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晔
由于多模态理论和叙事教学都关注语言的本质,强调语言的情景性和交际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吴春明(2014)整合两者的特点,首次提出多模态叙事教学,并将其定义为“以叙事法为基础,以多模态为特色的教学法”。
与传统叙事法相比,多模态叙事法能够调动更多种模态符号资源,成本低,流通性强,能够可持续使用。多模态叙事法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更为灵活,承载起了两者的特点。多模态叙事法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和潜力方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读写和创作能力的地位越来越高(程晓堂、丛琳2020)。
多模态叙事法以多模态资源为基础,集合叙事教学法的特点,能够通过多种感官营造有意义的主题情境。朱永生(2007)认为多模态(modality)理论主张语言资源并非唯一的交际模态,各种形式的非语言资源也是构成有效交际的重要模态。屈江丽、周爽(2020)等通过研究发现:在英语课堂设计中,多模态资源能使教学形式得到丰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吴启虹(2021)认为数字信息时代为多模态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学习材料、辅助条件、教学情境、多种途径的表达方式等。金恩斯(Ginns 2005)等通过研究发现,多模态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学习的过程。综上可以看出,多模态理论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然而,多模态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集中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上,极少涉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应用(康佳萍、姜占好2020)。由于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偏爱视觉、听觉、动觉模式学习风格的中小学生更加需要多模态资源和多感官辅助教学(Fleming 2001)。此外,中小学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教学指导,特别是在如何选择和呈现多样的文字、图片、视听资源以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因此,运用多模态理论指导教师进行实际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模态叙事教学的执行载体仍然是采取叙事教学法(narrative approach),即通过以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为线索的故事设计并呈现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的情景化,因此对实施多模态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在教学中使用多模态叙事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借助多模态叙事,学生能够与自然、社会进行多方位的接触,且能在多模态符号所呈现的真实情境中提升语言能力。它也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能够在维度的转换中,揣度情感态度,磨砺情感表达的能力。其次,有效使用多模态叙事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积累更多知识,还能帮助其讲好中国故事。最后,多模态叙事法能鼓励学生进行故事新编、故事续写、合作写作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其多模态交际意识。
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 1996)认为共有6 种模态设计,包括语言设计、视觉设计、视觉和听觉设计、听觉设计、姿势设计、空间设计。将这6种模态运用于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依据罗伊斯(Royce 2007)、张德禄(2009)、张德禄和王璐(2010)所提出的多模态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原则可以总结出,多模态叙事法的使用原则主要有四个,即相关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效率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指多种模态之间要相互融合联系,共同服务于一个语境。偏离主题语境的多模态活动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理解障碍,不利于主题意义的建构。
互补性原则指选择和安排的模态和所要表达的意义完成补充。当教师通过一种模态无法表达出实际的交际意义时,他/她可能需要用另一种模态进行强化或者抑制。比如,当学生无法理解或者说出教师呈现的图片、视频的教学点时,教师可能会通过姿势设计(肢体动作)、语言设计(语言提示)帮助他们理解。
多样性原则指模态和选择的表现形式要多样,通过组合增强多模态资源呈现效果。教师不能单单通过视觉设计(图片)、听觉设计(播放录音)辅助学生学习,而要充分利用多种模态进行多种感官刺激。
效率性原则指多模态资源的使用要有详略。效率原则在多模态叙事教学中起监控和调节作用。一方面,教师出于多样性的原则需要使用多模态刺激,但这并非多多益善。每一种模态资源的使用都要经过思考,否则就会导致学生毫无所获。另一方面,每一种模态资源的使用都要符合相关性原则,能精准构建主题语境,符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
根据多模态叙事法的使用原则,其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四种形态,即神秘故事、故事复述、传统故事和自制故事。下面,以新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为例,依据多模态叙事法进行教学设计。
神秘故事与传统故事的不同在于:神秘故事中的教师只是提供多种模态的刺激和引导提示。教师利用神秘故事提供的各种模态组成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把握故事的重要细节。神秘故事一方面能引发学生在逻辑上的合理想象,促进其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故事时关注细节和整体把握,促进阅读策略的培养。
导入部分:教师扮演圣地亚哥(Santiago),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出海打鱼的前因和与大鱼搏斗的过程。在开始讲述故事时,教师先说:“Hello,young guys,I am Santiago.I am over seventy.I once fought with a big fish for many days in the sea.You may ask why I should do this.Let me show you a video.”然后,教师播放圣地亚哥在84 天未捕到鱼的情况下坚持出海的视频。接着,教师展示钓鱼线实物和古巴海域图片,讲述老人一叶孤舟在大海上漂泊的经历。教师询问学生钓鱼线的作用,引导其感受钓鱼线捕鱼时对手的割裂伤害,为下文老人用钓鱼线和大马林鱼僵持所承受的痛苦作铺垫。最后,教师播放动画,平静的海面下有巨大的身影。教师提问:“What is this?How to catch this giant fish?”继而引入文本老人与大鱼搏斗的片段。
【设计说明】第一人称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补充节选片段的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导入主题,教师以语言、事物、图片、视频等多重符号丰富了课堂交互模式,启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通过实操钓鱼线了解老人和大鱼战斗的困难性,这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主题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丰富了其日常生活知识。导入环节的活动以吸引和启发为主,提高学生探索全书的欲望,与本单元探索文学的主题相适应。
故事复述是基于传统叙事教学法的扩展。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复述故事结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模态的刺激帮助其了解主要情节和建构意义。但是,学生对所学故事情节,要结合动作、音乐、语言等方面的模态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要利用多种策略运用多模态资源,而且要将习得的知识向外产出,锻炼多模态表现能力。
读中部分: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并询问老人和大鱼搏斗的动作有哪些,让学生记录在表格中。对于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醒其注意动词。在填写结束后,让学生在同伴之间分享,完善表格(见表1)。
表1
2.同伴之间协商如何表演这些动作。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表演老人和大鱼搏斗的场面。教师要注意不打断学生的表演,结合其他学生的意见,对于部分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设计说明】该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借助音频的刺激,激活学习英语的图式。邀请学生将找到的动作表演出来,一方面加深其对老人与大鱼搏斗画面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词汇符号外化为肢体动作,提高语言掌握能力。
传统故事要求教师在讲授故事时配合呈现故事中不同的多模态符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讲故事的人,而非读故事的机械个体。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多模态的意义并采取恰当的戏剧表演技巧,如面部表情、语言顿挫、声调起伏、肢体动作等。达成这些要求后,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故事叙事使用的示范,为后续自制故事提供参考。
读中活动:
教师以老人口吻讲述搏斗过程,展示老人筋疲力尽、口干舌燥的影视片段。教师先提出问题:“Boys and girls,what did I feel at that moment?”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在文章中找出表示老人身体状况的短语。教师表明自己是tough man,在精神上没有放弃。接着,教师呈现老人在和大鱼搏斗过程中的思想活动的句子(见表2),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其把句子中重要的部分重化,读出感情。
表2
在学生通过上一环节掌握文章大意后,教师以老人的口吻询问:“Do you know who wins the battle?”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结果并给出理由。在该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在总结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文章主题了。最后,教师总结,无论学生所说的结果如何,虽然老人肉体上被毁灭,但是精神上不会被毁灭。
【设计说明】本部分是课堂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以主人公的口吻叙述,配合图片和文字,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通过表演和语言指导帮助学生探索文章中老人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唤起了听觉感官,还调动起感情,初步体会到动词能表达感情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锻炼表达和交际能力,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同时升华主题。
自制故事通常是故事复述和神秘故事的拓展和延伸。自制故事属于产出导向环节,为学生将所学所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提供条件。教师要创造激发学生想象的环境,设计可操作、可记录的任务。学生能够根据故事和自身的实际经历自制多模态故事合集,创造性地整合多模态资源,取得有效传递的交际效果,最终实现自我效能感、交际能力、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读后活动:
教师呈现荒岛、鲨鱼、暴风雨等图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多模态故事袋,并编写老人返航时会发生的故事。各小组随后相互交换所制作的故事袋,根据袋子中的图片、手工作品猜测对方小组的故事。最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对照,或者各小组推荐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该小组所编写的故事。在故事交互活动中,教师不纠正学生的单词、语法错误,因为强行插入会打断其语流和故事的完整性,破坏其设计的多模态符号之间的连贯性。
【设计说明】本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制多模态资源符号讲述返航的故事。学生能够锻炼自身多模态资源的使用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增强动手能力。故事交换和故事讲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讲能力,为其突破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多模态叙事法涵盖了叙事法和多模态理论的特点,对现代课堂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多模态叙事法作为承接叙事法和多模态的载体,在培养学生思维、文化、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多模态叙事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其多模态交际能力、阅读和再创造能力,而且能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营造互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教师通过多模态叙事法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如何简洁、有效地准备各种多模态资源、把握课程走向、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师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