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 李宪坡 刘文悦
摘要: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宏观政治导向在课程教育中的必然体现,是涵盖思政理论课程及其他课程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高校课程教育已不局限于思政理论课程这一“主渠道”,更要求全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育人从教师本人教学思想的实施转变为有组织、有要求、有规范的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这就要求深度挖掘各学科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书的同时,履行育人的职责。思政即育人,课程思政就是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归类?目前的研究侧重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进行分类。虽然这也是思政,但是其并不包括育人先育德的全部内容。文章结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实际,以人格塑造、价值引领、思维方式与能力培养,以及习惯培养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完整的思政元素分类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育人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J60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8-0-03
1 宏观视角下的课程思政
1.1 课程思政想解决什么
近几年,课程思政的说法盛行,而这种思想其实由来已久,久到很难界定其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提出明确要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为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式教育态势而提出的一种战略思想。
1.2 育人到底育什么
每门课程都蕴含了大量的育人元素,而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完成教书任务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所谓“育人先育德”,这里的“德”到底指的是什么?“育人”又该怎么育?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德”理解为道德品质,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也有的教师基于课程思政的字面意思,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法律基础、思想道德等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不是补位,而是抢位,整体效果不佳。因此,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无从下手。
要想杜绝将课程思政狭隘化,就要区分现在所讲的德,绝对不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育人也不仅指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里的“德”应该指的是除了书本知识以外的所有素质的总和;这里所讲的“育人”,指的是除了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以外的,所有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帮助的工作。课程思政的“思政”不局限于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卓越的创新能力等,也是课程思政,而且是更重要的“思政”。
2 课程思政顶层内容体系架构设计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育体系,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必须落到实处,在教书育人的实践当中有所体现。这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授课程中包含的育人元素,并对其整理分类,以便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而教师应该按照怎样的逻辑体系进行整理,就涉及顶层架构的问题。
2010年,上海市作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试点地区,承担了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1]。这种说法具有前瞻性,为课程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但这并不包含育人的全部内容。比如没有包括思维方式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践行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
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很多学者在顶层设计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学者主张,“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注重政治导向,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价值;自然科学课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可以通过整合教育实践资源,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这其实只强调了不同学科门类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的重点工作,并未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需要明确的是育人元素该如何分类,或者说按照什么样的体系整理育人元素。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要“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3];不同的课程均可以进行“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4]等,虽然都涉及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根本问题,但是均不能覆盖育人的全部内涵,会导致有的育人元素无法归类。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门特定的课程,或者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按照主观理解挖掘育人元素,然后简单给所挖掘的元素贴一个标签。
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顶层内容体系架构设计
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卓越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在这几个方面,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先天优势,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3.1 人格塑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存于世,就必然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个体思想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离不开健全的人格。责任感、忍耐力、意志力、亲和力等,都属于健全人格的范畴。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当今社会,音乐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涉及大量的传统乐曲,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领略优秀音乐作品蕴含的丰富文化精神,并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精神与价值取向中。比如笛曲《梅花三弄》,以花喻人,以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契合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使思政元素在音乐的承载下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另外,乐队排练、音乐理论学习等,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乐队排练,不是每个人唱好独角戏即可,而是一个将所有声部化零为整的过程。一场音乐会的排演,小到一个气口,如果没有成百上千次的磨合,那么哪怕演奏者都是技巧娴熟的演奏家,也未必能将每个声部的音响完美融合到一起。排练的过程也是修炼的过程,有时可能一整天都完不成一个乐句的打磨。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一场音乐会的成功,背后是辛勤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是每个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为了各声部和谐,每个人都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音响,学生也可以理解真正的合作要把“自我”置之度外。一场成功的音乐会,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此外,在音乐会中,每个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排练节目,需要协调好和其他人的关系,优秀的节目需要注意与观众互动,而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亲和力。有些音乐作品排练量较大,学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按时完成排练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同一个团队,学生水平必然参差不齐,水平高的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水平低的则需要做好幕后工作,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等。
3.2 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将培养出真正怀有民族自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在各行各业都能作出应有贡献的人,作为人才培养标准。这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而音乐艺术正是文明的典型代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中,有中国音乐史、民乐优秀作品赏析等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古琴曲《离骚》,由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抒情长诗《离骚》而作。这是一曲表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臣陷害失去帝王赏识后的苦闷与忧国忧民的爱国之音。另外还有很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优秀近现代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通过作品排练和赏析,可以让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音乐史上的名人为榜样,承担起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大义。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工作者,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给学生介绍一些真实反映历史、讴歌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使学生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创作出能够涤荡心灵的艺术作品。
3.3 思维方式与能力训练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讲出,“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外,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需要对学生展开哲学思维训练、自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训练。
3.3.1 哲学思维训练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面对高难度的复杂作品,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再难的曲子,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音符构成的,如同再复杂的建筑也是由最简单的建筑单元构成的。可以通过分解、慢练等方式进行练习,只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大部分学生就都可以攻克高难度作品。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个道理: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要冷静分析,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要获得触类旁通、抽象思维的能力,离不开哲学思维训练。另外,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类似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对于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尝试不一样的演奏风格。
3.3.2 自学能力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自学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教师讲授的知识相对较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和自主理解的内容相对较多。比如器乐表演主科的学习,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多样,单单从地域上划分,就有数不尽的演奏风格。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始终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合理归纳相应的知识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于同风格乐曲可以触类旁通,便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3 创新能力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训练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中,作品分析、合唱指挥、器乐排练等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对已有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对已知音乐动机进行变奏,对音乐作品进行具象化表现,都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习惯培养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养成习惯,而好的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练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拿到新的作品先分析、分解,再练习,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集体排练节目及对仪容仪表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结语
课程思政顶层内容体系架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着重论述了顶层内容体系架构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操作性,结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本身,提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构想,希望对学界同仁有所启发。由于水平有限,因此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海涵为盼。
参考文献:
[1] 周烨.上海学校德育: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J].现代教学,2014(4):4-5.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1-14.
[4]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1-64.
作者简介:孙晶(198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李宪坡(1982—),男,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刘文悦(199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