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总体设计框架。依托“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混合教学胜任力”的新挑战。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潘红,三亚学院。
在“互联网+”时代,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使不受学习者身份、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限制的“泛在化混合学习新环境”得以构建。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Coursera平台上开设了第一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2013年,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概念。SPOC有机融合了MOOC和课堂教学,兼具MOOC开放包容和线下课堂个性化指导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鼓励教师在各个层面多模式应用已建立的优质在线课程。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打造MOOC,或者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MOOC,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金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果,笔者依托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探索了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在“互联网+”技术优势下对教学流程的再造,将数字化或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教师不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和监督者,关注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关注学生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将课堂从知识传递中解放出来,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和深层次的互动探索。
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师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或交流平台,进行线上研讨、提问和答疑、教学效果测试、课程考核评价等,将知识点置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构建“先探索、后教学、再印证”的学习闭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名师授课视频、相关知识点科普动画、电子阅读材料等更低成本的分享,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学生线上探索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的谈论、答疑和讲授,解决学生重组知识过程中的疑惑。
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是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提升,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各类网站和App接触教学重难点,提前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课中,教师从不同层面与学生互动、答疑;课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复习材料。在教学全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丰富评价模式。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Alpine)首先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将建构主义提升到理论层面,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1)知识观。“知识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内在构造,也不取决于其内在的性质,它是利用内在结构的中介加以认识。”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而并非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社会的发展推动知识不断更新和新概念的产生。每个学习者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同,对同一问题和知识的思考方向也大不相同。因此,教学无法“传递”日益更迭的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处理知识。
(2)学生观。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有所不同,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都基于特定的经验和认知,是新旧经验碰撞所引起的观念变化与结构重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括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原有经验的转化。
(3)学习观。学习是指学习者有选择地感知来自外界的新信息,并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者需要自主进行探索、发现,并独立进行构建知识。自主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本质属性。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4)教师观。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知识和能力应是学生自身建构出来的,并非是教师一字一句教授的,教师应该促进学生自身的意义建构。”教师应把握学生的“个性”,通过“倾听”“质疑”,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
2.自主学习理论。按照齐默曼提出的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测与控制;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学习行为指能自觉对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判断和反思。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原因、方法、时间、内容、环境、参与者等各方面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作出准确的选择或反应,控制自己正确开展知识探索活动,就可以认定该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路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模式和自主发展。例如,“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價值引领三个方面要进行创新。知识探究方面,立足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理论,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应用基本的翻译策略及技巧来翻译不同文体。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对实际翻译工作各要素和翻译过程管理的感知,提高运用翻译网站等工具、目的论等理论和具体翻译技巧来解决职场遇到的英语问题的能力。价值引领方面,立足学科特征,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操作流程
1.分析学情。在撰写大纲、教材选取、教学重点选择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刻都要关注学情。以“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这门课为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和英语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教师需要关注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一致、选取的教材和练习是否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翻译研究前沿关注度是怎样的等方面状况。
2.拓宽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数字化资源分为两类:
一是国家精品课资源,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的相关课程,也可以是教师录制的关于本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数字化课程。本课程是三亚学院支持建设的数字化课程。教师选取10个教学重点,录制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视频,内容有中西方翻译历史梳理、翻译难点剖析、翻译标准对话等。教学形式有师生探讨、知识点举例讲解、学生自主探索展示等。录制的教学视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录制过程也促进教师二度备课,摸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精准把握教学难点。
二是实践方面的数字化资源,包括翻译实习合作基地的翻译项目高管录制的翻译行业相关视频,其中有翻译项目管理、CAT工具使用、翻译质量管理、翻译术语库的建立与术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根据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如翻译比赛信息、翻译资格证书备考资料、翻译相关岗位实习生或者人员招聘信息等。
3.保证多途径互动。教师应掌握最真实的教学情况,可通过线上授课平台精确地掌握、分析学生的个人学习数据。例如,有多少学生连续两次没有提交线上作业或者作业完成质量差,他们分别是谁?哪些学生的线上学习活跃度过低?哪些学生需要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督促?教师要保证师生互动方式方便、快捷,以更好地管理学生,如在QQ群提供及时的学习和讨论提醒等。除师生互动外,生生互动也不容忽视。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环节,都需要频繁、有效的生生互动。
4.革新评价方式。改革单一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学业评价方式,尝试引入社会参与度和贡献度的概念,将学生参与与翻译相关的社会活动的频率及其表现折算成具体分数计入期末成绩。不将全勤作为给出平时成绩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课堂活跃度的考量。综合考量学生在不同交互模式(教学平台互动、课堂互动、小组学习)、交互层次(师生、生生)、交互频次等方面的表现。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合理安排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丰富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以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例:
1.课前。系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按教学内容划分若干单元,形成系统的知识点网络,相互贯通。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拍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准布置预习任务,在课程QQ群以文档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文献、完成练习,提出问题。课堂上随机抽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或安排学生小组轮流陈述预习心得。每节课前通过QQ发布通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单元学习主题,教师先抛出讨论问题或是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日常英语阅读过程中凸显的翻译疑问或翻译案例,启发学生对单元重点问题的思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翻译练习、邀请学生作经典阅读报告、开展线上实习和引导学生在线完成翻译项目管理和CAT相关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练习—讲解”模式。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停顿,抛出问题,给学生作答的机会并及时点评。课堂教学重点是针对课前学生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解疑释惑,与学生充分互动。
3.课后。每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归纳、总结相关内容,点评优秀作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考和梳理课堂所学内容。基于QQ群作业统计功能和在线课堂实时反馈,形成课堂反馈,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预测下一节课的内容,形成教学设计的逻辑闭环。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后,教学重心从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向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建构软知识方向转变。学生更多地学习搜索、选择、加工、运用、建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本身。
多数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新鲜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学生互动方式多样化。连麦互动之外,学生在讨论区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压力更小,口语表达更加流畅。部分学生线上互动频率高于课堂互动频率。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可通过回看录播课程来查漏补缺,可进行碎片化学习。虚构教室环境中,学习资源分享障碍更低,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挑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改进教学的机遇,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将“直播课堂”和“线上课堂”简单理解为将传统课堂搬至网络平台,要灵活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处理信息资源,形成文化智慧、数据智慧和教学智慧,以助力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具备混合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把握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缺点,确保与学生有效交流,积极创造新的线上资源并有效利用现有优质数字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盲目地使用MOOC的资料而不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以及学习质量监控方式。不当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低能,陈旧的评价方式则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更会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六、结语
新时代的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能力是“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不是把传统课堂机械搬运至屏幕后方,而是对传统授课形式和技术进行改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混合”不仅仅指教学方式的混合,也指学习空间、时间和评价方式的混合。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不能取代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应继续探索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陈敏,孟彩云,周驰.有效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18(4):11-19.
[2]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2.
[3]徐斌艳.极端建构主义意义下的数学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2000(3):61-67.
[4]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7-15,76.
[5]祝智庭,彭红超.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中国教育学刊,2017(5):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