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获得电力”是衡量供电企业营商环境水平的重要标尺。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能源监管重点任务清单》,将“获得电力”优质服务水平纳入监管重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将如何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指数作为深入研究的重点工作。新时代下审计工作将推动国家重大政策落地作为首要职责,国网D公司不断加大对国家重大政策落地的跟踪力度,在优化“泛”电力营商环境中,践行“数字化+业审融合”作业模式,开展重大政策跟踪——“获得电力”专项审计。通过深入践行研究型审计,按照“审前画像识别风险—审中分析定位风险—业审协同治理风险”三维视角的思路,以“推动重大政策落地”为核心,以业扩报装流程为载体、相关规章制度为指引、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对影响指标提升的因素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全面促进国家电网提升“获得电力”指数,有效保障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二、项目实施路径
(一)审前业务画像,精准制定审计方案
1.研究制度建设体系,厘清“获得电力”政策目标。
审计组从多个层面研究“获得电力”制度建设体系。国家治理层面,深入分析研究国务院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全面提升“獲得电力”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国家能源局出台的《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和《国家能源局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行为认定指引》等文件,从政策、制度层面明晰国家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性,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T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T市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的通知》等宏观指导意见,明晰了压减办电时间、简化办电流程、降低办电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等几大影响获得电力指标的关键因素,并将每一个因素下二级指标影响因素,结合政策落实情况作为专业工作关注的主要方面。
国网D公司践行“阳光业扩”宗旨,对国家及能源行业领域内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客观有效评价。审计组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业扩报装流程所涉及的各项营销业务系统多环节管控的系统资源及数据来源(见图1),为大数据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和分析环境,形成“数字化+业务管理”融合审计模式,成为电力审计监督的内生新动力。
2.研究适用范围,双重角度确定关注问题短板。
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显示,中国在“获得电力”方面全球排名第12名。目前世界银行“获得电力”指标评价仅抽取北京、上海作为样本,横向比较来看,T市受历史遗留、人文地理环境等原因影响与京沪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供电可靠性与先进供电企业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办电业务全流程融合度低,客户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国家电网结合国家出台的关于“获得电力”的一项指导意见和两项规章制度,推出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九项举措和优化营商环境三年工作方案。国网D公司结合T市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行动计划,制订了以“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和“省时、省力、省钱”为总体目标的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行动方案。审计组结合“获得电力”年度工作任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辖区内各供电企业用电报装业务办理时间、落实办电各环节业务要求、收资内容和办理时限执行情况,最终确立了接电时长超短、业扩流程与实际工程实施不符、增加用户办电成本等关键环节作为重点审查方面。
3.研究组织方式,精准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1)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本次审计以全覆盖为目标,对管辖区域内10家供电单位进行“获得电力”审计,全面揭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审计部根据审查重点从基层抽调人员参与审计,并配备财务、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审计人员,组成20人的审计组。按照业审结合的模式,分成2组,形成以审计人员为主导,专业人员为支撑的“业审联动+数字融合”审计组织新体系。
(2)确立审计分析维度,精准定位审查要点。
结合电力营销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流程业务线长、关注点多的情况,按照“管审分离,优化配置”的原则,确立营商环境审计“抓落实,强管理,优服务”三大目标。抓落实: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政策,对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准确性等进行多维度监督和评价,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强管理:综合分析业扩包装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现状,排查业务流程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揭示问题根源,提出建议,提升和强化管理水平。优服务:实地查访办电一线,以供电企业和客户双重视角深入评价服务质量,扎实推进“三零”“三省”“三公开”服务。根据审计目标,以内部控制管理、业扩报装过程管控、营业收费管理和业扩工程管理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见图2),明确重点关注办电时间、办电流程、办电成本、供电可靠性四大关键指标。
(二)审中数据深入分析,挖掘风险问题
数融模式下,国网D公司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大数据审计实施路径,即数据中台为核心,将数字化审计平台和公司数据中台进行融通,实现审计模型和中台“数据池”资源互通的需求,最终确定了在数据中台建审计中间表、在数字化审计平台建审计模型的思路,成功为此次审计项目附上“跨域、高效”的数字化审计属性。同时以“办电时间、办电流程、办电成本、供电可靠性”四大关键指标为核心,通过审计机器人获取营销业务系统前台数据和数据中台调取各系统底层数据的作业模式,将两组数据整合构建“供电方案”“业扩报装全流程”“台区负载率”等审计模型,通过模型应用实现审计业务全覆盖(见图3)。
1.全量分析构建模型,锁定问题疑点。
一是突出全量分析,锁定办电成本合理性。数据分析阶段,审计组为客观评价审计结果,利用审计机器人“读取”供电方案图文部分,加以逻辑判断后整合数据中台数据,导入Oracle(甲骨文)数据库,将数据信息进行多维溯源分析(见图4),并作分布式处理,重点标记“环网柜”“开闭所(站)”等配套电网建设投资较大项目,再按照容量小、金额大的原则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并导出数据嵌入供电方案审计模型中,直接锁定办电成本合理性问题疑点。
二是突出全过程分析,锁定办电时间效率性。打破“一个模型对应一个疑点”的传统审计模型,使“供电方案答复超时限”“接电时长超短”等16个涉及办电时限审计疑点在一个模型中同时呈现,首次实现一模多用、全景监督(见图5),较以往工作效率提高80%以上。将数据中台数据导入业扩报装全流程审计模型中,通过相关文件规定的业务时限编制SQL语句进行逻辑判断,如“接电时长超短”疑点判断逻辑为“业务受理环节开始时间至停(送)电管理环节结束时间小于5个工作日”,“业扩配套电网工程超30个工作日”疑点判断逻辑为“ERP建项环节开始时间至配套工程验收环节结束大于30个工作日”等,直接输出系统外流转、办电效率低下等审计疑点。
三是突出跨域分析,评价供电可靠性。创新审查重点,以供电可靠性为载体,将配电网项目规划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利用数据中台抓取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采集系统、同期线损等系统的台区信息并导出数据,通过函数逻辑判断台区负载率与空载率,生成表格输出审计疑点(见图6),判定配网项目投资的合理性。
2.深入研究问题成因,揭示问题本质。
一是全面分析供电方案合理性,提升内控系统健全性。审计组发现部分用户仍存在办电成本高、供电方案不准确的问题后,通过访谈及咨询等方式,全面分析目前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一部分为电网接入工程投资界面不清晰,审计发现某电力企业无统一明确的产权分界点,导致电网企业与用户投资界面不清晰;另一部分是供电方案出具不合理,对用户接入电网工程设置条件过多,供电方式、计量计费方案设立不准确,影响用户用电投资金额。
二是深入分析接电时长效率性,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审计组发现办电时间长只是一个问题表象,通过横向分析、纵向比较等方式,发现造成办电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流程环节设置过多,如方案审批、设计审查、中间检查等与中小企业无关的环节,占用流程时间在10天左右;与此同时,配套电网工程施工招标及物资供应环节时长过长,如确定中标单位、外部工程施工单位以及物资供应周期需30天至90天不等,与用户受电工程实施不同步,用户期待用电时间滞后。
三是客观分析供电可靠性,提升审计价值有效性。审计组在发现台区负载率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后,未直接定性问题,而是通过充分与被审计单位及专业部室沟通后,考虑配网结构、电网规划及城市发展会有一定的周期,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未将负载率低的情况作为问题。同时将台区负载率高的问题作为专项提交专业部室,充分提升了审计价值有效性。
(三)审后业审协同推动完善指标体系
1.强化整改机制,形成业审协同新业态。
建立“三维”会商和反馈机制,即审计部与管辖范围内各供电企业,审计部与专业部室,审计部与数据团队的协商和反馈机制,形成业审协同新业态(见图7)。建立审计部与各供电企业的会商反馈机制,有助于基层各单位及时向公司审计部汇报并反馈审计整改工作中的难题和需要公司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审计部与专业部室的会商机制既可以对审计整改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又可及时推动整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顺利完成整改,达到共商共建共治。建立审计部与数据团队的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时将数字化审计成果转化应用于风险控制,降低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提升服务水平。
2.前置审计环节,形成数字化审计新生态。
通过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审计组研究审计成果,在现有审计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大数据审计优势,搭建“获得电力指标”实时预警式审计四维模块,按照可靠度、经济度、便捷度和透明度四个维度,通过比例加權平均和前沿距离法计算得出各维度指标权重指数,通过各维度下的模型对国网D公司管辖范围内电力营商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判断,开展常态监督,为公司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揭示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如经济度维度下,高、低压业扩报装配套项目费用异常率指标,采用模糊聚类法,以15%的正、负差距精度将被审计工程与典型工程值对比,找出相似工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运用审计数据可视化与画像技术开展政策执行情况可视化展示(见图8),对费用异常的情况发出预警,促进审计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延伸,形成可塑性更强、持续性更高的数字化审计生态,充分发挥审计辅助决策作用。
三、审计成果运用取得的成效
1.内部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卓有成效的审计监督,公司“获得电力”水平全面提升。一是缩短办电时限,建立预警机制。严格落实各环节完成时限要求,充分发挥各级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作用,开展业扩流程全过程、全环节管控,做到“每日监控、分级预警”,预警流程直接推送到责任人员,临近超期时要提级预警至分管责任人。二是压降用电成本,积极排查治理。清单化核查清理取消的14项收费项目,杜绝违规收费、搭车收费,确保不留“盲区”“死角”,全面开展业扩报装环节收费再排查,做到客户清楚明白、社会有效监督。三是出台30项工作举措,提升服务质量。公司营销部发布“助产业 惠民生 促双碳”电力服务30条举措,年度高、低压办电环节较以前年度分别压减50%和70%,节约客户办电成本指数大幅提高。
2.审计附加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边审边优,助力T市营商环境大局中展现“电力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补短板、在对标一流中强弱项,助力T市成为电力营商环境的高地,在“获得电力”评价中取得佳绩,不断形成典型经验和案例,其中《打造电力网格化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入选2022年第一季度《T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二是边审边建,提升公司服务水平中展现“审计责任”。总结提炼审计方法,构建5个审计模型,编写4个数字化审计案例,1个审计案例入围国网D公司审计案例册。三是拓展延伸审计视角,提升审计成果应用层次。审计延伸至系统流程环节控制、政策落实有效性,制度评价建设等,从源头梳理,把握环节控制,实现了内部控制审计。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的审计模型在国网公司持续审计及业务提升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为高效数字化审计体系建设助力加码,为内部审计开拓新局面。
(执笔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