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学派视角下乡村文化组织的变迁及其启示

2023-07-12 05:37:44郭浩黄泳琪
乡村论丛 2023年2期

郭浩 黄泳琪

摘要:以往对中山市小榄菊花会民俗活动的研究多关注其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本文则聚焦于菊花会的组织过程,基于制度学派的相关论述,分析发现以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小榄菊花会的举办与实施主体历经三个时期的演变,地方宗族、乡镇政府(公社)、社会组织分别基于不同的制度要素为其主导菊花会构建起合法性,为小榄菊花会和菊花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这也反映出国家对地方社会事务的治理从地方自治经由政府管理逐步迈向多元共治,文化活动及其组织应认识和紧跟社会制度演变的历史趋势,藉以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大生命活力。

关键词:制度学派 文化组织 小榄菊花会 组织变迁

一、研究背景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菊花会,原属于一种民俗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展览,在新时期下它不仅具有传播文化、历史与教育信息,进行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且还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一个文化展览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其背后的组织。林静认为组织在展览活动的前期要制定整个活动的计划,中期要对其进行监控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而后期则要对其进行评价、总结经验。而在北京妙峰山香会组织的研究中,由传统发展而来的社区型的花会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传统文化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一些在传统时期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成立的民间组织,发展至今仍然能够在地方上发挥团结凝聚地方民众甚至自治的功能 。由此可见,组织对文化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对小榄菊花会历史文献资料查阅中,笔者发现从清乾隆元年举办的“赛菊”活动到今天的菊花展览,在内容、形式、地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时期,菊花会一直是由地方各大家族出资组织举办;新中国成立后,菊花会的组织发生了变化,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活动,专门成立小榄菊花会筹备委员会来组织菊花展的相关事宜;进入新世纪,又出现了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这一民间组织来负责菊花展的组织策划事项。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菊花会的组织会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它的变化对小榄菊花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以往的学者对组织与文化展览的研究中,都阐述文化展览现状存在的问题,侧重于静态分析,并且以往对小榄菊花会的研究中,在组织对其发展的方面研究稍显薄弱,因此,笔者将从动态分析的角度从三个主要时期来呈现小榄菊花会这一文化展览的组织变迁过程。

二、文献综述

(一)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塞尔兹尼克的制度化组织理论中所有的正式组织都会受到外部制度环境以及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因而认为组织不仅仅只是实现特定目标的理性工具,而是一个受其内外部社会结构影响而不断调试、变迁的有机体。虽然他的理论存在主观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和静态分析的局限,但他突破了以往对组织研究的局限,影响了人们对组织本质的认识。潘琼运用历时性研究方法,研究了马坊乡的传统民俗活动的组织——花会,在传统时期、建国初期以及新时期三个阶段对当地共同体的功能的变迁。花会组织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外部制度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功能也不断变迁。而秦霖则从文化活动组织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万能的组织结构是不存在的,文化活动组织的结构和运作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组织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变革、变迁必定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文化活动的组织只有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才能带动文化活动的发展。

在制度与组织的关系中,制度具有文化—认知性、管制性和规范性三大基础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则强调文化影响着人的行为,因为文化它能够解释行为的意义和提供某种行为模式,人们逐渐产生共同的信念及行动逻辑,一旦这种行为模式被理解、认同并支持,便会有更多人模仿,因此人们会把遵循制度当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件;管制性要素强调规则制定、监督、奖惩活动,它的主要标志是法律、规则,利用法律、规则等强制性暴力来约束和调节人们的行为,面对规则,人们会产生恐惧或者清白等情感而拥护制度;而规范性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和规范,价值观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而规范则是规定要运用合法的方式和手段去完成事情,它强调制度的道德问题,社会或他人的期望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从而使他们遵守制度,他们会把这种期望当成义务,违反制度便会产生羞耻感。

本文的研究对象——小榄菊花会是一项起源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它的组织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但这项活动仍能够传承至今并不断发展,基于此,笔者将从组织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入手,以小榄菊花会的发展为时间主线,分析它的组织经历三次变化的原因,进而阐释组织的变化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整个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深化人们对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认识,从而重视此类文化的发展。

(二)小榄菊花会的相关研究

我国形成一定规模的菊展起源于宋代。小榄的“賽菊”“菊试”等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关于小榄菊花会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而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萧凤霞,她认为文化的形式其实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动力。小榄菊花会是一种具有象征性和工具性价值的文化仪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地方精英不断利用和改造,对社会起到了维护和发展的作用,所以这种文化仪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保持发展。林凤群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小榄菊花会对社会建设的影响,她认为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创造出来的,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时,因为老百姓广泛参与到菊花会增强了地方社会凝聚力以及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同胞回乡参与盛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今小榄菊花会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对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李翠玲则从城镇化与民俗的辩证关系角度,阐释了小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与小榄菊花会民俗活动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她考察了每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菊花会举办前后小榄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每一次大型菊花会举行过后,小榄的经济相对于之前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小榄菊花会发展至今,它已经是一种被延伸了的文化,成为小榄的一个品牌,围绕此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纵览以上学者对小榄菊花会的研究,他们将地方的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甚至是政治联系起来,体现传统民俗活动的社会功能。但他们都从地方发展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研究民俗文化活动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没有对民俗文化活动的本身及其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将侧重于关注文化活动本身,研究文化组织的变迁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为其他地方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特色文化提供了思路的参考。

三、家国同构:宗族组织与菊花会的诞生

宗族制度是地方社会与中央国家关系的体现,宗族最重要的任务是整合地方社会,宗族能够通过制定一套行为准则,规范族人的行为,从而达到对地方社会的有序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想要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便采取支持地方宗族的方法以达成目的。

小榄菊花会最初起源于名为“菊试”的赛菊活动,活动在当时乡内李氏和何氏的宗祠内进行艺菊技术的评比,其中以“一捧雪”为极佳,但是不久后“一捧雪”一度失传,乡人便不再举办“菊试”活动,改而举办“菊社”,以氏族、庙宇、图甲、坊社为单位结合,各大家族各自举办以赏菊、饮酒赋诗活动为主“菊社”。

清乾隆四十七年,由何氏内阁大宗祠、何氏太卿祠、李氏尚书大宗祠、李氏幕桥祠、麦氏大宗祠、梁氏岱峰祠、萧氏大宗祠、泰宁道果堂、四图、卫籍等十个菊社联合举办“黄华会”,组织者主要为地方各大宗族,宗族的数量也较之前大大增加,其规模盛大,活動内容丰富。“黄华会”是乡内各大宗族自己出资举办的,乡内的百姓也能够免费参与,这无疑能够增加各大家族在乡内的声望,更好凝聚乡民,有利于其在地方上的管理。自此后的每一次菊花会民间群众都能够参与其中,有了民间的参与,小榄菊花会就逐渐演变成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清嘉庆十九年,因“黄华会”举办两次后的二十三年间再无此盛会,民间百姓都十分渴望能够再次举办这样的盛会,而小榄先辈南迁到此正是甲戌年,意义深远,于是便由小榄的何氏、李氏、麦氏为主的各大宗族联合举办,在菊会结束后乡人便约定每逢甲戌,也就是六十年举办一次菊花大会,往后的第二届以及第三届菊花大会也是由小榄各大家族出资举办。

总观传统时期的小榄菊花会,其组织者都是当时小榄各大宗族。宗法家族制度在传统时期一直发挥着传统社会的自治作用,传统时期的中国一直都是“国权不下县”,宗族组织则成为了地方治理的组织,宗族的治理主要依靠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家庭和宗族的尊卑秩序上的。乡民一直都是以宗族为中心聚居,血缘与地缘的联系已然仪式化和制度化,宗族组织与乡民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信念,使得他们对宗族组织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地方社会成员理解、认同宗族组织,认为遵循宗族组织的管理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由于宗族组织在地方上有其正统性,而且长期以来地方事务都由宗族组织治理,乡民是难以想到有其他同类型的组织来替代宗族组织的,他们基于对宗族自治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而拥护它。同时宗族组织承担着维护乡民利益的义务,通过族规的制定来管理乡民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下,小榄菊花会活动在传统时期便一直由地方宗族组织负责。

四、基层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和乡镇政府与菊花会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造运动,废除了旧的基层政权制度,压制传统时期的地方宗族组织,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基于这一制度环境下,小榄菊花会的组织者由地方各大宗族转变为地方政府。建国后至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成立(2003 年),小榄一共举办了五次菊花会,这五次菊花会分别是1959 年的新中国首届菊花展览会、1973 年文革时期的小型菊花展览、1979 年改革开放之后首届菊展会、1994 年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以及2001 年的新世纪小榄菊花欣赏会。

值得注意的是1959 年首届菊花展览会是由小榄人民公社举办的。1958 年国家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指出要将人民公社发展成社会的基层单位,行使乡镇一级的政权职权,它不仅是农村经济单位,而且还成为了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在这一时期,负责管理、组织地方事务的便是人民公社。1959 年2 月,小榄人民公社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的胜利,决定在11 月举行建国后首届菊花展览会,并于3 月开始筹备相关工作。1959 年4 月,公社建制进行了调整,将原先小榄人民公社(大公社)拆分为小榄镇人民公社、小榄人民公社、南头人民公社。虽然大公社被拆分,但并没有影响到菊花会的筹备工作,三个公社共同组织并促成菊会的开展。本次菊花会除了设置四个菊花展区外,还设立了展览馆用以展示建国十周年小榄取得的建设成就,突显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1973 年和1979 年两届菊花会开始由小榄镇政府主办,小榄人民公社积极协办,1973 年的菊花会原定于1969 年举办,但由于1969 年处于动乱时期,遂推后至1973 年。“当时和其他工厂的代表一起设计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造型,压力很大,因为处于‘文革时期害怕被批斗,但是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参与了当年的菊花会预展,对我们设计的造型做出了肯定,也让我们再做一个雷锋造型,就允许我们继续举办这一届的菊花会。”(访谈对象ZSXLL)而这一届的菊花会相对于以往有了重大的创新,以往的菊花会展示的是以大立菊为主的盆栽菊,但此届首创了多种菊艺造型,参与展览的人数也创往届新高。

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废除人民公社制,乡镇成为国家政权的一个层级,乡镇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因此往后的菊花会便由小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举办。小榄政府特别重视小榄菊花会活动,特别是1994 年的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政府早在1992 年年初决定举办菊花大会,9 月成立筹备委员会准备相关事宜。此次盛会吸引了各方游客,其中有来自中央、省、市各级首长和老领导,有兄弟友好单位的负责人、国际友人和港澳台知名人士以及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的商贸客人,经会后统计,全镇各单位、企业共签订产品销售合同金额近15 亿美元,大大促进了小榄镇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段时期中,由于新生的人民政权还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复杂的情况,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后,国家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主导和规划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政权开始渗透到基层社会中,设立乡镇级的政府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来治理地方事务。基于国家发展需要,建立了乡镇政府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尤其是人民公社制度,它对基层社会是一种全能型的强控制,社会成员必须服从制度中的规则,因而这一时期小榄菊花会活动由地方人民公社和政府来组织、管理。

五、民间组织成立: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与菊花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举办的菊花会向游客展示小榄的发展面貌,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回乡参与,并捐钱资助家乡的建设,投资家乡的企业,为小榄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小榄人民政府逐渐将小榄菊花会打造成小榄的“地方名片”,将小榄打造成“菊城”。小榄菊花会要发展,菊艺要提升,知名度要提升,就需要参与更多全国性的菊花活动,让全国甚至是世界通过菊花会来认识小榄。基于此,一个新的组织——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

“在促进会成立之前,我们有一群人包括我在内都是一直有参与小榄菊花会的,特别是2001 年的时候全国第七届菊花展在石歧(中山)举办,我们小榄自己也举办了一个菊花欣赏会。往年菊花会的策划组织都是我们这群人负责,而我们这群人有在工厂打工的,有搞文化的,也有种菊花的,是不属于政府的。党委决定举办菊花会的时候就叫属下的企业临时抽几个人出来帮忙策划组织,我自己从1973 年开始就一直参与。在2001 年小榄菊花欣赏会结束之后,政府认为既然每年都是你们这群人负责策划组织,那你们成立一个促进会。”(访谈对象ZSXLL)

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中的大部分成员在早期就参与到菊花会的策划当中,由于当时地方事务都是由地方政府组织控制管理,政府需要管理的事务较多,政府内部人员也无法全面兼顾,像举办一次菊花会活动则需要掌握艺菊技术的师傅、懂得设计菊花造型、策划整个菊花会展览内容的专业人员,政府只好召集民间技术人员参与菊花会的策划活动,政府自己则负责整个活动的动员、组织,把握活动的主题方向。

“其实在我们这个促进会成立之前小榄镇有一个菊花学会,这个协会里面纯粹是种菊花的,但是发现我们小榄的菊花会其实是一个民俗文化活动,如果撇开了文化,只是纯粹种菊花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我们菊花会最大的特色就是文化活动,所以在2003 年的时候党委政府就认为最好成立一个机构来取代原来的菊花学会,但是也要吸纳一些种菊花的人,无论是一些专门种花的花农还是社会上爱好种菊花的人,包括热爱小榄菊花的人,一起承担每年小榄菊花会的策划组织工作,作为小榄菊花会传承的一个载体。”(访谈对象ZSXLL)促进会成立之前,在政府中只有菊艺部和策划部来负责每年的菊花会策划和造型设计部分,在菊花会开幕前临时组成一个菊花会组委会,这个会中的成员主要是菊花会期间涉及到的部门的负责人,如交通、保卫、医疗、食品监督等部门。“以前我们很少有参与全国性的菊花活动,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没有一个正式的名义去参加,但因为成立了促进会这个组织我们也就名正言顺地加入到全国的菊花大家庭当中。”(访谈对象ZSXLL)通过参与各种展览、会议让小榄菊花在全国菊花专业学术界地位大大提高。

“我们促进会2003 年成立了之后,2004 年就马上参加了中国菊花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议,2005 年我们就成为了这个会议的常务理事单位,作为一个镇级的协会成为常务理事单位,这个是很少有的,接着我们就将小榄菊花会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 年向国家申办全国菊展,2007 年就成功在小榄举办了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促进会成立之后就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其实全国菊展在南方只举行过两次,2001 年的时候是在石歧,而2007 年就在小榄,像广州、深圳、珠海这些城市都没举行过,以前全国菊展基本上是不会在南方举行的,第一到第八届(除了第七届在中山石歧)都是在华东一带举行,而第九届在小榄举行之后,全国菊展就再没有在南方举行过了,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全国菊展在南方只有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过,其他省市是没有举行过的。” (访谈对象ZSXLL)

促进会成立后除了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申遗”、办全国菊展来提高小榄菊花会的知名度外,还十分重视小榄菊花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小榄菊花会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项目之后,促进会就成为了这一个项目的保护单位,为了传承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经常与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以此提高小榄的菊艺。

组织其实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变迁,而制度化是指从不稳定、松散偶联、狭隘的技术活动中产生稳定、有序、社会的整合模式。起初的菊花学会只是一个纯粹研究菊花种植技术的协会,在整个菊花会的策划活动中,内部人员都是一种不稳定的、松散的结合,他们只有在进行技术活动的时候才会产生联系,而菊花会过后,大家又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但是促进会成立之后,组织成员之间就有了较为紧密的、稳定的联系,他们参与的也不仅仅只是菊花会这一个活动,还有与菊花文化相关活动。

保持传统和不断创新对于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党的十九报告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設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笔者还了解到2009 年北京举办菊展的时候,邀请了促进会去参展,由于南派菊艺和北派菊艺各有特色,长江以北的城市少有见到南派菊艺,所以当时到北京参展的菊花景点引起了轰动,许多报纸都刊登了小榄参展的菊花造型照片,甚至中央电视台也对此做了特辑。2013年和2014 年促进会连续两年到韩国参展。小榄的菊花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展示小榄菊艺。2014 年开始促进会就举办了“全民种菊”的活动,每年七、八月促进会会免费提供菊苗,鼓励小榄镇的居民领回家自己种植,对种得好的居民鼓励其在菊花会期间拿到会场参展,这样能够让菊花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家庭。

六、讨论

从开放系统视角来看,组织与其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在新制度学派产生以前的组织理论都只关注到技术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而较少有关注制度环境與组织的关系。新制度学派认为,当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时,它就会对组织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在制度中存在着文化—认知、管制、规范三大基础要素,这三大要素共同约束着组织与个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小榄菊花会组织的变迁过程则体现了上文所提及的观点。传统时期,我国对地方社会的统治主要通过宗法家族制度,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法文化,使宗法家族制度获得传统社会成员理解并认同,因此在传统时期小榄菊花会活动由地方宗族组织举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发展落后的经济,废除了封建制度,宗族组织也随之消失,在地方实施乡镇政府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社会各方面的事务由政府与人民公社组织负责。改革开放后,制度对组织的控制相对宽松。小榄地方政府支持了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这一民间社会团体的成立,自此,菊花会活动则由政府和促进会共同负责,而促进会是属于非牟利的社会组织,它肩负了弘扬与发展小榄菊花文化的责任。

纵观中国的社会治理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社会自治—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过程。传统社会,“国权不下县”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得县以下的地方依靠宗族组织自治。宗族自治主要依靠族规制定和伦理道德规范。小榄菊花会具有纪念先辈开村之功的纪念意义,地方乡绅们约定每逢甲戌举办一届,本着慎终追远,宗族组织将菊花会活动固定下来,纳入乡俗,强制克守,并且还形成了一整套的菊会习仪,代代相传,使菊花会活动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管理,即政府包揽了一切社会事务。地方事务有政府组织管理后,小榄菊花会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并且由政府组织举办,在这样一个正式组织管理下,小榄菊花会演变成一种文化展览,它不仅仅只有地方群众的参与,展览的规模化和正式化使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小榄菊花会活动也逐渐在全国小有名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界定了我国的改革总目标定位,主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多个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通过合作的关系,依法共同治理社会事务。为顺应这一转变,小榄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的成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将小榄菊花会活动以及菊花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促进会成立后小榄菊花文化的相关活动有了正式组织来负责,整合各种资源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小榄菊花会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小榄菊花展览的名气,另一方面,将小榄菊花文化深入到地方学校与家庭中,做到对内传承与对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榄菊花会这一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展览,它的发展证明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孙新华. 展览文化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J]. 文学界( 理论版),2011(2):285-286.

[2] 林静. 泉州花灯展览项目的组织管理研究[D]. 福建: 华侨大学,2016:32-33.

[3] 吴效群. 妙峰山: 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J]. 民俗研究,1998(2):12-17.

[4] 张青仁. 妙峰山庙会与香会活动的当代意义[J]. 北京社会科学,2017(7):11-18.

[5] 李海荣. 北京妙峰山香会组织变迁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5:29-32.

[6] 孙庆忠. 花会组织与村落记忆[J]. 艺术评论,2007(6):37-38.

[7] 秦鹏举. 广西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全民教育[J]. 传承,2020(2):60-64.

[8] 劳玲.“三治”融合视域下广西河池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 传承,2021(2):108-113.

[9] 塞尔兹尼克.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与草根组织[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59-161.

[10] 李学. 制度化组织: 塞尔兹尼克组织与公共行政思想述评[J]. 公共行政评论,2014,7(2):141-161.

[11] 潘琼. 传统社会组织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功能的变迁[D]. 河南: 河南大学,2018:19-46.

[12] 秦霖, 邱菀华. 文化活动组织运行模式及应用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05(01):20-26.

[13] 赵龙, 李牡丹, 罗超群. 基于组织文化的组织变革浅析[J]. 理论观察,2006(2):51-52.

[14] 范广垠. 制度三大基础要素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兼论传统文化的学习[J]. 观察与思考,2016(11):60-66.

[15] 毛静. 中国传统菊花文化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6:17-18.

[16] 萧凤霞, 刘志伟. 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04):51-56.

[17] 才海峰. 文化仪式体现的权力博弈与象征意义的循环[J]. 黑龙江史志,2014(01):146.

[18] 林凤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小榄菊花会说起[J]. 神州民俗( 学术版),2012(02):12-14.

[19] 林凤群. 浅论非遗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为例[J]. 文化遗产,2015(04):110-114.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