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2016-12-15 09:26黄茜杜坤
武术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

黄茜+杜坤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观光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这一矛盾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的开发模式能有效解决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并有利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资源开发 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7—0095—0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光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余暇时间的休闲活动之一。我国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体育观光旅游业的兴起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存在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观光资源开发机遇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理性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1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代以来,代表西方文明的现代体育的强势进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在冲击、压迫中逐步衰微。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持“开发”发展观,体育观光旅游开发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发展途径。近年来,政府对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旅游休闲观念的改变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机遇。

1.1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旅游服务方面,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旅游发展......”[2]。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大力发展‘体育+,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3]。此外,各地政府也都发布了相关信息支持体育旅游发展。2015年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实施“旅游+跨界”融合行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旅游+体育”,指依托福建丰富的山海资源,打造山地体育和海洋运动旅游产品,到2017年推动建设50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于体育旅游的关注与重视,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期间,应把握时机合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1.2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魅力为其观光化提供可能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多样,集观赏、健身、娱乐于一体,使其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在扩大区域影响,推动区域性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

民族传统体育分布于相对偏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区自然风光秀美。此外,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传统体育融进了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具有极强的人文特色。不论是视觉观看上还是文化韵味上都给游客强烈地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在此表现出来。

1.2.2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

以民族健身操[4]为例。它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这套操以众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把健身作为第一要素,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动作的健、力、美,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完美结合。整套民族健身操融合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土家族、藏族等20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民族的风格和韵味,展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健身作用。

1.2.3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多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通过这些娱乐消遣活动,人们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渲泄。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均以娱乐性项目为主,2015年8月在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比赛项目仅17项,而表演项目则有178项之多[5]。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娱乐,因此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娱乐类项目众多,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观光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1.3 大众休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大众对旅游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旅游观念由原来的观光、游玩购物、餐饮、不愿“花钱买罪受”慢慢转变为以体验、参与为主。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欢迎。中国旅游局在对2014年国民旅游休闲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大众有56.5%的人在其休闲活动中选择旅游休闲,是选择居家休闲的2.5倍。另外,人们的旅游休闲活动偏好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比例分别为46.3%和43.6%。新兴旅游休闲方式在迅速成长,滑雪、击剑、航模等特色旅游休闲活动比例达到14.3%。”[6]

2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开发之间联合开发的联系,但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使其保持原生文化的真实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及文化表象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整体开发水平不高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很多地方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开发时都没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没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体现出来。例如民间一些传统习俗、节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的这些活动逐渐被商品化,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搬上“舞台”,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调整、被压缩,有些活动甚至直接被删除,活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其原有的传统意义及价值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2 表现形式单一,出现严重的“迪斯尼化”[7]现象

在旅游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旅游地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举办的民族风情展示以及民族歌舞表演普遍都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只重“形”似而忽略“神”似,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将民族“生活”的文化演变为“生产”的文化,开发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不断流失,民族体育旅游亦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出现了旅游开发中的“迪斯尼化”现象。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民俗特色并没有充分的体现,从内容到形式上表现单一、雷同。如大众对藏区的少数民族旅游的印象似乎就是高原、牦牛、哈达、青稞酒、民歌外加一众唐卡绘画。各景区千篇一律,给游人的印象是藏区的民俗文化、体育文化仅此而已。游客的旅游体验仅仅停留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面参与上,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少数民族旅游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当中去。

2.3 开发过程存在歪曲原生体育文化倾向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歪曲原生体育文化的倾向,有些甚至掺杂了虚假成分。有些景点在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时缺乏理性思考,对民族体育文化理解不深,在表现民族体育文化时出现了歪曲传统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往原始文化方面靠,挖掘出一些不成熟的东西,或一些已经被抛弃了的习俗;二是往现代需求方面靠,挖掘出一些本不属于该民族的体育文化,淡化了民族特点,掩盖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中,不尊重历史事实,捕风捉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历史文化产品缺乏事实根据,文化阐释不准确,甚至严重失实。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体育旅游开发将会使本已重重危机的少数民族体育雪上加霜,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历来都是作为一对矛盾体而存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使其在成功实现产品化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真这一问题很值得研究。基于此,找到一个合理的开发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

3 “前台、帷幕、后台”[8]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启示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大胆演绎到研究旅游活动及研究旅游与“现代性”关系的尝试。戈夫曼把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大舞台,并提出了“前台”与“后台”的理论。“前台”是指演员演出及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针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前台”行为;“后台”指演员们准备节目的地方,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戈夫曼与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为我们寻找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体育旅游开发的新途径带来了启示。

通过马康纳的理论我们认识到:“前台”是旅游地居民将“商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旅游产品的形式被当作“真实”搬上舞台,游客看到的只是“真实”的“前台”表演,是被“舞台化”的民族真实生活。这些展示、表演和体验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表象化的认知。向游客展示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民族舞蹈与体育活动尽管与原来相比有较大的改变,但他们仍保留了其基本内容和形式,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和表演,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精髓,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前台”民族文化“商业化”“舞台化”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欣赏民族文化的展示表演,游客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和体验旅游地文化;此外,“前台”只有通过这一方式才能接待大规模的、源源不断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假如让游客毫无屏障的进入到旅游地居民的真实生活,那么整个地区都成了“前台”,这样势必会导致文化的继承发展出现严重的危机。因此,旅游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要有所限制的。为了保持旅游地文化的原生态,需要设置一道屏障(帷幕)来限制“前台”的范围。这一屏障是“前台”与“后台”的过渡区,功能与舞台上的帷幕相似,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可以有效的保护“后台”文化的原生性和真实性。

“前台”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即是民族体育旅游舞台的“后台”。“后台”的作用是维持传统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功能与价值。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搬上舞台,但维护“后台”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就必须将外来者限制在“前台”,传统体育文化才会免遭破坏。“后台”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一般情况下只有与“后台”相关或“后台”允许进入的人才能进入“后台”。“后台”的神秘仪式、传统风俗并没有向大量游客开放,因此较好维持了“客观真实”。如苗族独木龙舟的下水仪式,是由每个苗族村寨唯一的巫师在半夜秘密进行的,就连参与划龙舟的普通划手都难得一见[9]。严格控制“后台”的商业化开发,限定对外接待人数,限制来访者各种活动,主要针对那些对人类学和民俗学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喜欢体验生活的、寻求纯自然的背包游客限制开放。此外,这些外来者在进入”后台“必须认识到保护“后台”的完整性对于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尽可能的不进入“后台”是游客的职责,保护“后台”是研究者和政府的职责。同时,也要让原生文化的持有者认识到这一点,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基于此种理论,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新的理念模式,并将对旅游开发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前台、帷幕、后台”模式的优势体现

4.1 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真实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各民族的生活习性、节日庆典、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多样。这些民族体育风情旅游资源应通过开发扶持的方式予以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而“前台、帷幕、后台”这一开发与保护模式,既有“前台”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也有“后台”的优秀体育文化保护,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将“前台”的收入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通过在“后台”区域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的向游客开放,从而避免了过多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和醇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一模式,既不会阻碍旅游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各民族的多种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完整的保存。

4.2 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商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旅游地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增强观赏性,挖掘了一些不属于活动本身的文化,因而淡化了民族特色,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被忽略。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获得生存的土壤与发展的空间。“前台、帷幕、后台”这一模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前台”的旅游资源开发,使得民族体育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得到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心,提高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使其得以保存和发展。而“后台”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会受到商业浪潮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真实性。这一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但是,开发不当又会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缺失,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危机。因此,应该采取理性的思考方式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深刻认识文化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的相互关系,运用“前台、帷幕、后台”开发模式能够很好地处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真性,使其不被当今主流社会生活所同化失去其“根”的同时又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N]. 中国文化报,2014-03-1700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No.153734:12-20.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 OL].http://www.sport.gov.cn/n10503/c722960/content. html.2016-5-5/2016-5-21.

[4]]翁润洁,张绍俊,翁少可. 谈民族健身操的价值[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255-2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结束[EB/OL]. http://www.seac.gov.cn/art/2015/8/18/art_3_234573. html.2015-8-18/2016-5-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4国民旅游休闲发展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ta.gov.cn/ztwz/ lvyzs/lycy/201511/t20151123_752138.html.2015-11-23/2016-5-21.

[7]Jafar Jafari, Chief Editor.Encyclopedia of tourism, p 91 London, Routledgel 1 New Fetter Lane, 2000

[8]杨振之.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 民族研究,2006(02):39-46+108.

[9]李 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06):89-92.

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Tourism

Huang Xi Du Ku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ntradiction problem of tradition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study thinks using " the front stage, the curtain, the back stage” of development model can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problem between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and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resource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tection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