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言使用中,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教育部202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讲解语法知识和规则为主的传统语法教学模式已经大为改观。同时,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中考英语试题对语法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面对这一变化,初中英语教学逐渐出现了弱化语法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能够感知语法知识;通过背诵句型和语篇,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没必要深究语法规则。另外,部分教师一味地强调通过做题让学生了解语法规则,忽视了对语法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程晓堂(2013)指出,关于语法教学不是该不该教,而是教什么样的语法,如何教的问题。英语语法教学既不能弱化又不能不重视,而应基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英语语法学习观,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语法理解和表达意义,帮助其在使用语法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主题式课堂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将特定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鼓励其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通过谈论不同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梅德明、王蔷2018)。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法教学倡导教师将“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运用于语法教学课堂,以语篇为基础,依托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主动探索语法规则,发展语用能力,探究主题意义。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梳理和解读单元内各个语篇,确定单元主题意义,并基于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围绕主题创设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境链,在语境下呈现含有目标语法的语篇,将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融入主题语篇,贯穿主题意义的探究;利用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级设计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正确、得体地使用语法的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倡导对单元内各语篇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在主题意义和语篇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整合单元内各板块学习内容,明确预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教育部2022)。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Sunshine for all 的语法课为例,探究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初中英语语法课堂的教学实践。
该单元所属模块为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这一主题群,涉及子主题“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本单元涉及1 组对话、1 篇专题报道、1 篇日记和1 封求助信共4 个语篇。各语篇从不同的视角谈论“帮助别人”这一主题,并与单元主题相互关联,构成三个子主题。通过对单元语篇的分析,明确各课时的主题,从而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意义(见图1)。
图1:单元主题内容框架图
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法课中,教师在分析和解读单元文本,以及探究单元主题意义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活动。基于单元主题内容框架图,最终确定本堂语法课的主题意义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志愿者及其品质”的内涵,对公益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激发其珍惜当下的稳定、幸福生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观察和分析志愿者的语篇信息,归纳、整理目标语言的特征;
2.基于文本探讨成为志愿者应具备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运用所学句型讨论并评价志愿者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志愿服务意识;
4.小组合作完成和展示志愿者的申请,让学生充分感受“幸福生活源于平凡志愿者”的主题意义。
在创设语境时,教师要尽可能将各个小的情境自然地串联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境链的一部分(李威峰、鲍闽芳2021)。本堂课涉及明线和暗线两条主线。明线是围绕课堂任务——在探讨如何成为志愿者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目标语法,加深学生对志愿者精神和品质的理解,使其树立志愿者服务意识。暗线是基于主题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积极地建构目标语法的相关知识,利用层级活动,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产出有交际意义的语篇。
在本堂语法课教学中,教师先以一段介绍志愿者的视频导入,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完成对志愿者的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教师呈现本堂课的主要任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的招募,引导其体验主题意义。然后,教师以志愿者琳达(Linda)为主线,设计层级活动,通过她的志愿行为和对她的个人评价,逐步完善目标语法项目的表格,同时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情境互动,引导其理解和建构主题意义。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志愿者的申请,将文本情境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其通过介绍自己对志愿者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想成为一名志愿者,最终达到内化主题意义的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基于语篇,通过层级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育部2022)。教师在设计本堂语法课的教学内容时,发现教材上针对目标语法的活动以连词成句或者选词填空为主,很难让学生达到内化或者迁移目标语法的目的,特别是Part C 部分的练习与单元整体主题“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相关度不高。因此,教师围绕志愿者主题补充相关语篇,并根据补充的语篇设计层级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语法项目。
1.初步探究,呈现目标语法
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Why be a volunteer 的视频,并提出问题:“Who can be a volunteer?Why do so many people want to be a volunteer?”接着,教师创设语境:社区需要招募大量的志愿者协助社区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呈现某个社区招募志愿者的通知(见图2),并要求学生阅读。
图2
将通知中出现的目标语法用下画线粗体凸显其结构,引导学生感知和注意语法形式。教师提问:“If we want to be a volunteer,do you think what good qualities we need?”师生讨论志愿者应具备的品质,适时引导学生使用句型“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It is necessary to...”等。
【设计说明】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不仅能快速导入“如何成为志愿者”这一主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标准》下,在语境和语篇中感知、识别、体会、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是语法教学的目的之一(程晓堂2022)。
2.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语法
教师在呈现目标语法后,继续解释“Before being a volunteer,I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learn from an experienced volunteer.”。紧接着让学生阅读一段对话,谈话对象是教师和她的一个学生琳达。该生正在意大利做志愿者服务,文本内容如下(见图3):
图3
阅读语篇后,师生对话如下:
T:What does Linda think of helping others?
S1:She thinks it’s fantastic for her to help others.
T:Right,it’s not bad to help others.Does she have any problems helping others?
S2:She needs people’s cooperation.It’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work with her.
S3: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her.
T:So what does the teacher think of different people?
S4:It’s brave of Linda to do so.Of course,some people don’t understand her.It’s foolish of them.
T:Finally,what do you think of Linda?
最后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形容词评价琳达,并尝试把形容词运用到It is adjective of sb.to-infinitive 中。学生给出很多评价人的形容词,如patient、hard-working、kind、careful、friendly、brave、generous、warm-hearted 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语篇中包含相同语法形式的句子并进行归类,观察三组句子的形式,寻找共同点,并完成表1。
表1
【设计说明】
通过自主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志愿者与品质”的内涵,主动学习志愿者的优秀品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已有知识,分析、归纳出两种基本句型。
3.深入探究,理解和应用目标语法
在学生总结语法结构后,教师呈现了一篇琳达描述在意大利做志愿者的感受的语篇,引导其尝试使用目标语法改写语篇。之后,教师同时呈现改写前和改写后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见图4),并感受在语境中使用目标语法的意义。
图4
学生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目标语法的形式、使用场合和使用意义。
T:Which passage is more appropriate?Why?
S1:The second one,because it is shorter.
T:What makes it shorter?
S1:The sentence structure“It is +adjective +for...+to-infinitive”and“It is +adjective +of...+to-infinitive”.
T:Yes,we use the structure to make our passage more fluent.Which passage do you think is more beautiful?
S2:Also the second one.
T:So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make our sentence changeable and make our passage better.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语法形式,寻找不同之处。区分for 和of 在句子中的用法,以及形容词的不同用法。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表2,进一步归纳目标语法的用法和意义。
表2
【设计说明】
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理解目标语法的语用功能,主动建构语法意义,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不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对目标语法的理解。
4.合作探究,迁移目标语法
教师再次呈现本堂课任务——合作完成志愿者的申请。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任务前,教师播放了一段志愿者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志愿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加深对志愿者精神和品质的理解,思考“我为什么想要成为志愿者,作为志愿者能做些什么”,鼓励其在写申请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目标语法,并通过课件呈现可用句型(见图5)。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由reporter 进行信息汇总并上讲台展示。
图5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追问:“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without the help of volunteers? Why are volunteers so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引导其在语篇输出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志愿者及其品质”的理解,即“How lucky it is for us to live in China! If everyone gives a helping hand to people in need,our country will be full of sunshine.”
在最后的作业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给身处国外的学姐琳达写一封邮件,告诉她我国的现状,并提供一些建议,要求至少使用目标语法写5 个句子。
【设计说明】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写申请书,一方面,节约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语言输出的难度;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境,让其在情境活动中组织新语言完成任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思维(赵哲、马黎2018)。同时,作业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外的真实生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内化和迁移目标语言的目的。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倡导采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语法、发现语法和分析语法的教学方式,摒弃单纯讲解语法知识的教学方式和让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语法课时,教师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在单元主题下设计语法课堂教学,利用层级活动帮助学生将目标语法从理解到运用,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学生在完成各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并加深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