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齐鲁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2023-07-12 05:37李继凯王宁
乡村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乡村治理

李继凯 王宁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历史阶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调研,对探索实践的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创新做法、取得成效、经验启示、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创新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治理路径创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 德育模式 积分评价 数字化治理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基于山东传统文化的特色土壤以及乡村熟人社会的传统特点,探索实践“以农民为主体、农户为单位、村庄为单元”“以乡村党建领导为引领,以村民‘德行积分的‘德育银行项目为突破口,以‘德行指标为积分评价标准,以机制化、制度化、体系化‘育化工作机制为实施手段,以党建领导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鄉村现代治理体系为有效推动,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全面振兴加快实现生产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德育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遵守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自觉意识与自发行动,极大提高了村民文明水平,有效消除了乡村各种矛盾纠纷,促进了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等方面全面振兴,对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创新实践与成效

青岛西海岸新区面积约2128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 平方公里,总人口232 万,农村人口约30 万人,是山东省乡村振兴第三批“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县区。2020 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率先在宝山镇探索实践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项目,目前共44 个村全部建立“德育银行”,首创试点的大陡崖村从一个经济薄弱村蝶变成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获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宝山镇先后获得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等荣誉;六汪镇在全镇61 个村复制推广“德育银行”创新模式,2021 年荣获由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区所有涉农镇街实施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基本概念

“德育模式”是基于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准则为基础,立足当前乡村发展需求,以村规民约为基准,设计针对村民社会行为的评价积分体系,以“德”作为评价指标,以“育”作为实践手段,通过物质兑换与精神鼓励方式,既规范了村民的社会行为,实现了乡村治理能力与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农民从社会行为向经济行为的“延伸”,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向乡村发展的“升级”。通过“德育”体系为抓手,乡村治理为突破,数字化发展为助力,聚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方向,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探索实现了新路径和新经验。

“德育模式”具体概念,是以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作为评价手段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村庄导入学校德育理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服务站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实现对农民家庭的量化评价和激励引导,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参与乡村各项公共事务,形成“党建引领、体系支撑、积分牵引、数字赋能、双向共治”的乡村治理运行机制。

(二)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实践内容

“德育模式”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乡村治理及乡村振兴模式,需要一个率先实践、丰富完善的过程。同时,“德育模式”又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包括设计积分评价指标、建立评价评估机制、形成推动工作机制等方面内容。

1. 探索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积分评价形式。乡村治理“德育模式”起源于2020 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实施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德育银行”引入银行的储蓄模式,让“德者有所得”。把村民日常行为获取的积分存入“银行”,当德育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在积分兑换日到综合服务站换取洗衣液、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实施过程中,村民遵守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仅获得了物质实惠,还获得了精神层面的“实惠”。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将“村中事”变成了“家中事”,把“道德层面”变成了“行为准则”,把“自觉行为”变成了“物质奖励”,把“物质实惠”变成了“精神荣誉”,从而破解了乡村治理中各项事务“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问题。推动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加快形成闻名全国的“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2. 形成“1+5+N”乡村德育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基础与核心。在探索实践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探索出一套“1+5+N”的乡村德育评价体系。“德育模式”的“1+5+N”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为党支部引领,体现指标为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具体包括党员双倍扣分、党员联系户表现、获取各级荣誉等。“5”为五美体系:生态宜居美,包括居家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卫生、垃圾分类投放、家畜散养等;睦邻和合美,包括赡养老人、关心帮助困难群体;乡风淳朴美,包括乡村创业及带动、考取大学及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等方面;乐于奉献美,包括拾金不昧、主动捐助等方面;守法有序美包括文明祭祀、举报违法违纪等行为。“N”是开放的指标,是由村党支部认定的事项,除了村党支部根据村庄发展实际制定N 项指标外,还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全村关于N 项指标的意见和建议。

“德育模式”的工作体系既坚实、完整,又具灵活性,有生机,面对乡村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涌现出的新需求,不断升级解决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指标评价社会行为,以积分牵引的手段,通过德育活动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所营造的氛围,引导群众意识到文化道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励村民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引导群众形成行为规范的良性循环。

3. 创建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工作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德育积分评价机制与实施推动工作机制是确保“德育模式”扎实推进的关键。“德育模式”的整个工作机制分六步,第一步成立党支部领办“德育模式”乡村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村内“德育模式”的全面统筹、组织实施及流程优化;第二步成立运行评价委员会,负责项目实施、流程监督以及分数的评价认定、积分审核,确保项目运行规范有序;第三步为集体打分和个人申报,每月组织运行评价委员会对农户开展打分,联户党员和个人对符合个人加分的项目进行实时申报;第四步为积分评审,评价委员会对积分进行评审,录入村民积分账户;第五步是积分公示,通过村民股东代表大会、村务公示栏、微信群等途径公示积分情况,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第六步是积分兑换和结果运用,村民使用德育积分等价兑换相关物品和服务,德育积分也可作为德育之星评选或其它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4. 搭建乡村治理“德育模式”数字平台。“德育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在积分管理和村务管理方面的便利性,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村务治理,助推“德”的引导和“育”的落地,使“德”的行为有规范,规范的行为可量化,量化的行为可传播。

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村庄积分管理。通过村民信息采集、积分细则录入、积分上报、积分兑换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把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数字化、标准化、具象化,让乡村治理工作从“凭感觉”到“可量化”。以积分制为手段,将“德”的做法转化为指标,录入数字化平台,村庄端可及时动态更新管理指标内容,引导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方向,并且平台以户为单位建立村民积分账户并赋二维码,可以随时扫码查看家庭户积分信息,促进村民端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村庄党建和村务治理。数字化平台为村内三务公开、议事厅、党委风采提供了线上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使培养村民参与乡村事务有途径,让其他村庄学习优秀做法有依据。并且,通过村庄心愿墙、乡愁记忆馆等功能,为村内及村外的乡贤提供了助力村庄的便利,“为村里做点事”成为村内村外的共同目标。

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村民参与乡村发展事业。APP 开设了“村民议事厅”,村两委会议决议通过线上形式向村民进行公开,村民代表、全体大会进行线上、线下并行征集意见、表决投票。使得离乡在外的村民也能够及时参与村务管理,使村级事务管理更充分地体现民意;此外,“德育模式”还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较多的现实,联合运营商开设专门的电视频道“德育TV”,将手机操作转移到电视上,便于村民查看积分和积分排名。同时,还加载推送当地民众自编自演的歌曲、小品和微电影等,弘扬文明新风尚。

5. 建设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综合服务站。开展“德育模式”的村庄,每个村搭建实体服务站,每月固定时间进行积分兑换,这逐步成为村民期待的喜庆活动,在村庄营造出了一定的仪式感和氛围感。除了积分兑换之外,部分站点打造乡贤会客室,为乡贤返乡会客、聚会提供物理空间;有些站点也与精神文明实践站相结合,设置雷锋榜和应急工具陈放区域,榜单上都是自愿加入到村级公益互助中来的能工巧匠;村庄根据传统节日在服务站点组织相关主题的德育活动。同时会根据村庄实际,积极探索“德育积分+ 涉农金融”“德育积分+ 产品供销”等生产性服务,探索“德育积分+ 共享公益岗位”等非基本公共服务模式,深化拓展综合服务站点功能,实现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站多能、多站合一。

(三)乡村治理“德育模式”探索取得主要成效

“德育模式”通过积分激励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使乡村治理与村民利益荣誉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乡村治理由无形变有形,收到了明显成效,“小积分”起了“大作用”,“德育模式”的实施,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乡村文化及乡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1. 村容村貌美了。“德育模式”自开展以来,在村庄村容村貌整治上取得的效果尤为明显。2018 年,宝山镇设施比较落后,村庄道路硬化不到位,通过实施“德育模式”,如今有很大改观,在房前屋后、村民室内干净整洁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德育模式”项目的实施使村民逐渐转变了“村情村貌不关己”的态度,提升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面貌,营造出了团结一致、人人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的良好氛围。

2. 文明水平升了。“德育模式”的开展极大促进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加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意识,成功打通了社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纷纷攒积分、比积分、亮积分,因积分引导激励,村民更加热心于村级管理和公益服务事业。村民群众越来越讲文明懂礼貌,父母赡养及子女教育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邻里关系和睦,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3. 乡村氛围和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德育模式”成为村党支部凝聚民心能力的有效抓手,推动了村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村民遇到问题与困难时,愿意主动与村干部沟通并寻求解决,许多矛盾被化解在萌芽狀态。六汪镇全域61 个村推广“德育模式”,2021 年化解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问题164 起,矛盾纠纷能及时地化解,解率95% 以上。实现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村庄安宁,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4. 乡村文化兴了。通过“德育模式”的创建,传承了传统文化美德,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村民更加热心于村级管理和公益服务事业,积极参与学习强国收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打造特色化的“德育频道”,在电视上展示镇村的特色内容,在“德育模式”的助推下,许多村庄创建了广场舞队伍、艺术团和篮球协会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强健村民体魄,健康农村生活。

二、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经验与启示

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担着国家新区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进行乡村治理暨乡村振兴“德育模式”的调研、分析、总结提炼经验对创新探索国家新区乡村振兴“新区模式”,对推动青岛市与山东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取得的经验

目前,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已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多个镇村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为乡村治理暨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了新经验。

1. 党建引领是核心。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建既是巩固党对农村领导的基石,也是执政为民宗旨的体现,“德育模式”突出了党组织领导力,强化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形成乡村振兴党组织有任务、党员有责任、群众有义务、社会组织有路子的共享共治局面。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了启示,应全面强化和改善党对乡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引导各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增强服务乡村民众的能力,并释放效能,充分贯彻中央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2. 农民主体是关键。乡村治理是人对事的治理,是村民对村庄事务的治理,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乡村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德育模式”在推动工作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符合西海岸新区各乡镇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路径。因此,乡村治理应该以农民为主体,把党的主张通过民主及社会协商等方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参与并监督村干部的治理工作,提高群众获得感、责任感与认同感;同时以乡村人才为核心,体现“管”:村务管理、产业发展、资产管理等;“育”:教育提升文化修养、培育生产技能、自治能力;“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乡村发展、产业发展;“激”:激活发展动力、发展活力、乡村资源价值。

3. 改革创新是动力。政府及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结构功能及运行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德育模式”工作过程中统筹多方力量,政企结合,打造多方参与、合力攻坚新局面。因此,乡村治理过程中应促使政府、社会、农民等治理主体按照各自权责划分有机互动、相互协调。首先应注意政企有机结合,明晰权责边界,政府组织领导,企业推动实施;其次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村务公益服务向依托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市场价值推动;第三是服务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服务村民生活向服务助力乡村发展、产业发展;第四是公共性与价值性相结合,除公共性服务之外,还应注重收益价值化,真正促进乡村集体收入提升。

4. 体系化数字化是重点。“德育模式”以村规民约为基础,以广大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为根本,以政府工作要求和村庄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化为路径和方法,通过各类活动的场景进行表达,形成“德育模式”的体系。在体系化基础上,“德育模式”系统平台充当着数字媒介的作用,其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平台提供、技术扩散和场景改造等方式,将数字技术嵌入“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为建设乡风文明、改进乡村治理注入智慧动能。以“数字+”方法促进乡村智治,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提供了数字基础与运行平台,也为村庄治理资源的跨界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建设乡风文明、改进乡村治理注入智慧动能,为乡村发展插上数字科技翅膀。

5. 乡村治理是突破。乡村治理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德育模式”的推进让乡村建设发展由无形变有形,使软约束有了硬抓手,不仅改善了乡村的村容村貌、减少了乡村矛盾,也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减少了乡村对于乡村治理工作的经费支出,提高了基层组织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奠定了基础。因此,开展乡村基层工作必须依托乡村治理为手段,促进乡村环境整治、缓解纠纷矛盾、整合乡村资源资产、促进乡村产业与人才振兴,从而进一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6. 乡村全面振兴是目标。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诸多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工作的推进一直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总目标,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方向,既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也符合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德育模式”取得的成效显著,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发展中的应有之意。

(二)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启示

“德育模式”以小积分撬动乡村大发展,蹚出了一条“党建强、乡村美、民风好”的有效路径,为巩固脱贫成果、整治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治理的模式推广带来了新的启示。

1. 乡村治理需要新的手段。伴随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村庄面临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使得乡村治理与发展缺乏“主心骨”。同时,受新兴媒体影响,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由相对单一加快向多样化转变。因此当前的治理手段相对落后,且治理手段缺失、治理能力不足,亟须新的治理手段来应对当前乡村面临的新形势。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应用全新的积分模式,将乡村治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制约,破解了当前乡村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为当前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2. 乡村治理需要新的机制。乡村治理的“德育模式”建立了“1+5+N”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积分换物机制,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达标推进”的路径推广,并根据实施状况及发展要求积极申请扶持,不断创新政策机制,创新了乡村治理手段及乡村治理机制,突出了村民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对村庄的责任感,促进了乡村整体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任务及挑战,因此,需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如增加村级评价组织,根据工作内容定期评价工作成果,并进行考核,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豐富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3. 乡村治理需要政府推动。政府在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得出了乡村治理必须有政府引导的结论。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依靠村级自发、村民自觉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和农村基层通力合作,需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和农村基层相适应的政策实施机制,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并形成政策合力;同时,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将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纳入基层治理评估体系,并将乡村治理的工作成绩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中,处理好政府引导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打造政府引导柔性嵌入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模式。

4. 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助力。“德育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也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乡村治理不仅需要组织及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还需要多部门负责、多方面推动、多政策支持,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一系列保障,形成综合助力。首先要整合政策资源。乡村建设应充分借助国家政策红利,在政策引导下稳妥前行;二是应统筹资金安排。除需发挥好政府引导性基金作用,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强化村集体经济;三是要创新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科学化、治理手段精细化。

三、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发展建议

为深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全面实施与推广,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针对当前“德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需探索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重视“德育模式”深入研究工作

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治理“德育模式”通过前期创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工作推动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还需从理论体系、评价体系、政策体系、推动体系、保障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组建专项课题组,加强乡村治理暨乡村振兴“德育模式”的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该模式对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整体促进作用,形成具有国家新区特点、全国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创新经验。

(二)加快“德育模式”的试点试验与示范推广

围绕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镇、村,建议在前期“德育模式”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德育模式”推广试点实验,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从特殊性寻找普遍性,努力推动因地制宜和特色创新,探索最适宜的善治途径,打造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示范村、示范镇,并着力形成乡村振兴“西海岸模式”与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三)加快形成“德育模式”的政策支持合力

建议围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民政、司法、教育等多个部委针对乡村治理相关支持政策进行分析整合,进一步形成支持乡村治理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政策合力,也可根据政策需求制定政策清单,申请支持“德育模式”的专项政策,并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同时可以通过地方的立法来巩固“德育模式”的成果,加强促进乡村治理“德育模式”的推广力度。

(四)加快“全国乡村治理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乡村治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对具有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路径的专项治理的支撑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建议加快建设乡村治理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书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学法用法示范户、高素质农民培训、乡村文化创意培训等培训业务。加强山东省乃至全国层面多种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训,增强相互交流、经验借鉴和资源链接,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奠定人才基础。

(五)加快“德育模式”数字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作为乡村“智治”(智慧治理)的重要手段,以数字化建设为起点,推动農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加快“乡村治理‘德育模式”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现有数字化平台的功能,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智慧化,在完善农村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多元联动,为现代化乡村工作提供全面支撑保障。

(六)探索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向社会治理延伸

乡村治理“德育模式”是以“德行”为基础,以“育化”为手段的乡村治理创新手段,不仅是以党建为引领,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成功探索,也是具有“仁义礼智信”山东儒家传统道德文化特色的乡村治理方式的成功实践。因此,建议加强乡村治理“德育模式”向社会治理层面延伸,从评价指标、工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设计,结合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德育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郭明,高璇, 刘良艺:《道德积分制: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柔性整合”——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德育银行”实践为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3]陈浩天, 胡白钰《国家与农民互构: 观瞻乡村治理进程的政治发展理路》内蒙古社会科学.

[4]云南省委宣传部 席键民:《以强化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云南日报.

[5]午言:《“三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实践(党的教育版).

[6]杜敏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吉林省白山市》中国集体经济.

[7]田煜:《守正创新 承上启下 开启革命老区振兴新篇章——《“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专家解读之二》中国经贸导刊.

[8]徐艳红, 葛春芳:《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路径探究——以H 市的调研为例》三晋基层治理.

(作者单位:1. 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2. 北京东亚汇智经济咨询中心)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乡村治理
新课标背景下留守儿童德育模式探究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小议全寄宿制学校“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运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