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峰
【摘 要】传统的诗词教学容易走入一上手就分析的老路,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俗套。教师应该从语言建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视角出发,将诗词、音乐、绘画、书法联结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表现诗词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键词】诗词教学;诗学三美;跨学科学习
传统的诗词教学容易走入一上手就分析的老路,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俗套。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诗学三美”之说,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别对应音乐、绘画与书法。這几种艺术虽各成一系,但血脉相连,意境相通。语文课堂上,借鉴“三美”理念,将诗词与音乐、绘画、书法联结在一起,进行跨学科学习,能让学生从美学视角出发,拥有鉴赏家和评论家的眼光,感受和表现诗词中“美”的艺术。
一、诗词[+]音乐:以“声”为联结点
诗词从诞生起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的诗歌,“词”原本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诗词与音乐都是声音的艺术,都通过声音表现出节奏与韵律之美。因此,跨学科学习的联结点就是声音。
(一)做朗读者:音随律动
闻一多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诗歌中音尺、平仄、韵脚的变化是产生音乐美的源泉。诵读,是将诗词中的文字转化为声音的主要方式。要想把诗词诵出音乐的美感,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声断气连、长短交替、高低错落等诵读技巧,让诗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流淌开去。
除平仄之外,古典诗词还常常借助双声、叠韵、叠音、象声等具有特殊美感的双音节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增强诗歌的音乐美。[1]诗词本身的结构也适合展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绝句结构简单,错落有致,适合吟诵。
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诗词之时,配以合适的音乐,达到声声相应的境界。所选择的配乐要与诗词本身的情感相融合。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这首词应该选择怎样的乐器来演奏配乐?学生自然会想到“竹笛”“埙”等中国民乐中的吹奏乐器,因为它们可以发出绵长悠远之音,与“长相思”相得益彰。
学生在诵读诗词、选取配乐的过程中,走进作者营造的世界,与作者对话。
(二)做传唱人:以歌和之
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到了现代,许多古代的诗词被音乐人改编成了歌曲。经典可以流行,方法可以创新。近年来兴起的、饱受好评的诗词类综艺节目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诸多启示。如《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经典的传统诗词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相结合。[2]学生可以直接唱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或者借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填词,表现诗词的音乐美。相较于传统的背诵,这样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传唱方式进行比较。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如梦令》时,出示了女生版和男生版的歌曲《如梦令》。女生版比较舒缓和低沉,唱出了五十多岁的李清照的心声,表达了留恋之情;男生版相对轻快与活泼,表现的是十多岁的李清照的快乐和自由。同一首诗词,不同的旋律与曲调,反映的是作者不同阶段的情感。同样,教《长相思》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哪一首同名歌曲最能体现纳兰性德当时的思绪。
二、诗词[+]绘画:以“图”为联结点
诗词和绘画都以自然和社会中的“人、事、景、物”作为表现对象,反映了生活中的美。两者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用物象引出意象,用意象表现意境。
(一)做欣赏者:缘画悟境
闻一多提出的“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3]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引导。比如:“如果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何构图?”这就涉及风景描摹的艺术。“在这些画面中,主色调是什么?”这些色调一定与作者的情绪有关。“如果从国画、油画、素描、水彩中选择一种绘画方式,哪一种最能表达这首诗的意境?”这就指向诗境的建构。
在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这样一个环节:选手根据评委的画作,猜一联诗句。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比如出示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和历代咏诵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赋予学生游客的身份:“当你面对这样的画面,你会吟诵哪句诗来表达你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学生代入角色,体现了学是为了更好地用。
同样,教师也可以出示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选择最贴切的画面。如二年级下册《村居》和《咏柳》中都出现了柳树。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柳树的绘画作品,和学生一起探讨哪幅画更能准确地展现诗歌的意境之美。学生可以从构图与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种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触摸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过程。
(二)做创作者:据意作画
学生可以根据诗词描绘的画面与意境,用充满想象力的绘画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细读诗词,想象画面,理解情感,根据诗词展示的意象与意境,在纸上进行构图和着色,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意境美的转化与融合。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白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的眼睛就是摄像机,镜头可以怎样移动?如果给你一块调色板,你会选用哪些颜色?”学生通过思考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连续的画面,进而用绘画表现作者一步一步走到窗前,走进白桦林中,用不同层次的“白”加上一抹“红”展现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心境。
三、诗词[+]书法:以“字”为联结点
闻一多所提的诗歌的“建筑美”指的是“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这是诗歌与书法在表现形式上对“章法美”的共同追求。除此之外,两者在气韵上也有着共通之处,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深度参与,并表现在字里行间的形态美上。
(一)做发现者:见字如面
古代的诗词作者往往善书法,用书法来写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美美与共。书法作品也是古代诗词流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除了从常见的装裱好的纸质作品中阅读诗词,还能通过碑刻、崖刻等一睹诗词的风采。学生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参观名胜古迹之时,常常能接触到这些作品。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些文化的瑰宝就不会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在教学诗词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书法流传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领略书法中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寻找它们的踪迹。
另外,书法作品中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特点,楷书严谨,行书清秀,草书灵动。不同的字体对应不同的诗词意境。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一起探讨哪种字体、哪位书法家的作品更能表达作者的情绪或更符合自己的审美。其实,答案并不唯一,重要的是学生探讨的过程就是体悟诗词意境的过程。
(二)做书写者:笔酣墨畅
学生学着书法家的样子,以书写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展示诗词的形式之美。学生可以借鉴一些硬笔习字册中经常出现的書写样式,既可以选择传统的竖排形式,也可以选择横排形式。其中,选择横排时,为了整齐,一般按诗行书写。如果学生练习过软笔,一般按照从右向左的竖排形式书写。诗词的书写发展至今,没有绝对的规定,但学会布局谋篇、保证美观一定是不会改变的标准。
学生在书写时,还可以向古代的文人学习,将诗词题写在课文的插图中,或者是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在特殊的场合,如毕业离别之时等,将诗词变成书法作品,馈赠他人。这样书写就有了更多的生活意义。
当然,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与包容的。教师应从语言建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视角出发,以诗词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联结各种艺术形式,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红梅.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2]吉莉.从《经典咏流传》看新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发展[J].电影评介,2018(12):84.
[3]莫笑倩.浅谈诗歌“三美”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9):134.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