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实践探索

2023-06-26 23:35陈少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实践探索

陈少华

【摘 要】日常教育、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专业治疗,是阶梯化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不同阶段和多样手段。而力量统筹、经费保障、组织领导、绩效考评,又是高质量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要素和运行机制。针对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和力量统筹四个方面工作,是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履行自身应尽职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品质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2-91-03

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和心理品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主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1]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使命,需要坚定的担当立场,更需要灵活的实践智慧。

一、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

心理健康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心理健康品质的提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2]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就是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包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直面挫折的积极暗示、调控得当的稳定情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符合主流价值的认知取向等方面。在心理健康日常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其他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发展和提高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尤其要重视体育运动、艺术熏陶、劳动实践的正常开展,要保证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规定课时,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降低学生产生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情绪的可能性,丰富学生不良情绪的排解通道,为学生涵养正确认知、合适行为、稳定情绪、良性社交、适应环境的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对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6~12岁的小学生、12~18岁的中学生分别面对勤奋感与自卑感、认知统一与角色混乱的主要冲突。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自以为失败无用,生活能力较弱,在师长和同学面前感到自卑;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学习和生活缺乏方向感和目的性,经常会为人生、为当下感到彷徨无助,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当学生进入小学、中学这两个特定阶段时,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必须保持准确的指导定位,才能更好地给他们开展积极的、正面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某个六年级女生表现出一定的厌学情绪,时常找借口请假,并且在家庭中与父母时不时有言语冲撞现象,父母为此很苦恼。心理健康教师与家长协商后一致认为,六年级学生性发育加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开始萌发,并且面临着小学即将毕业的学业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寻找到乐趣。为此,教师和家长决定改变之前的角色定位,将言语说教转变为增加陪伴的时间,将简单设定目標转变为强调正向的鼓励,将与他人比较的横向评价转变为与自身比较的纵向评价,帮助她培养绘画的兴趣,并且只强调学习的过程,引导她尽到自己的努力即可。假以时日,该女生会变得有上进心和自信心、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优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服务

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第一步,对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波动甚至发生异常的部分学生,他们更需要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教育部2015年就要求各地中小学校普遍设立面向团体或个体提供咨询服务的两类辅导室,并同步配置宣泄室、放松室、沙盘室、心理测量室、音乐治疗室等功能设施和独立区域,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心理关爱服务。“阶段改变模型将人的行为改变分为五个过程: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3]心理健康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参加心理咨询培训、观看心理咨询优秀案例等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前意向和意向阶段,心理健康教师应搜集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评数据,了解各科教师、家长掌握的相应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程度、融入集体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素质拓展与心理体验、个别谈话和团体辅导等手段给予引导。针对学生认知出现偏差、行为出现异常的情况,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注意保持“价值中立”,不向学生强加自己的价值取向,而是用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和乐观向上的身边榜样,给予学生润物无声的正面影响。

皮亚杰在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中提出,7~11岁的小学生对于原则和规则有了自己的理解,但在遵守原则和规则上缺少灵活性,而11~16岁的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更加成熟,具有灵活性、补偿性和可逆性的鲜明特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在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错误认知的纠正、行为方式的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个四年级男生在开学前时常无理由地发脾气,暑假作业也没有完成,伴有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的外在表现,表现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焦躁不安。其母亲批评了两句,孩子连续几天不理睬母亲。针对这类心理出现波动的学生个案,心理健康教师可与学生家长一起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参与督查暑假作业和开学初期作业的完成情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视从假期到开学的一时不适应问题,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谈心,共同分析害怕开学、不想做作业的内在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批评学生,要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假期休闲过渡到正常学习状态。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于假期休闲向正常学习的适应期和期待度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对待,而应因人而异、关怀为主。

三、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干预

由于学生个体在生理因素、心理状态、个人认知和社会适应上的鲜明差异,对于部分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常态教育和咨询服务,而且是转为依赖动态的、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师应区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环境适应、学习压力焦虑、自我效能降低、家庭重大变故、遭遇挫折失败、受到辱骂欺凌等不同困境的学生,剖析导致其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敏锐感知和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异常表现,有针对性地增加师生或亲子沟通的频次,施加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个别指导。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培养同伴关系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因为自己良好的同伴关系而产生爱、尊重和融于团体的归属感,进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结对帮扶、组织多样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真诚友情滋养、集体生活浸润中释放自身的压力,找到情感的归宿,重新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恢复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思想认知。还可以在本班学生中发展部分心理健康信息员、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每月召开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会,及时发现并倾斜关爱心理健康出现预警的少数学生,努力在源头上、从细节上预防和减少自杀、他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既有学生身心成长失衡、认知角度偏离等内因的影响,又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缺位、社会环境负面因素渗透等外因的作用。对于出现中度甚至较重程度心理问题的这部分学生,应建立发现、筛查、预警和干预心理问题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持有专业证件的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可以请教心理保健医生等专业人员,使用心理测评量表等专业工具,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的评估,以便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例如某个五年级男生近期时常唉声叹气、上课打哈欠、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左臂有刀割划痕,心理健康教师初步判断为学生出现了抑郁情绪,需要及时给予危机干预。教师经了解后发现,该男生的父母离异不久,父亲准备再婚。为此,考虑到复杂的抑郁成因,教师邀请学生父亲共同参与,着重从父亲承诺自己再婚前后对孩子的态度不变这个角度入手,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从父亲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该学生的父亲虽然婚姻发生变故,且有短时间内再次婚娶、二孩待养的情况,但是仍然疼爱一婚生养的儿子。父亲的推心置腹和诚恳态度打动了孩子,消除了孩子抑郁情绪产生的主要刺激源,打消了孩子的各种顾虑,孩子的心理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四、统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护航力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家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体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但是也重视家庭、社会的有效参与,主张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形成心理教育三方合力”。[4]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家庭、社会和学校一样责无旁贷。学校这一方力量可以在组建心理健康工作专班、强化心理健康经费保障、组织心理健康案例评选、开展多样校园文体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家庭这一方力量可以在加强亲子陪伴、支持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尊重孩子发表意见、合理设定孩子学业成绩目标等方面持续发力。社会这一方力量可以在参与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提供专业心理治疗服务、创建劳动实践与情境体验基地、搭建青少年心理护航线上交互平台、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指导24小时热线电话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创共同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工作格局,营造共同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舆论氛围。对于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基因遗传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或者心脑发生器质性病变的学生,學校这一方不可贻误时机,不可勉为其难,应加强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精神疾病治疗专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既对涉及学生负起责任,也对其他学生负起责任。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不同水平阶段,处于前习俗水平的9岁以下小学生已经具备判断是否对自己有利、避免被问责和被惩罚的基本认识,处于习俗水平的9~16岁中小学生已经具备赢得认可和尊重、遵守法律和规则的价值取向,处于后习俗水平的16岁以上中学生已经具备讲究社会契约、寻求平等公正的内在需要。心理健康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统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护航力量也具有强烈的指导意见和应用价值。例如在面对“珍视生命”这一最核心的心理健康命题时,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有学生表示“压力这么大,不如死了好”“受到这么多人欺负,不能忍受了”等想法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当基于自身优势和可用手段,引导学生尊重自我、接纳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坚定爱护身体、考虑家人的立志,树立面对挫折、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于世界的美好向往和对于各类困境的弹性适应,用温情关怀这类特殊群体学生,避免他们走进“死胡同”,消解他们之前产生的“一死了之”执念,重新扬起阳光生活的风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绩效评价,可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第三方测评机构组织实施,以便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方向、改进后续工作。

基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状况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日常教育、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力量统筹四个方面的实践探索,穿插融入了专业治疗、经费保障、组织领导、绩效考评四个方面的工作建议。一地一校的实践探索,只具有一定的样本参考价值。想要做好做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还需要在开展健康心理互动巡讲、征集心理动画漫画、录制优秀校园心理剧目、举办心理减压音乐会、展播阳光大课间视频、拍摄心理咨询微课、评比心理咨询优秀档案、举办三方心理论坛等具体措施上落实,以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担负起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

[2]唐梦迪.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实践与效果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21:33.

[3]潘大晨.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生社会与情绪健康的干预研究:基于阶段改变模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6.

[4]赵兴万.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10):24.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实践探索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