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与融合研究

2023-07-07 20:25刘意
决策与信息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课堂互动

刘意

[摘   要] 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发展已成为发展趋势。高校思政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效,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有:开放式网络课程、思政课VR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移动智慧平台、混合式教学互动、新媒体矩阵平台等。然而,“挂网”现象、“观光”情节、“技术”依赖、“考核”泛滥等,已成为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改革创新,需以引领学生需求为目标、以教学内容革新为动能的变革和以教学形式创新为抓手开展深刻变革。为此,亟须从“个性化设计”增强思政课吸引力、“魅力型教师”增强思政课引领力和“互动中交心”增强思政课感染力等三个方面,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

[关键词] 新媒体新技术;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课堂互动;交互式平台;技术依赖

[中文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3)07-009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突飞猛进,给高校思政课既带来了机遇,也挑战着其传统优势,亟须师生共同探索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路径,确保高校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基本方式

当下,新媒体新技术已经在高校思政课堂上频繁运用,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掀起高校思政课堂的变革。近年来,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积极倡导相关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目前高校思政课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方面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开设各种网络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慕课,慕课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势,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作为一种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慕课具有规模效应,且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学生还可跨校选课,所得学分学校之间可以互认,学科专业实现跨校协作,实现共建共享。随着慕课的兴起,与之对应的微课也逐渐流行,特别有利于用碎片化时间抓住学生眼球。

二是构建思政课VR实践教学平台。VR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实现了过去由参观、调研为主的体验感较弱的教学形式向人机交互、角色扮演等体验感较强的教学模式转变,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实地调研以观察为主、操作为辅,甚至只观察不操作的缺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创设不同的主题情景,烘托不同情景下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非强制的状态下,受到虚拟现实情景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思政课堂运用VR技术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让学生“经历”红军长征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身临其境感受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思想受熏陶、感情得升华的教学目的。

三是打造思政课移动智慧平台。于2014年11月20日上线的蓝墨云班课,是能够提供思政课完整过程性管理和课堂教学大数据实证的云教学平台[3]。2016年6月16日,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4],可直接通过手机访问,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尤其是其学习情况报告和排名功能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建构混合式教学互动。2017 年,学者郭树荣提出了“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构建,融合了互联网与对分课堂的优点[5]。混合式教学越来越被高校思政课教师青睐,不少高校思政课在混合式教学探索上取得一定成效。如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根据桂西南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可交互性,由学生挑选实践方案,增加学生自主性。与此同时,根据平台数据和学生实践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学习风格,调整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此外,在思政课中引入微课,十分契合网络时代生长的“90后”“00后”学生群体的学习模式和认知习惯,能整合移动化、碎片化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

五是打造“思政味”的新媒体矩阵。北京Z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引入网络新媒体,搭建起由思政类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bilibili)、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组成的“思想静界”新媒体矩阵[6]。林明惠运用B站、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等等。

总而言之,新媒体新技术改变了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重构了教学结构,连通着课堂内外,打造着动静态结合的课堂,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语音—中心”讲授格局与“绘声绘色”的多维课堂相融合,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还会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课堂形式。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必须有机协调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创新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要克服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本领恐慌”。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7]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迈向新的发展階段亟须处理好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匹配与适应问题,要真正让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绝非二者简单相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磨,达到浑然一体、同频共振的效果。但现实来看,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堂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接受信息的途径、习惯和方式与传统思政课堂要求的理论性和严肃性有着突出矛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政课堂面对泛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形势也亟须找到出路,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挂网”现象较为严重

新媒体新技术走进高校思政课堂以来,从数据结果看成效显著,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乐观。1951年,英国著名统计学家E.H.辛普森(E.H.Simpson)提出了一个统计学现象:在某个条件下分别讨论和整体合并讨论会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8]。原因在于考虑的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教师在平台上得到的数据,仅仅源自最终结果这一个单因素,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完成方式、完成状态等多因素。现实中,较常见的现象是学生“挂课”,即電脑、手机播放网课,而自己不认真观看而去做其他事情,对网课小测则通过舞弊来应付。诚然,教师在平台上得到了可观的数据,但学生在线下学习的状态却难以管控、评估。也有不少教师利用平台的一些限制,强制学生学习,但学生总能寻求更“高级”的手段破解。

(二)“观光”情节较为突出

随着“PBL+VR+小课堂线上教学模式”、VR思政等教学模式的大量使用,学生能在新媒体新技术中感到新奇,特别是在视觉上受到冲击,但从现已建成的思政课VR实验室运转情况来看,目前仍处在图片展示、小视频播放等初级阶段,这与用一般的多媒体播放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反而让思政课泛娱乐化,使其仅仅成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展示平台。例如部分教师在自己的线下课增添了“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学生都乐于参与这种新式互动,纷纷发表弹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也抬头了,但注意力不在教师授课内容上,而是背后的弹幕墙,完全背离了教学初衷。

(三)“技术”依赖较为普遍

一味地增加技术,使教师的教学重心发生偏移。对学生而言,学习过于依赖手机,每当遇到难题就在网上检索答案,独立思考的能力弱。甚至会让“一些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局限于现代信息技术上塑造的技术景观,难以穿越技术表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境界”[9]。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出现大量视频、图片等,导致学生忽视理论思维的训练,虽然过了“眼瘾”“耳瘾”,但理论收获较小。再比如,应该整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来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阐释时代发展趋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而不是仅仅用图片、视频来佐证基本知识点和理论原理,避免技术手段喧宾夺主、教育目的舍本逐末。

(四)“考核”泛滥亟须警惕

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思政课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避免沦为“技术员”“放映员”,注重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特别要在考核上动脑筋、下功夫。随着各类教学平台的出现,思政课的考核形式也变得多样,如MOCC与SPOC考核、智慧树考核、考易等琳琅满目。其共同点在于考核成绩占比大,考核内容也基于教授对于课程的理解,测试考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类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于答案标准化,无法客观反映学生能力差异,只能体现学生对教师观点的认同程度以及记忆程度。同时,一些平台上的考核系统还存在漏洞,学生通过一些黑客软件就可轻松破解,更有部分平台内部人员贩卖答案,以此牟利。这些恶习严重影响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诚然,高校思政课堂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反映了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度不够的问题。但从深层次分析,高校思政课具有立德树人、筑牢根基、指引前途方向的重要作用,而事实上没有经过思想锻造和洗礼的学生从需求层面上并未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甚至一些思政课教师也未能完全认识到思政课的作用。当新媒体新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信息开放环境之下,向学生传递信息中缺乏了权威,以至于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运用中话语影响力被弱化。

三、当前高校思政课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改革创新

唯有改革创新才是高校思政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着力点。改革创新绝非简单地把新媒体新技术作为技术手段,而是要让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之中,实现以引领学生需求为目标、以深耕教学内容为指南、以丰富教学形式为导向的深刻变革。

(一)以引领学生需求为目标的变革

在新媒体新技术时代,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教材、书本、课堂等,通过新媒体可以轻松获得海量信息,可能让其产生不听讲、不学习思政类课程,也能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误判。社会大变革年代,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迈入大学,特别是在高考选科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更偏向于选择学习他们所认可的“实用知识”。

通过正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学生需求,以引领学生需求为目标的变革十分重要。以医学生为例,医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如把思政课与医学生考试月排在一起,无论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堂上如何灵活和丰富运用,大部分医学生仍会忙于应付专业考试,难以集中精力参与思政课学习。此时,应该在满足学生忙于复习考试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上设置环节,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领悟统筹兼顾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缓解考试焦虑,对此笔者通常在考试月的思政课堂播放医学生自制的“微视频”,以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以教学内容革新为动能的变革

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堂广泛运用后,不少思政课教师认为“轻车熟路”,甚至把教学内容以各种形式“转让”给学生来讲,按照既定“模式”开展教学工作,殊不知深耕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每届学生特点不同,教学时间点不同,随着思政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增多,必须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否则,学生会误以为大学思政课与初高中没什么变化,只是课堂上多了一点新媒体新技术而已,一旦学生产生这种念头,就很难让他们对思政课“刮目相看”了。

即便新媒体新技术的资源内容涵盖大千世界、古今中外,仍然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专业化特色的语言来转化凝练,所以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深耕教学内容,自身率先开展研究式学习,促使思政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对于习惯做题的大学生们来说,教师讲上千万遍,不如提炼一个有价值的题目更来得实在。例如在讲授共同富裕时,如果能设计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的开放式题目,让学生从中分析利弊,畅谈古今,审阅身边案例,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必定不凡。通常,笔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学生把重要的路径进行排序,再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看到共同富裕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推演,从而明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选择。

(三)以教学形式创新为抓手的变革

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教室、会议室等空间,而逐步转向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情景结合的形式,也让学生体验了更高质量的网络思政课,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质量思政课资源。有的思政课教师担心有了新媒体新技术后普通思政课教师是否面临“下岗”的风险。持这种观点是因为没看到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结合会产生不同教学艺术,没认清高校思政课堂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创新,也不懂得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带来的不是抄袭而更多的是激励和包容。

即便同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到不同思政课堂以及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筆者组织开展的“一站到底”教学活动为例,在面向临床等专业学生实施时,因为对细节、题目难度等要求颇高,同时竞争较大,为避免抢答环节出现差错,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通组织“一站到底”时,采用以“题”服人、以“规则创新”吸引人和以竞争导向选拔人的办法适应学生的特点。即便“一站到底”教学活动在运行一段时间稍微成熟后,再放到另一些专业学生中讨论和运行,问题同样层出不穷,需要借助学习通等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可想而知,丰富教学形式并非仅仅是不断“变花样”,更是在把握思政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新媒体新技术让高校思政课堂“活起来”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新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堂“活起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高校思政课的革新大有可为。

(一)“个性化设计”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

据学生反映,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中学政治学科相同。尤其是大部分理科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在大学看到相似的学科内容,自然也不会引起很大的兴趣,而且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思政课线上学习时间增加,“挂网”现象则更加普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喜好和知识盲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个性化设计”,比如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存在差异,甚至进入大学后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上切莫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谋划,发挥学生的长处,补齐学生短板,要在教学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进而使学习思政课成为学生的习惯养成。在定制内容上,首先利用预告式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重要内容分章节制作成短视频,通知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师则在后台分析学生观看时长、观看次数,借以判断学生是否对此内容感兴趣,再有针对性地定制教学内容。但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木桶效应”。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也表明,组织中各个部分优劣不齐,可往往不是优势部分决定组织的水平,相反是劣势部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对某章节的理解,而是取决于学生对整个思政课内容的领悟。所以教师定制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在于观看时长最长、观看次数最多的章节,而是观看时长最短、观看次数最少的章节。观看时长长、次数多,说明学生对此内容感兴趣,也就能够产生驱动力,并不需要过多督促提醒。而观看时长短、次数少则是一个警告,警告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对内容的“深加工”,首先达到吸引目光的效果,再层层推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枯燥点,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期待的同时,补足学生缺乏的理性思维,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延展,只有让学生“享”学,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魅力型教师”增强思政课堂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现如今的思政课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价值观点,对学生而言是纯知识输入,但不一定达到共情,这样的课堂即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意义效果也不佳。如果教师结合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事件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如为国牺牲、见义勇为等正能量的报道,就能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课本知识就在身边;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则会更加显著。当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去剖析,然后带领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去看待事件,这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判断善恶、学习优秀精神、预防和改变不良行为。一堂优秀的思政课,“魅力型教师”最具有影响力,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思想进行塑形。“魅力型教师”是思政课堂的灵魂人物,不仅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机活力,而且绝对是技术的掌控者,使新媒体新技术成为思政课堂的“武器”、学生抬头的“牵引器”。为此,“魅力型教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优化内容供给上下功夫,实现“有趣”与“有味”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确保学生由“知不知”到“信不信”层面的提升。

(三)“互动中交心”增强思政课堂感染力

罗杰斯(Carl R. Rogers)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11]相较于其他学科,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导师,还应是人生和情感价值的导师。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会产生不少困惑与不解,希望从思政课教师那里得到走出困惑与不解的办法,因此思政课教师先要与学生建立感情,走到学生心里,才能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首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包括物理距离与思想距离。大部分思政课上,前排都无人就座,这在物理上就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进而导致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接受不在同一频率,教师无法与学生的思想达到共鸣,从而形成了思想屏障,倘若教师在上课前在教室游走一圈,观察学生在上课前做的事情,尝试加入学生的话题,抑或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那么教师将不只是知识的输出,而是思想的影响。相比于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是提高思政课抬头率的重要因素。当线上学习任务、考核要求增多,而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诉求,那么思政课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则会少之又少。可见任何新媒体新技术的在思政课的运用,都需要关注思政课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

总而言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必将引发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变革,从而更加充分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与目标,新媒体新技术赋能的高校思政课将呈现出崭新的姿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3]  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6).

[4]  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

[5]  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

[6]  张静,邢鑫.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于思考——以北京Z大学“思想静界”思政课新媒体矩阵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2,(9).

[7]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8]  Blyth,C.R.On Simpson's Paradox and the Sure Thing Principle[J].Journa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2,67.

[9]  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

[10]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甘小梅]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课堂互动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