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2023-06-21 00:03:50汪莹莹
教育界·A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问题导学初中历史

【摘要】问题导学,是指通过问题整合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问题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实现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初中历史问题导学的常见问题类型及恰当教学时机,阐述如何以“三环五步”高效问题导学方案开展教学,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把握初中历史育人模式下的问题导学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学科育人

作者简介:汪莹莹(1993—),女,江苏省海安城南实验中学。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为国育才、为民族育苗、为文化育人的信念,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模式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育人路径。

一、常见的问题类型

历史教育学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赵亚夫教授指出,历史思维能力有三种,分别为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与反思能力。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发问时,应关注学生以上三种能力的发展,针对不同历史思维能力设计不同的问题。根据初中历史实际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常见的初中历史问题类型。

(一)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的设计,在于增强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历史理解能力。故而,教师设计知识性问题时,应使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牵丝攀藤、模棱两可,应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地把握答案[1]。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中的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点,教师便可设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等基础的知识性问题,以让学生掌握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知识。

(二)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它是初中历史问题导学模式中最关键的问题类型。教师设计理解性问题时,应以“正中要害”为基本原则,大胆地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和教材新知识之间设置冲突。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中的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点,教师便可设计如下问题:“平均分配导致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这不只是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城市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而不是先在城市开展,也不是农村和城市一起开展?教材中的哪些信息能够证明你的观点,请与同伴讨论。”

对“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这个问题展开辩证思考,使学生探究知识点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进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并且,学生通过搜集课内外的不同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问题做出客观解释和回答,能够使自身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三)反思性问题

反思性问题,既是对学生反思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初中历史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检验。因此,教师应用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问题的创新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2]。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的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时,教师结合课外资源设计问题,展开教学。

教師播放了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一个片段—有人在围墙上写下标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该电视剧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阶段。针对这一背景,教师设计问题:“对比当时的农村经济、社会经济与现在的农村经济、社会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社会带来了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远影响说明了什么?根据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你认为目前的经济体制是否需要改革或优化,哪一种经济体制更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环境?”

对诸如此类的反思性问题展开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跨越历史与现实的鸿沟,倾听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与过往交谈,反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影响,进而深刻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的恰当时机

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导学作用,助力学科育人,就像一场春雨为植物的萌发和生长而来,问题也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而生[3]。教师应把握恰当的时机,以“春雨”灌溉学生。

(一)最初的时机:导入新课

在初中生眼中,每一次的知识探索都是未知的,教师若能将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利用起来,把握导入新课的时机设计问题,勾起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那么便能让问题导学水到渠成。例如,教师将刊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人民日报》作为导入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报纸信息,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一张旧报纸的图片瞬间激发学生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在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最关键的时机:重难点突破

重点和难点,是初中历史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基于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基于最近发展区展开思考,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提升思维能力[4]。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难点在于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利用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

1.经济特区建立在哪里?时间是什么时候?2.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3.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4.经济特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推动作用?见材料1。

材料1: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表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可以使人学到技术、知识、管理。特区是开放的,可以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可以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4.在打造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是如何继续对外开放的?这又促成了怎样的经济格局?有怎样的意义?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6.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些机遇和挑战,你有怎样的认识?见材料2和材料3。

材料2:加入世贸组织的好处多如牛毛,比如:将更多外国资金和技术吸引到国内;加快对外开放进程;促进国内优质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等等。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材料3:开放经济特区后,大量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一些产业的竞争,高成本、低技术水平以及管理落后的企业遭受了更大的冲击和压力。

各个问题相互带动、互相关联,形成问题链,指向课程主问题“理解对外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和问题并得出答案的过程,是其形成以史料为基础的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突破该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三)最终的时机:回顾课堂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回顾课堂,复盘曾探究的问题、得出的答案,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是初中生必备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回顾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抽丝剥茧、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才能夯实基础,从更全面、综合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教师应把握这一关键时机,梳理教学内容,提炼出总结性问题。例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教师根据教材提示信息提出了以下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有哪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时,有哪些事让你倍感自豪,你认为这些事件是如何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的?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整体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复盘所学内容。

三、构建高效的问题方案

在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育人模式下,教师是设疑者、提问者,学生是解疑者、思考者。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鼓励,是使学生保持解疑热情的前提条件。师生基于问题进行拓展思考,研究历史问题,能够增强问题导学模式下历史学科的育人效用。基于此,筆者根据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导学模式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提出了“三环五步”的高效问题方案[5]。其中,“三环”指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师生拓疑三个环节,“五步”包含激励、探究、归纳、延展、升华五个步骤。“三环”与“五步”相互对应,使初中历史问题导学形成闭环。

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的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笔者串联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着重开展了以下问题导学活动。

[问题导学内容]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如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开辟以来的各项成就?对于“中国梦”,你的理解和看法是怎样的?对于“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想法?你知道什么是“新发展理念”吗?这些目标的历史意义,你知道多少?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问题导学材料]

材料1: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新实践发展新理论。只要如此,就一定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应用,并使其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说服力。

材料2:70年的春华秋实、风雨洗礼,中华民族贫穷过、封闭过、羸弱过,但终是走向了富裕、开放、强大。这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现实,是必然选择,是必由之路。

具体的问题导学方案如下。

[第一环]教师设疑

第一步·激励—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展开对“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探究。

[第二环]学生解疑

第二步·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分享课前预习成果,合作探究问题2,带着疑问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步·归纳—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归纳答案,补充观点,完善答案。

[第三环]师生拓疑

第四步·延展—学生延伸对问题3的思考,从历史回到现实,发散思维。

第五步·升华—学生将对问题3的发散思考上升至“四个自信”高度,从制度、文化、理论、道路四个方面增强对国家与社会的信心。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模式,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师应秉持立德树人和课程育人的理念,发挥问题导学的优势,将其科学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健全学生品格,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浅谈问题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3):50.

[2]常丽梅.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84-85.

[3]张韬.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判断力培养与问题导学[J].现代教学,2021(9):49-50.

[4]赵亮.“问题群”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119-120.

[5]赵红梅,王辉.基于审辩性思维的初中历史问题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56-60.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问题导学初中历史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魅力中国(2017年24期)2017-09-15 20:34:39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28:48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6:0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今日教育(2016年6期)2016-07-18 16:00:10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