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卓文 鲁晨
摘要:钢琴演奏是音乐类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组建及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团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钢琴教学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可以使教师更加细致地解决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问题,但限制了教师授课的人数,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不同于传统钢琴课,钢琴集体课通常由一名教师和多个学生构成,已然成为全国各大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是所有音乐类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保证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实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钢琴集体课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音乐类人才的重要课程。但近年来钢琴集体课的发展较为滞后。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钢琴集体课现状,剖析其优势及改进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高职院校;数码钢琴
中图分类号:J624.1;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8-0-03
1 高职院校钢琴集体课现状
关于钢琴集体课的发展脉络,宗励副教授在《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中进行了相关阐述。1993年中国音协音教委召开“美国钢琴集体课键盘法”研讨会,1995年中国音协组织首批访问学者赴美学习,钢琴集体课从此在我国得以实现,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仅在卡西欧公司登记在册的数码钢琴教室数量就有700余间[1],现已越来越普及。
张妍在《钢琴集体课与高校美育创新融合的探索与发展》中指出,2020年,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校教师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指导学生在线学习[2]。此时的钢琴集体课并未停滞,而是转为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师将线下线上相结合,扩大了课程教学覆盖面。但从国内现状来看,钢琴集体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须进一步反思。
2 高职院校钢琴集体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问题
筆者通过随机调查,抽取高职在读生及毕业生,对其钢琴演奏能力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钢琴演奏的主要问题。
2.1.1 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
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对乐理、曲式结构、相关人文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而弹奏者要在对曲目理解与分析的理论支撑上,才能升华到对曲目风格的把握及情感的处理。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相关技巧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走马观花,无法深入了解钢琴的演奏方法、手指触键、作品所属时期的演奏风格以及作曲家作品的演奏风格。
2.1.2 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从实践方面来看,对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如笛子、二胡或舞蹈生等,学习一门新的乐器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从手型、触键方法到技巧训练、力度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加强训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琴的学习绝非短期之内就可以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在选择教学曲目方面受限,学生技巧掌握不精准,无法驾驭一定难度的曲目,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集体课的过程中只是应付差事,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2.2 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钢琴集体课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是因为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2.1 教学客观条件受限
钢琴集体课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从教师的示范到学生的模仿,教师及学生均使用电钢琴。不同的触键力度会触发不同的音色,且电钢琴的触键手感和音色都与钢琴存在差别。所以,无论是技巧的训练、力度的掌握,还是情感的理解及表达等,都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2.2.2 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要在一个学期短短十几个学时之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很容易忽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往往会抱着不挂科的心态学习,这样的“填鸭式”教育极容易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这些都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
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基本为中小学,须具备一定的视奏能力。如果欠缺理论知识,加上无法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学生就很难就业。
3 钢琴集体课的优势
3.1 课程形式丰富
顾名思义,钢琴集体课就是一对多的钢琴课程,通常是由1名钢琴教师、20~40名学生共同组成的一门课程。而传统一对一钢琴课的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流程为教师布置作业→教师简单示范→分析重点、难点→学生课后练习→学生回课→教师检查、纠正→学
生课后巩固练习→学生回课→教师认可[3]。教师通常按部就班地讲授一首曲子,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教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可用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所学乐曲相关的历史背景视频,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民族与时代特色,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断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
3.2 教学手段多样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一般会通过多媒体、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会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即让某一个学生进行演奏示范,其他学生观摩,再用发现法指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一般还会采用示范法,自己先做演奏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有效利用教师资源。除此之外,在钢琴集体课中,教师会让学生先分声部练习,再一起合奏。
4 相关建议
4.1 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钢琴集体课不同于传统的一对一的钢琴小课,其对象和优势都在于群体。如果教学局限于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更无法满足美育中“潜移默化”的首要特点。
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实践机会,为学生打分,将最后的成绩计入课程评分。例如,按照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等。结合课堂内容,定期开展小型课程音乐会,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增强参与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并增强自信心。
音乐会的参与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如独奏、齐奏、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或进行简单的音乐与舞蹈创编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学生在合作中竞争[4],有更多的学习动力,互帮互助、相互督促,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团队协作的理念融入教学中。
4.2 延长课程学时
由于钢琴集体课的人数受到制约,教师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一些共性问题,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存在的个性问题无法解决。根据笔者的随机调查,学生认为目前钢琴集体课的课时量较少,无法满足其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应酌情增加钢琴集体课的课时数量、选修年限,更加注重音乐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5],更倾向于培养出集钢琴、声乐、器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形体舞蹈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学习钢琴要系统化,而学生在之前并未按照体系学习,高职院校应酌情延长钢琴集体课必修年限,将原本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的钢琴集体课延长至两个学年,在有前两年钢琴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在第三学年开设一个学年或者三个学期的即兴伴奏选修课,供音乐教育方向、音乐学(教育)方向以及音乐表演键盘演奏方向或者将来打算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学习[6]。
这类情况同样适合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参考学习,既弥补了钢琴集体课的不足,又满足了学校的培养需求。
4.3 丰富相关课程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体系并不完善。钢琴演奏者要理性分析曲目,加上自身的情感升华,才能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從理性上讲,演奏者要精准把握理论,学院应设置乐理与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音乐史等课程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的短板,把握作品风格,增强学生分析曲目、理解作品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应增强艺术审美能力,学院应开设音乐鉴赏课,定期举办音乐会,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7]。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今后主要在中小学就业,除了要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还应开设即兴伴奏、双钢琴演奏等相关实践类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8],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优化师资水平
根据笔者的随机调查,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缺少副高级以上或具有相关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等人才,教师整体水平不高。除了要引进优秀人才,壮大优秀师资队伍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团队的授课水平,提高授课质量。
首先,教师应在课下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钢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相较于理论课程,钢琴集体课的进度更加难以把控,每个学生的钢琴基础不同,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下练习的程度不同。在传统钢琴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极易做到“量体裁衣”。而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以作业反馈等形式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做到课上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课下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优化集体教学。
其次,教材的选取或编写应结合实际情况[9],服务于培养方案,满足就业需要,提升综合素养。
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断优化整体培养方案,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5 结语
钢琴演奏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应系统培养他们的钢琴弹奏技能。而钢琴集体课不同于传统钢琴课,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目前,虽然存在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是新的教学媒介也为钢琴集体课带来了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利用钢琴集体课的优势,扬长避短,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壮大师资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我国钢琴集体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励.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J].音乐创作,2011(1):144-147.
[2] 张妍.钢琴集体课与高校美育创新融合的探索与发展[J].艺术教育,2021(8):253-256.
[3] 司徒璧春,陈朗秋.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钢琴艺术,2002(5):50-51.
[4] 郑云丹.独立学院数码钢琴集体课与传统钢琴个别课教学利弊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 邓敏.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文化产业,2021(21):128-129.
[6] 侯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59-160.
[7] 毛自平.高师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109-110.
[8] 黄倩.论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9] 马子雯.六年制本科农村定向音乐教师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贺卓文(199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演奏。
鲁晨(1997—),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