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济南市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3-07-12 05:37李西香于鹏
乡村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济南市乡村振兴

李西香 于鹏

摘要: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济南市深受黄河文化的孕育滋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济南市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黄河济南段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讲好黄河故事,全面推进黄河沿线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 黄河文化 旅游 济南市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9 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济南市地处黄河下游,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数千年来深受黄河文化的孕育滋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贯穿于济南市西北部,过去受制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原因,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面临着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因此,依托济南市黄河自然生态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助力黄河沿线地区乡村振兴,增进人民生活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济南市黄河文化遗产概述

(一)济南市黄河总体概况

济南市位于黄河下游的核心位置,南靠泰山,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底,境内泉水众多,形成了“山、泉、湖、河、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黄河济南段上起平阴县东阿镇,下止济阳区仁风镇,主要流经平阴县、长清区、槐荫区、天桥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历城区、济南高新区、章丘区、济阳区9 个区县和功能区,全长183 公里。此外,黄河故道流经商河县,今商河县境内的大沙河是黄河故道,全长约33 公里。黄河济南段河道窄深,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 米,属于典型的地上“悬河”。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市黄河沿线民众修筑堤防,引水灌田,植树造林,保护沿黄生态,形成黄河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济南市一直在实施“携河北跨”战略,随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和济南黄河隧道的贯通,这标志着济南城市的发展进入“黄河时代”。

(二)济南市黄河文化遗产概况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济南市黄河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留下众多的文化瑰宝,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資源优势。黄河文化遗产不但包括黄河河道、水工设施遗产,还包括黄河沿岸的古遗址、城镇、村落、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戏曲歌舞、民俗传说、宗教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济南市黄河沿线拥有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73项,市级以上与黄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1 项,足见济南黄河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

1. 黄河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黄河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黄河河道(故道)、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产、相关附属遗产及沿线的遗址、城镇、村落、建筑等类型。一是黄河河道遗产,包括黄河河道、大沙河河道(黄河故道)。二是水利水运工程遗产,具体可以细分为防灾、水运、灌溉、水源、水能和治沙等水利工程方面的遗产。以防灾工程为例,济南段黄河工程主要包含堤防、险工、控导工程及北展宽滞洪区工程。黄河堤防工程分为临黄堤、导流堤、北展宽堤三类,临黄堤最长,长度为172.46 公里,是在清朝1860 年左右由沿线民众自发修建而成的民堤基础上加固拓展完成的,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建设,初步建立防洪工程体系。进入新世纪,通过对堤防加高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工程,形成标准化的堤防体系。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因质量优异先后荣获鲁班奖和大禹奖。同时,黄河沿线设有险工23 处、控导工程48 处、顺堤行洪防护工程2处。泺口段险工由于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前往视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三是相关伴生遗产,包括明代镇河神兽、泺口古渡、百年泺口铁桥(国保)、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省保)、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省保)、大禹治水石刻、古今治河方略石刻等一批文化遗迹。四是文化景观,包括城子崖龙山遗址、东平陵城遗址、洛庄汉墓、危山汉墓、焦家遗址、郭氏祠堂、双乳山汉墓等古遗址(墓葬),及灵岩寺、平阴永济桥、文庙、翠屏山多佛塔、平阴影壁建筑群、云翠山南天观建筑群、东峪南崖建筑群、洪范池龙王庙、平阴四山摩崖石刻等古建筑(寺塔、石刻)。五是聚落型遗产,包括古镇古村落。其中,泺口古镇历史久远,自古以来就是济水和大清河沿线的重要港口。特别是明清时期作为鲁盐外运的批验所驻地,繁华热闹,有“小济南”的美誉。此外,平阴东阿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清归德镇土屋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长清归德镇双乳村、长清归德镇土屋村、长清孝里镇方峪村、长清孝里镇北黄崖村、长清孝里镇南黄崖村、长清孝里镇岚峪村、平阴榆山街道东蛮子村等为省级传统村落。

2. 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沿线还积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类型,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瑰宝。这些非遗项目或与沿黄地区的生产劳作密切相关,或以黄河胶泥、沿黄杞柳为主要原材料,具有浓厚的黄河文化地域特征。据初步统计,与黄河沿线街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8 项。其中,商河鼓子秧歌、济阳鼓子秧歌、花鞭鼓舞、章丘芯子、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张村绣球灯、花棍舞、商河民歌、泥塑兔子王、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泺口醋酿造技艺、面食传统制作技艺(草包包子制作技艺)、鲁菜烹饪技艺(糖醋黄河鲤鱼)、崔寨德兰柳编、黄河打夯号子、四蟹灯、崔寨前街舞龙、太平寸子龙山黑陶制作技艺、商河糖酥火烧、商河老粗布制作工艺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鼓子秧歌为例,主要分布在鲁北平原的商河、济阳、阳信、惠民等地区,它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鼓子秧歌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据记载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 年)河堤都尉许商开凿商河,祝河竣工民众自发鼓伞齐舞以示庆贺。商河鼓子秧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于2006 年、2008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济南市黄河文化的内涵特质

济南市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在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黄河流域来看,黄河下游的济南黄河文化与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黄河中游的河洛文化和关中文化、黄河下游的中原文化等相并列、联系密切,同属于黄河文化。从济南市黄河文化的源头来看,黄河与古代济水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深受龙山文化、大舜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城市的黄河文化相比,济南市黄河文化扎根于泉城这片土地,深受泉水文化的润泽和齐鲁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内涵特质。

(一)共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

济南市史前文化积淀深远,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重要活动区域。济南市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文化形态,拥有史前时期相对完整的文化形态,因而是黄河下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济南章丘的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龙山文化时期,生活在城子崖的先民已能制作“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的蛋壳陶,居于世界制陶史的巅峰,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大舜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济南市是大舜耕稼的故土和大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舜耕历山”的典故就发生在济南市,至今济南依然保留有舜井、舜祠等舜文化印记。此外,济南的黄河文化与泰山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使得济南处于“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与黄河文化纽带交汇点的位置。这些标明济南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济、河之间呈现出相融相生的文化脉络

济南之水与黄河渊源深厚。济水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与江、河、淮并称为古代四渎,是四条独立入海的河流。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渤海。济南、济阳之名皆由其而得。魏晋以后,河南段济水淤塞断流,黄河之水不复入济,济水以巨野泽为源头,水色愈发清湛,遂有“清水”之名,济水又名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 年),黄河在澶州决口,遂侵入济水(清河),致使济水(清河)于济南历城东北改道,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从历城以东挑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是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自此开始,黄河成为横贯济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济水和黄河在古代曾经是并存关系,后来济水被黄河占道取代,从此消失。济水、清河、黄河之间的渊源深厚,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济水,从文化角度来说,是古代济南地区的第一地理界标。古代济水作为济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济南早期文化和文明的摇篮。到了清代,黄河改道大清河之后,黄河文化又融入济南,哺育了济南儿女,润泽了泉城大地,成为济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三)展现了作为齐鲁文化中心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济南是齐鲁文化交融之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常用的外交手段是进行会盟和派遣使节。济南由于地处齐、鲁两国交界之地,极大便利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据《春秋· 桓公十八年》记载,“公会齐侯于泺”,记述了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 年),齊景公邀鲁定公在两国边界的夹谷举行会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持了此次会盟,留下了孔子观礼处、闻韶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 年)济南府成为山东省省会,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延续至今。正如明初人危素在《济南府治记》中所载:“济南之为郡,岱宗当其前,鹊华经其后,泉流奔涌,灌溉阡陌,民庶繁夥,舟车辐辏,实乃要会之地,故置行中书省,以尊藩服。”数千年来,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泉水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融会交流,沉淀为济南独有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四)体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黄河济南段河道窄深,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 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从历史上多次治理黄河水患问题,到革命战争时期挺身而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整治河道、修筑堤坝、险工、涵闸,无不体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黄河精神。革命战争时期,济南是全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1 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38 年,长清革命武装力量在大峰山建立了长清县抗日根据地,并创建了大峰山抗日独立营。1948 年9 月,济南战役的重大胜利,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占大城市的先例,在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济南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无数艰难和挫折,整治黄河河道,加高加固堤防,逐步建立以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泺口段险工由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往视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此外,黄河沿线还有泺口九烈士纪念碑、王士栋烈士雕塑等红色遗迹,极具革命教育价值。

三、济南市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

黄河贯穿于济南市西北部,由于“跨黄”难度较大,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黄河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市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为济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包括加强黄河沿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百里黄河风景带、鹊华秋色园、泺口古镇、明水古城、华侨城绣源河文旅综合体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但同时应看到,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不足,呈现碎片化现象

济南市黄河文化时空跨度较大,沿线遗产众多、种类丰富,遗产保护难度较大,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目前,已有的保护方式以文物资源和实体资源保护为主,遗产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保护传承活力不足,四蟹灯、黄河打夯号子等非遗项目曾一度面临失传困境。

(二)黄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传承利用质量不高

对济南市黄河文化的挖掘不深、展示不足,没有形成浓厚的拥河发展氛围。与甘肃兰州、河南郑州等沿黄著名城市相比,济南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有待提升。在黄河文化开发利用方面,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博场馆相对较少,现有旅游产品主要以大河揽胜、观光休闲为主,缺乏龙头产品,产品层次较低,高品质、新业态产品缺乏,文旅融合深度不足,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三)黄河文旅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济南市黄河沿线各区段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资源基底各异等原因,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特别是天桥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近年来在战略叠加机遇的推动下成为文旅投资开发热点。同时,黄河沿线各区段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发建设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黄河沿线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景观风貌需要提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济南市黄河沿线基础设施配套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文化地标、休闲广场、园林绿地、美化亮化等景观风貌配套不够,休闲绿道、交通标识、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四、济南市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坚持保护优先,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化公园、遗产廊道、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等模式,对济南市黄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多元化保护,不断提高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通过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湿地公园、文化创意、特色演艺、动漫游戏、数字科技等载体推动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文化在泉城大地上“活”起来。鼓励沿黄各区县(功能区)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黄河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壮大黄河文化产业群。

(二)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黄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适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推动文化、文物与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相嵌整合,通过“博物馆+ 旅游”“非遗+ 旅游”“演艺+ 旅游”“文创+ 旅游”“艺术+ 旅游”等多样化的形式,推进济南黄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济南市黄河沿线现有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博场所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黄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实施“文旅+”,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互联网、健康、教育、体育等全领域跨界融合,推动济南黄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如推动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黄河庄园、黄河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等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温泉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和养老度假等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推出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运用5 G、大数据、虚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技术,大力研发数字文旅产品和沉浸式体验产品。特别是围绕黄河流域的非遗资源,开发黄河文化主题类动漫游戏、特色演艺和文创产品,增强产品的体验感。

(三)整合沿线资源,创新产品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文旅带

以济南段黄河为廊道,以各县区(功能区)为节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整合沿线文保单位、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资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深挖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黄河济南段的独特优势,打造集生产生活、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康养度假、乡村振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一批黄河文旅重点项目,打造以鹊华楼(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为代表的黄河历史文化新地标,推出一批黄河文旅精品线路。在四季旅游产品方面,构建“春赏花、夏休闲、秋采摘、冬康养”的特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出“大美黄河”精品体验游、“黄河古风”文明探源游、“生态黄河”生態体验游、“黄河人家”乡村休闲游、“研学黄河”科普研学游、“康养黄河”温泉康养游等精品文旅线路产品。

(四)坚持品牌引领,创新市场营销,讲好黄河故事的济南篇章

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围绕非遗、书画、美食、中药等文化元素,以文学、影视、动漫、网络节目等艺术形式,打造一批展现济南黄河文化印记的文化品牌,讲好 “黄河故事”。特别是聚焦黄河文化主题,策划推出《黄河那道弯儿》舞台演艺、情景剧、儿童剧、鼓子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演艺项目,打造演艺旅游精品。加快运用新的营销载体和技术,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构建新媒体文旅营销矩阵。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网络直播、视频广告、微博互动、抖音短视频营销、今日头条推介、网络直播答题、VR+AR 沉浸式体验、AI 互动、户外真人秀等方式,加强黄河文化营销。策划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博览会、黄河水乡露营节、黄河研学旅行节、黄河温泉康养节、黄河古村非遗节等活动,提高济南黄河文化的知名度,更好地向外界展示黄河文化。拓展济南的“朋友圈”,加强与省内外黄河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黄河文化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发展,携手打造黄河旅游品牌。

(五)完善黄河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配套设施水平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黄河乡村记忆馆或村史馆、黄河展览馆或展示馆等场所建设进程,形成丰富多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示体系。完善沿黄旅游交通网络,改造提升现有黄河沿线主要旅游道路,打造黄河沿线景观绿道。优化提升生态景观,建设济南百里黄河生态风貌带。健全服务配套设施,统筹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服务点,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高水平建设一批黄河文化主题酒店、高品质度假酒店、温泉酒店、精品民宿,打造“黄河人家”“黄河味道”等黄河美食品牌。依托黄河沿线非遗资源,如黄河泥塑、龙山黑陶、德兰柳编等手工艺品,推出“黄河手造”品牌。依托黄河沿线土特产品资源,打造“黄河大集”购物品牌。加强济南沿黄智慧旅游建设,实现主要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公共区域WIFI 全覆盖和5G 移动通讯网络建设。

(六)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实现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部门和区域协同推进机制,构建济南黄河整体联动保护大格局。建立沿黄各区县与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沿黄各区县和市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跨区县、跨部门的重大问题。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黄河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多项工作有机结合。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文旅产业运营模式。加强与黄河流域沿线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建设黄河文化旅游联盟平台,构建资源共享、品牌共铸、产品互补、营销共拓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 . 人民日报,2019-09-20(1).

[2] 赵虎, 杨松, 郑敏. 济南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及保护策略研究[J]. 中国文化遗产,2021(01):74-81.

[3] 杨国龙.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0(01):102-107.

[4] 乾隆历城县志卷十建制考一,历城县志正续合编[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7 :214.

(作者学位:1. 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2. 山东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济南市乡村振兴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济南市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