一两个身着侗族服饰的村民,会让人感到在与传统对话。“文化中的关键是人,人的生活和在这生活中存在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都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投射。”今天的人们当然要有现代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也是和传统相契合、和历史相融汇的。它不是“大拆大建”的遗忘和失落,也不仅仅是原样的存留,而是今天生活和历史之间的对话,也是今天的人们对于自己传统生活的珍重。这其实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魂”。传统村落并不是“空”的,而是有一种人的生活在其中“灵氛”的展开。
(五)保护发展侗族传统村落必须依法进行
贵州省2017 年就颁布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侗寨传统村落比较多的黔东南苗族侗寨自治州也在2008 年颁布了《黔东南苗族侗寨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并于2020 年重新修订,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于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两个“条例”的颁布施行使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法可依,为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这在全国是领先的。依法保护发展传统村落,除了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外,更需要发挥好村“两委”的作用,让“条例”深入村民人心,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动,特別在对自己居住的房屋改建,或者进行修缮,改善居住房屋的通风采光、节能保温、给排水、厨卫的时候,不改变原有的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
(六)在保护中谋求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同样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发展来支撑,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早在2012 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新时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在保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上的发展。
第一,发展要有产业支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的种植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鉴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可以在侗寨周边保留一定的田地用传统方式耕种,这样既可以满足外地游客体验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需要,又可以使传统农耕技艺得以传承,保留村落的传统农耕气息。就侗寨而言,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同时,可以根据各个村寨的实际和市场需要,适度发展果蔬等其他种植业,以增加村民收入。采取以点连线,扩线成面的策略,适度发展旅游业。以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侗族传统村落为中心点,将就近的侗族传统村落连接起来,形成侗族传统村落旅游线。在这条旅游线上的侗寨要突出各自的特色,不能搞成“千寨一面”。值得注意的是,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不能过度商业化,必须在做好规划,确保不会对传统村落带来破坏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应以淳朴的民风、古朴的村落、优美宁静的环境、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浓郁动人的民族风情来吸引游客,而不是沿途、满寨的商铺。应根据各个侗寨的实际,瞄准市场需求,循序渐进地发展手工业,把传统纺织刺绣、传统造纸、传统编织等做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小手工产业,当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可以水到渠成地组成农村小手工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
第二,发展要有人才支撑。侗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与人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贵州已经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派驻制度,要充分发挥派驻专家的作用,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完善、实施中都要充分尊重派驻专家的意见。在派驻专家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同时,带出一批“乡土徒弟”,培养出一批乡土人才。要根据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乡土人才。
第三,发展要有财力支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各级政府财政有专门的资金,可以根据需要整合不同渠道的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渠道还需拓宽。黔东南已经被贵州省确定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应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产业需求的发展前景,主动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金,特别要着重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同时,注重培育发展传统村落、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谭军. 以融合发展提升无锡文旅体软实力研究[J]. 江南论坛,2020(09).
[2] 梅黎明.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05).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32).
[4] 习近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 人民日报,2020-12-20.
[5] 本书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0:80-90.
[6]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7] 廖彩荣, 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
[8] 苑婉秋. 侗族寨门文化研究——以从江县占里村为例[D]. 吉首大学,2018.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