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亦钊 丰玉芳
如今,全球文化交融碰撞、交流互鉴,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发展大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文化教学双向性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多只顾及外国文化知识的输入,导致学生的母语文化得不到充分回应,“中国文化失语症”日益严重,引人深思。同时,随着高中课堂中愈来愈多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域等,其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需要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在此情况下,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的文化回应性教学在我国高中英语课堂里值得借鉴,以促使教材、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文化视域下的积极转向。
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学生的母语文化被视为学习的桥梁而非障碍,“将学生母文化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框架和文化背景基础”(余娟、郭文祥2011)。夏正江(2007)从目标和此种教学的基本假设两个方面界定文化回应性教学,认为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对其学习有用的资源,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本研究界定文化回应性教学为教师能以学生的母文化为中介,以母文化的学习模式为基础,融合文化和学科特质,对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给予有效回应的教学。
本研究基于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需求、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实际和对国内文化回应性教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回应性教学的问题进行考量,阐释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具体内容,调查新版江苏高中英语教材——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探析文化回应性教学如何在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迁移运用,才能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巩固其对母文化的认同感,启发有志于让文化回应性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焕发生机的一线教育者,使文化回应性教学得到更多的关注。
《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确定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说明了文化意识的发展目标,即“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教育部2020),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一系列阐释足以体现《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凸显。
一方面,文化意识的培养必然不能被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另一方面,文化意识的培养必将呼唤文化回应性教学。要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英语课堂就绝不能在西方文化的传递上固步自封,开展以学生母文化为纽带的文化回应性教学大有可观。
英语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应恰当呈现本族语国家和目的语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来实现文化回应。值得肯定的是,当下教材灵活运用多种不同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元素。每个单元导入部分直接引用的名人名言、明确详尽的解释性和欣赏性文本材料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问题都迸发出中国文化的绚丽火花。
但研究显示,在比例方面,中国文化元素在两册教材中的分布极不均衡,各单元间中国文化元素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西方文化元素的出现频率远超中国文化元素。在呈现方面,中华文化元素虽然类别多样、兼具信息性和趣味性,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范畴寥寥无几;精神文化所占比重大,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不太被涉及。
此外,现行教材并没有把中国学生的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考虑在内。由于教材受众群体个体间差异大,对学生文化背景面面俱到着实有极大的难度。但若教师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教学设计、积极建构文化教学方案,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空间会被大大压缩。
首先,教师要自我反思以下几点:是否把英语课堂中的文化狭隘地理解为西方文化?是否具有关照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差异的意识?是否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储备?如果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把本土文化束之高阁,学生就无法体味其意义,甚至形成崇洋媚外的消极心理。如果教师无法体察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多元性,因材施教就只会是被空喊的口号。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积累,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文化精神、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自然毫无保障。
其次,具备文化回应性教学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诸多漏洞。第一,教师导入的本族语国家文化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无法使学生感知并理解;第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迁移和比较,步入了割裂中外文化的误区,无法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三,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母文化的输出实践,造成学生文化体验感和应用感的匮乏。
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回应性教学应紧扣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本族语国家文化可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而当下的英语课堂,与文化相关的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教师惯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带过,以为如此便能响应文化意识的培养,殊不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才是文化教学的应有之义。
温小军(2012)对生活经验的外延和内涵进行澄清,得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指他们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中自主、自然、日常活动的结果。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找到他们的认知起点,使生活经验成为其学习的手段和资源。从皮亚杰(Piaget)图式理论的角度阐述,一方面,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激活并把新的知觉要素纳入已有图式,促进有效理解;另一方面,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新图式的创造或旧图式的改造,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比如,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 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 涉及泰国清迈水灯节。班级中可能有个别学生去过泰国清迈,课堂内容无疑会加深他们的文化理解,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旅游经历,但他们中也许有人具备与国内灯会、灯节相关的生活经验,通过回溯,这类学生也能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点亮思维。
1.《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回应
《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英语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文化知识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仔细研读可发现文化回应理念的踪迹。“学习并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视学生的本族语国家文化体验感和应用感,要求其能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了解世界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价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对多元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敏感性;“了解中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增进了文化回应深度,引导学生体悟文化知识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帮助其在中外文化间形成意义联结。
2.教材中的文化回应
教材是向学生传递文化的媒介,与其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密切相关,因此在文化回应性教学中起尤为重要的作用。下面选取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为样本,从教材是否回应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本族语国家和目的语国家文化元素。具体见表1、2:
表1: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本族语国家文化元素呈现
表2: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目的语国家文化元素呈现
从教材是否回应学生文化背景的角度看,本册教材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但更具崭新活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几乎毫无立足之地。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须推陈出新,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下,以实现文化回应性教学。此外,本册教材西方文化元素所占比重更大,且常以阅读文本和拓展材料的形式出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不尽如人意,大都依靠练习涉及和例句提及。
从教材是否回应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看,本册教材的单元主题和内容都贴近学生实际,校园生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身心变化都是该学段学生津津乐道的日常话题,展现出教材对其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每一套教材都有闪光之处,也必然有让使用者受困其中的漏洞。如何让教材充分发挥其效用是值得教材编写者、学校、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3.教学中的文化回应
下面,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 中Project:Designing an app about a healthy lifestyle 为例,简要阐述对文化回应性英语课堂的理解。
课前准备:(1)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分组,让其选择研究主题,并事先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2)教师除了掌握本部分所涵盖的语言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体育运动、饮食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态度等内容。
课堂中文化回应性教学渗透:(1)导入部分教师询问学生心目中健康的生活方式:“What do you think is a healthy lifestyle?”可以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回答,尽可能营造聊天式的自由交谈氛围。(2)在每组学生按照教材提示展示APP 设计后,教师引导其关注文化差异:“What do you think about...(healthy diets/bad habits of people/ways to manage stress / attitudes towards life)in other districts /nationalities/countries?”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在有关方面的异同,而是先让其就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看法,之后立足其已知开发未知,作恰当的文化背景补充,再带领其进行文化对比和文化反思。这样,学生得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学习动机获得提升。(3)教师创设朋辈交往、亲子交流等相关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展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教师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话题热度较高的几个主题进行价值观的升华。例如,围绕ways to manage stress,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我并释放压力,参照西方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绝不能像西方某些青少年为寻求刺激走上违法道路等。还可适时发掘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英语文化回应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撰写、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的实施、评价方式的革新等。上述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英语文化回应性教学体系并非是它们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协调发展、深度交融的结果。
1.融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拓宽文化回应广度
文化回应性教学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中崭露头角,还要在隐性课程中脱颖而出。文化知识的选择要能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并提高其语用能力。这不仅仅需要教学者擦亮双眼,及时跟进科技和学科的发展,更呼吁网络信息生态和线上教学环境的积极变革和良性发展。另外,学案、作业、试卷及其他学习资料的设计也要在有效巩固、检测学生所学的同时打开另一层文化视窗,即让阅读理解、短文填空、作文素材等能迸发出更多中国文化的光芒。
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母文化元素在隐性课程中依然不可或缺。课程的丰富载体,如黑板报、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社团活动等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营造文化教学的浓厚氛围。学生在自身文化背景得到充分回应的情境中,更易深入地主动了解、自发探讨本族语国家文化等内容,形成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挖掘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增进文化回应深度
中国文化元素在课堂内外的丰富关注“量”的重要性,但“质”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方面更是关键。学生只有发掘词汇、句子、语篇等背后的文化内涵,厘清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文化精神、文化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才能正确鉴别外来文化、比较不同文化,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才能得到提高。
现有教材应被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一带一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等,都能为英语课堂提供深度融合思政元素的机会。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补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内容。比如,当涉及艺术主题时,教师可以从China Daily 等网站或软件上下载中国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与艺术相关的阅读文本或听力音频,让学生在习得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比中外审美特征,体悟我国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的变迁,感知中国社会的多元融合与高速发展,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树立正确意识,养成多元文化态度
要落实文化回应性教学,关键靠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故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多元文化秉持恰当的态度,不可对某种文化抱有偏见甚至排斥的消极态度。
教师要想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多元性,自身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教师不仅要在本族语国家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间树立文化平等意识,还要有各国文化平等意识,即明白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无优劣之分。教师要充分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地域、家庭背景的学生的文化,理解他们在学习风格、生活态度、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区别。在班级中出现学生文化背景差异时,教师应发扬文化回应性关怀并彰显相应的共情能力,打造彼此尊重、理解、信赖的师生关系。
2.理解文化回应,重视学生知识经验
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不容小觑,它们与教学内容间的有机衔接是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必然需求。如今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置之不理,无从把握其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起点,导致其在英语课堂文化内容的输入下感到迷茫、困惑。
教师应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其已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探寻激发其主动性、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的方法,为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在规划课程架构时,应有意识地融入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表达对学生已有学习风格、生活方式等的尊重和理解。
3.开展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迁移创新
(1)创设文化情境,搭建体验性学习平台。
文化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文化感知的每一个层次表达对文化的感悟,从而加深其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教师若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则应在文化回应性教学的驱动下借助文化情境生成体验性学习模式。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多个维度出发关注在此情境中的真实语用。课本剧、辩论赛等体验性学习方式都能让个体通过亲身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作出回应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2)突出文化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这里所说的文化问题主要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导入问题、语言与文化互动问题、文化理解和对比能力培养问题、跨文化沟通问题等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关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不能直接传递给学生,而要组织能够拓展其思维深度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文化情境中选取某个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或突破口,如某一时期中西方电影业发展情况,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调查研究、分析探讨、表达交流,通过文化对比感受文化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增强其问题意识,提高其对本族语国家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
4.提炼单元主题,灵活变通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单元主题不只是每一单元的标题,要凝练真正的单元主题还需通过纵览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把控。其次,有些单元主题会承载其他学科的属性,如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的“文学”主题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历史学科的属性、必修三Unit 4 的“科学”主题意味着教学内容可体现生物和物理学科的属性。因此,基于文化回应的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或超越学科的融合课程设计能推动构建开放性课程系统,使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地发展。最后,文化回应性教学会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让文化学习能被置于“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知识和认知都有机会得到提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利于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实施。一方面,该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反馈、把握教学进程、监控教学效果,合理搭建文化回应的桥梁;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获得激励,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在文化知识和自身经验间构建意义联系。总之,评价方式的选择要注重全局性,考虑学生文化学习的全过程,如此才能便于教师掌握、改善学情,使教学发挥促学效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承载着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作为纲领性文件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高中英语课堂应发挥文化回应性教学的优势,强调中外文化互鉴的双向性,加强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英语教学要回应本族语国家文化,也要回应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在其中形成的生活经验等内容。我国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涵盖了民族、区域、阶层、家庭背景的多元,在重视教育公平的今天,教师更要注重知识和学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间的意义联结。
英语课堂的文化回应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里,在教室的互动探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文化回应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各要素亟待改善。毋庸置疑的是,文化回应性教学的落实不能仅仅负载于一线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的家庭、社区、学校都应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如此才能确保学生获得认知和心理层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