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本方略,要求从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全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加优质和现代化的人才。特別是对高校学生来说,其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更要对他们加强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成人成才,实现和创造更高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人文性学科,其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本应发挥突出作用,但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了其素质教育功能的体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根据既往高校音乐教学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与优化高校音乐教学,完善高校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通过开展高校音乐教学,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文章首先简要阐述高校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功能,其次剖析高校音乐教学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就如何基于素质教育导向改进、优化高校音乐教学,提出部分具体策略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8-0-03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将高质量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
1 高校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功能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卷面上的分数成绩相比,更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人文及价值观念、能力、个性、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而音乐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其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是因为音乐能够承载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情感和艺术的双重价值。而且音乐往往蕴含积极向上的情感,开展高校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感染与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同时,音乐是一种非常普遍、广泛的艺术,各个国家、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通过高校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风格、形式的音乐,从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开放、包容的人文及价值观念[2]。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技术、技巧要求,还鼓励融入、表达与展现个性,所以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技巧,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宣泄和调节作用,可以避免负面情绪堆积,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2 高校音乐教学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不够重视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都相当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力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出更加优质和现代化的人才,而不再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不过,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尚未找到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尤其是没有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对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3]。这直接导致高校忽视音乐教学,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素质教育渗透力度不足,多数以常规程序化、机械化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高校的素质教育成效不甚理想。
2.2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为陈旧,不能迎合高校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所以不少高校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强烈的主观意愿,学习兴趣不强。即使教师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学生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几乎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更难以有效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3 审美教育力度弱化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学最具天然优势的一项素质教育功能。因为音乐作为一门人人都可以欣赏或参与的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但是从现实的高校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在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更注重乐理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2.4 音乐课程思政体系不健全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不过,现阶段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还没有构建起健全的课程思政体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未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思想政治素质与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2.5 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术、技巧,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同样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标。但是从实际的高校音乐教学情况来看,音乐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生,绝大部分并没有通过音乐学习真正熟练掌握音乐技术、技巧。也就是说,高校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不足,难以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体,获得深刻、主观的音乐体验。
2.6 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教育工作中,教学评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指导,并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然而,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合理,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仅注重学生在音乐专业素质、能力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结果并不全面,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指导,也无法为落实音乐素质教育提供更有意义的依据。
3 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高校音乐教学策略
3.1 全面认识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功能
要想基于素质教育高质量地开展高校音乐教学,首先高校领导和音乐学科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功能,不能片面地将音乐看作一门知识性或技术性学科[5],而是從音乐的内涵出发,分析其教育作用、教育功能,将音乐教学与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人文及价值观念、能力、个性、身心健康的培养对应起来。
在全面认识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基础上,高校还应进一步优化音乐教学的顶层设计,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音乐教学目标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提出明确的素质教育实施指导和要求,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
3.2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要想通过音乐教学有效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具有主观、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6]。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避免按部就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普遍对钢琴缺少了解,难以领略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学习兴趣不高,很难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和欣赏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让他们反复聆听这首钢琴曲,也无法真正给他们带来情感、意识上的触动。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从贝多芬的生平入手,为学生讲解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以及和贝多芬相关的音乐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贝多芬产生认识和了解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对贝多芬的兴趣转移到他的作品上,因为只有通过作品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位钢琴音乐家。如此便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细心地倾听乐曲,逐渐感受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积累对钢琴音乐的欣赏经验。
3.3 加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力度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落实和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7]。为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相关教学技术的应用,发挥音乐的美育优势,加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力度。
以内蒙古歌曲《鸿雁》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带有典型的蒙古族特征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而且蒙古族本身就是一个热爱音乐、诗歌以及舞蹈的民族,可谓是能歌善舞,所以这首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歌曲分析,可以发现这首歌曲采用了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整首歌分为四个段落,各段都包括四个乐句,在演唱过程中,其不同于其他蒙古族歌曲那般欢快,不过意境却相当宽广、悠远,在绵长的气息、平稳的旋律下,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念和忧伤。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色,以及蒙古族群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蒙古族形成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以《鸿雁》作为画面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这首歌曲,体会蒙古族人的思乡之情。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歌曲产生更深刻的认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3.4 构建健全的音乐课程思政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要求,同时也为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音乐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的德育素质及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为学生讲解这些古典乐曲的经典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文化积淀,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助于舒缓情绪和压力的音乐,或者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团体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释放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
3.5 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不停留在欣赏音乐的层面,教师还需要积极向学生传授音乐技巧,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要想充分、全面、细致地演绎音乐作品,作为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演唱技术技巧,还要详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另外,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控制情绪基调,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演唱技巧、能力,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要为学生整理各类音乐演唱技巧,结合学生的演唱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演唱技巧。加强对学生演唱技巧、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基于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把握,恰当地串联、应用各种演唱技巧和方法,高质量地演绎歌曲。
3.6 对学生予以更加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之外,为了保证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能够取得理想成效,教师还需要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
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首先要客观评价学生在音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其次要扩大评价的覆盖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准确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人文及价值观念、能力、个性、身心健康状况,并引入互评模式,让学生互相评价,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最后,教师需要基于评价结果,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出指导建议,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
4 结语
在如今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当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既要客观认识到既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改进、优化策略,从而将高校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提高素质教育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佳玥.美育育人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策略分析:评《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12):113-115.
[2] 杨文欢.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2(23):132-135.
[3] 任诗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8):121-123.
[4] 李雯靓.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8):86-88.
[5] 赵晶晶.新教育思想引领下美德教育与高校音乐课堂的融合与研究[J].艺术大观,2022(10):124-126.
[6] 沈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J].戏剧之家,2021(33):178-179.
[7] 王欢.基于核心素养下高校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究[J].戏剧之家,2021(18):124-125.
作者简介:梁詠诗(1978—),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