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平
【摘 要】文章以苏州陆巷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陆巷古村的保护对象,主要有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其次,结合陆巷古村的实际情况,列出适用于该村落的两种利用方式,以期对该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陆巷古村;保护;利用
【Abstract】This paper in the Suzhou Lu Xiang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pot.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objects of protection of Lu Xiang Village,mainly have two aspects:material elements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Secondly,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u Xiang Village,list two kinds of utilization for the village, and expect to play a certain guiding role in terms of th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Lu Xiang Village;Protection;Utilization
0 引言
传统村落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陆续关注传统村落。2000年有“画中的村庄”之称的西递、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4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将名城、名镇与名村的保护上升到国家法规层面,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待传统村落问题,保护是根本,传统村落的利用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这一基础之上。苏州陆巷古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当地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先民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反映,对其进行研究并合理规划、保护与利用,不管是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还是艺术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陆巷古村概况
陆巷古村位于江苏苏州东山镇西侧,太湖之滨。古村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南边是碧螺峰,西边是太湖,形成于南宋,显于王氏。明清时期名人辈出,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即在此村,近代有名的三位院士王守觉、王守武和王大珩的故里也在这里[2]。陆巷古村也因此被誉为“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是“武将出身,经商起家,科举显世”的中国传统乡土文脉的典型代表[3]。古村到现在仍然保持着“一街三港六巷”的格局,并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图1 陆巷古村
图2 陆巷古村村中巷道
陆巷古村是由家族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它的形成、发展和延续与历史上著名的北人南迁(宋室南渡)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从宋室南渡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陆巷古村依山傍水,择湾而居的空间聚落形态仍然保持着。目前村中仍保留有较多的古建筑遗址旧迹、名人故居宅第、古井、古河道及古渡口等,典型代表有明代古街、遂高堂、怀古堂、惠和堂和明代牌楼等。
陆巷古村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被称为太湖第一传统村落。
2 保护对象与方法
2.1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可通过起源与历史和特色与价值两种方法来判断,前者是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图以及搜集民间传说等方式[4],并结合传统村落现状,相对准确的还原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发掘当地村落的特色与价值;后者是通过对传统村落自然特色及人文特色的挖掘,确定传统村落内的保护对象,如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风貌、突出的环境特色和建筑特色等。
图5 陆巷古村的发展演变[2]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并结合陆巷古村从南宋至今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陆巷古村的保护对象包括:陆巷古村的整体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地段与街巷、民俗风情、民间工艺、传统文化艺术、民间传说等。进一步具体而言,陆巷古村的保护对象可划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
物质要素方面包括:
(1)“一街三港六巷”的聚落空间骨架;
(2)背山面水,择湾而居的传统村落格局;
(3)独具特色的太湖山水聚落风貌;
(4)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名人宅院及传统民居等;
(5)明代古街、古渡口、古牌楼等;
(6)以洞庭红柑橘为代表的包括碧螺春茶叶、太湖清水大闸蟹和太湖三白等在内的传统产业资源。
非物质要素指陆巷古村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
(1)“明庙会”“元宵出猛将”等乡风民俗;
(2)“一品状元豆腐”为代表的猛将菜系和白玉方糕等传统饮食;
(3)当地的制革、刺绣、竹编等传统工艺;
(4)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的传统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匠作工艺;
(5)“大红灯笼高高挂”“猪油糕上红绿丝”等生活习俗;
(6)“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为代表的地域名人文化等。
2.2 保护方法
对陆巷古村的特色空间,特别是背山面水、择湾而居的环境风貌和“一街三港六巷”的空间格局应进行整体保护。它既是陆巷古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们进行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对特色街区(如村中的明代古街)、巷道等应保护其空间尺度及周边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历史建筑物,按重要性将其进行分类,对重要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对一般建筑物,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留、整修或拆除三种保护与整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应积极的传承与发扬,可通过定期举办相关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来实现,使游客与村民都能参与其中,达到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效果。
3 利用方式
传统村落的利用是指对村落中具有保护价值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功能改造,从而能够发挥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艺术及经济等方面的更多价值[5]。陆巷古村的保护对象也正是古村再利用的资源,保护好传统村落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处理好保护对象本身的发展与各项保护限制措施的平衡关系,是对古村进行利用的基础。
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价值。在城市化进程飞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只有准确把握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对策和发展策略,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村落的价值,才能使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陆巷古村具有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可通过传统文化展演与商业旅游服务两种再利用方式进行利用。
3.1 传统文化展演
这种传统村落利用方式是将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民俗展览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建筑类型,以展演传统工艺、陈列家族族谱、宣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功能,为非物质文化提供空间载体[5]。陆巷古村现存完好的遂高堂、惠和堂、怀德堂、怀古堂和宝俭堂等建筑都具有较为宽敞的空间,为这种利用方式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游客基本了解古村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但是缺乏互动,游客们只是通过游览被动式的接受这些信息,而被动式的接受必然会导致游客对这些信息的印象或感受不深。所以,建议在这种文化展演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能够使游客参与进来的互动活动,通过游客亲身互动,让游客对陆巷古村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宣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3.2 商业旅游服务
这种传统村落利用方式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利用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改造为民俗客栈、农家乐餐馆等,既能为村民们提供商业设施,也能为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服务[5]。陆巷古村自然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水,景色优美,并且拥有大量古建筑和文物古迹,村后有大片橘林、琵琶林,是忙碌的工作之余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很适合发展旅游服务。陆巷古村中明代古街(紫石街)是游客的必经之地,也是村中最繁华的地方,在街道两旁可以开设相关设施,如门面、店铺等,来展示陆巷古村传统文化、民俗、工艺及饮食,并出售相关工艺品和饮食。此外,还可以增添互动环节,如游客亲自参与制作传统工艺品和特色食物等,这样不仅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陆巷古村,还可以为当地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更好的维持陆巷古村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陆巷古村新老建筑的和谐问题。要发展旅游服务,村落的景观很重,要看上去使人感到和谐、舒适。村中目前存在一些新建住宅楼与古建筑不协调,这对游客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传统乡土文化的宣扬具有重要意义。陆巷古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我们应该重视对陆巷古村的保护工作,并充分利用其价值。
对陆巷古村,可通过传统文化展演和发展商业旅游服务相结合的利用方式,既可以使游客深入了解陆巷古村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风民俗等,还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为陆巷古村更好的发展做铺垫,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雯,单鹏飞,唐罗娜.基于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苏州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3-68.
[2]许业和,虞林洪,吴佳雯.基于价值认知的太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古村保护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2(11):32-35.
[3]钮卫东,许业和,吴佳. 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220-228.
[4]李箭飞,肖翊.城区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与发展对策——以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26):214-219.
[5]冀晶娟,肖大威.传统村落民居再利用类型分析[J].南方建筑,2015(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