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式英语

2023-06-20 19:57李小年袁丽坤李莹玉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式英语社会语言学文化

李小年 袁丽坤 李莹玉

摘 要: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学习英语的中国人与日俱增,而在学习过程中,中式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内部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探讨中式英语的成因,寻求能够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策略,为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中式英语;社会语言学;文化

作者简介:李小年(2001.01-),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医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袁丽坤(1985.05-),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李莹玉(1993.0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英语学习要求也更高。然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深受汉语规则、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中式英语应运而生。例如“add oil(加油)”“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尽管某些中式英语短语对少数英语母语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的中式英语则需要通过解释或描述才能被理解。否则,一些违反英语语法的中式英语表达不仅无法正确表达原意,还会引起误解。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中式英语的成因,并提出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式英语的成因

(一)语言内部因素

1.语音特征的成因。Rod Ellis曾指出,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其在发音上存在的障碍有51%是来自母语的干扰。如中国人没有掌握系統的英语语音知识,会用汉语中存在的和英语中发音相似的音来代替英语特有的发音,因此随意放置重音、划分句子,再加上汉语讲求字正腔圆,中国人将这个习惯带到了英语学习中,就容易产生语调没有起伏变化,节奏没有强弱之分的问题;还经常混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发音,所以他们的口音既不属于英式英语,也不属于美式英语。

2.词汇特征的成因。一般来说,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认为词汇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难题。首先,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其差异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而汉语和英语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及思维方式等。因此不同的民族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其内涵可能大不相同。比如汉语里的松柏,有“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而英语里的“pine”仅仅指植物,没有承载这种附加含义。再如英语学习者可能将“under the rose”理解为“在玫瑰下”,实际上,该词具有“秘密、私下”的含义。因此,倘若英语学习者不知晓英语词汇承载的其他内涵,那么将难以获取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信息。

其次,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认为英语和汉语词汇是简单对等的。中国人说英语通常是建立在他们已经建立的汉语词汇系统的基础上。中文和英文含义有时确实存在重叠,进行汉英翻译时可以找到相应的单词或短语。如果母语和目的语有相同的规则和形式,那么这将是一种利于交际的正向迁移;然而如果母语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它将阻碍沟通,如可能将“ black sheep(害群之马)”错译为“黑羊”。

再次,词汇教学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习新文本时,教师在课堂主要讲解文本的结构和句法,对于生词的内涵和语用规律的探讨较少。也就是说,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一个充分的、高度语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大量的单词,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但却不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

3.语法特征的成因。

(1)句法层面。

首先,汉语注重突出主题,而英语则注重突出主语。汉语形式松散,短句较多,追求句子的对称性。因此汉语篇章为了韵律的流畅性,常需要省略句子主语。如常见的中式英语表达“For this competition, I am very confident.”,而在英语中,则需要突出主语,以符合英语表达方式“I am very confident for this competition.”。

其次,汉英在句子的铺排上有不同的侧重点。金惠康指出:汉语句子结构多采用意合法,即一个复句所包含的分句或短语等,是按顺序排列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很少使用关联词。英语句子结构则多用形合法,往往要有关联词把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在句法层面上,中式英语使用者常常不遵循英语的句法规则,而套用汉语规则。

(2)语篇层面。

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方式与英语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中西语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蔡基刚指出,“语篇组织规律与思维模式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客观认知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表达通常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点明重要的信息,简洁有力;而中国人表达含蓄,大量铺垫,在做足充分的解释或列举足够的实例后,在文章的结尾才表露意图。因此,中式英语在语篇层面的特征常表示为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迂回曲折的语篇,往往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二)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因素。长期以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充分印证。有学者曾指出,语言既以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又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说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独立发展。其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大系统的诸要素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但生活中,他们使用英语的机会仍然很少。即使有机会,也只是英语课堂、英语比赛等特定场合说英语。其次,英语教学条件仍待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在学校学习,然而我国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并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课堂上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运用中文逐词解释文本,无法脱离汉语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学校教材主要强调语法规则,而不是听说技能和文化背景,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英语语言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教材内容常无法及时更新,容易造成学习者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

2.文化因素。罗常培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中,带有独特、鲜明的文化色彩。例如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结构,因此汉语里有许多称谓可以体现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再如西方以海洋文明为中心,因此“挥金如土”应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由于文化差异,汉语和英语具有较大差异,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却常将汉语规则运用到英语中,以典型的汉语思维方式表达英语,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中英文化因素的不同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词汇内涵。大多数英语单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延伸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想学好英语,不仅应该记住单词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这个词的延伸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现象。例如英语单词“politician”和“statesman”在汉语中的含义都为“政治家”。 但“politician”一词含贬义,常指“狡猾卑鄙、玩弄权术的阴谋家”。而“statesman”是褒义词,用来指深受爱戴的国家官员。“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西方文化了解不足,无法认识到词语的文化因素,把握住附着在上面的情感色彩,因此容易造成中式英语。

(2)不同的价值观。如西方人在面对赞美时,通常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在面对称赞时,往往持谦逊的态度。面对中国人谦卑的回复,西方人往往感到困惑,因为在西方的价值观里,接受别人的肯定是理所应当的,而过分的谦逊则是自卑的表现。

(3)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再现,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反映到语言形式差异上。在西方文化中,受线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语篇通常呈直线型,直截了当,重心靠前,而后给出解释或说明。然而,由于中国的螺旋式思维模式使中文语篇呈曲线型,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口语表达中,通常拐弯抹角,回避要点。

二、辩证看待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今一些人认为应杜绝中式英语,不少外国人则表示中式英语的出现增添了趣味。如中式英语短语“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是对成语“人山人海”的直译。这种翻译在以前并没有意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了解汉语成语所描述的情况后,明白了“山”和“海”在汉语中形容数量众多。这种翻译不仅传递了成语的意思,而且富有形象性,给人以更生动的意境。

中式英语有应该要避免和拒絕的消极方面,以及能够被允许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方面。首先,中式英语是一种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会降低沟通的质量,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误解和尴尬。但它的客观存在也是事实,中式英语对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语言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一概否定中式英语所起的作用。其次对扩大不同民族间非正式交往仍然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中国人都能做到准确无误地使用英语,因此,我们对中式英语应该持更宽容的态度。

三、建议及启示

(一)汉英对比学习

为了避免产生中式英语,学习者需要进行汉英对比学习,了解汉英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内涵的差异、语言结构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并掌握应对这些差异的规则,以避免误用。

(二)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中式英语现象的层出不穷,也反映出对西方文化、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不足。这意味着学习者在英语的发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高。笔者建议先进行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扎实的语言知识是优秀语言能力的保证,如果想克服来自母语的干预,发展自身的英语思维模式,那么输入大量的英语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缺乏英语母语环境的中国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得语言输入的最佳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英语语感。其次,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过量地使用中文。同时,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的翻译知识,避免学生因望文生义而产生的中式英语。再者,除了文本学习以外,还需要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可以达到熟悉、准确无误地运用英语,避免产生中式英语。

(三)掌握英语思维模式

了解汉英思维的差异,有利于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能,还需要像母语者一样建立思维模式。首先,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其次,需要理解英语的思维模式,并尝试利用这种模式来进行思考。比如英语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演、抽象分析,而汉文化注重整体和谐、综合概括,这种思维方法的差异又体现在语篇的遣词造句上。因此,只有当我们尝试更换角度,培养自己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才能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现象,才能够使用地道、纯正的英语。

四、结语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受母语干扰、语言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常常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机械地套用汉语语言规则和结构,这种以汉语语法逻辑和词语顺序直译的英语被称为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因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因此需要探索有效避免中式英语滥用的策略。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式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所启示,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丽.从社会语言学理论看“中式英语”现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48-49.

[2]杨洋.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许琦聪,汪洋.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策略[J].海外英语,2021(22):169-170,187.

猜你喜欢
中式英语社会语言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式口语现象研究